第357章 痛打落水狗:趙鞅滅二卿( 魯哀公三年,前492年,春秋第二百三十一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5-19 09:22      字數:2451
  晉國的趙鞅帶著少部分的軍隊,打敗了鄭國援助範氏的軍隊,也讓衛國的原太子蒯聵在“戚邑”站住了腳跟。

  這裏成了晉國與諸侯們爭鋒的焦點地區。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春天,齊國和衛國聯合在一起包圍了戚邑。

  去年秋天,在戚邑的鐵丘,晉軍打敗了押送齊國送給範氏軍糧的鄭國軍隊,搶奪了大量的軍糧,給範氏很沉重的打擊,齊國不能算完。

  但是,畢竟晉國的軍隊太少了,戰鬥結束後,趙鞅帶領著晉國的軍隊修整完畢後,就撤退回了晉國。留下了前衛太子蒯聵繼續占據著衛國這個交通要道的城邑。其實,單純的損失一點糧食,不會給齊國和衛國帶來這樣大的動靜,關鍵是太子蒯聵的“武裝割據”太可怕了。

  此時,剛上任的衛國國君是蒯聵的兒子,衛出公輒。

  衛國國君這個王位原本應該是爸爸的,爸爸死了之後,才能傳給兒子。所以,衛國的新國君衛出公輒,很是擔心居住在“戚邑”的爸爸蒯聵,再加上齊國支援範氏的糧食,也在這裏全軍覆沒了,所以,齊國衛國兩國就聯合在一起,進攻戚邑。

  這裏麵,齊國報仇是明麵上的事兒,暗地裏還是涉及到衛國國君君位的爭奪,兒子想趕走爸爸,這就是中國人一明一暗的道理,麵上是麵上,暗地是暗地,純粹的中國式的智慧。

  戚邑的衛太子蒯聵,單憑一己之力,根本就無法抵抗兩國的聯合部隊,晉國已經撤兵,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隻能是馬上向中山國求救。這個中山國很能打,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經曆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在當時也是中原地區的一隻很強的力量,中山國原來也是晉國的邊疆隱患,但是後來被晉國征服,現在屬於晉國附庸的諸侯國。中山國和衛國的關係也很好,自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所以,基於這層關係,太子蒯聵向中山國求救,很快,就得到了幫助,總算穩住了腳跟,暫時沒有被驅逐走,保住了“戚邑”這個地方,為革命留下了可以燎原的種子。

  事情不能這樣結束——

  既然根源是為了晉國的範氏,雙方的這場戰鬥,也是為了範氏而爭奪,晉國當然要報複了,在戚邑截擊軍糧就是為了對付範氏,而範氏目前受到了周王室的支持,這個很無厘頭,按理來說,晉國是正統的諸侯,諸侯國內大臣叛亂了,周王室應該始終如一的站在諸侯國一邊,而非是站在諸侯國中的一個家族一邊。

  退一步說,即便是你支持一個家族,也是應該利用周王室的宗主地位,雖然周王室勢力不行了,但是麵子還在,周天子出麵找到諸侯國國君給講講情,調解一下,表麵上,還是要站在諸侯國的角度上,這就是國大於臣的意思,估計也會有一個方案出台。

  可是,現在周王室也是禮崩樂壞,沒有什麽規矩了。

  尤其是周王室的朝政,把持在一些權臣手中,自然就有出現了一些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比如這次事件,周王室的上卿劉氏與晉國的範氏關係是世代的姻親關係,也就是說:這兩個家族是親戚,萇弘是劉氏的家臣,所以就代表了周王室支持並接待了流亡的範氏,這就是晉國趙鞅為什麽一再的討伐周王室朝歌的根本原因。

  晉國討伐周王室,不是對抗周天子,而是對其手下大臣的做法又看法。為此,周人知道後,就殺了萇弘泄憤。

  但是,隻要是這個範氏不滅,晉國的趙鞅是不會善罷甘休的,當年就是範氏要對趙鞅趕盡殺絕,現在反過來了,道理就不用多說了。

  冬天十月,晉國趙鞅帶兵包圍了周王室的首都朝歌。軍隊駐紮朝歌的城南,中行文子荀寅此時正駐紮在朝歌城內,一看趙鞅來了,趕快抵抗吧,於是就派了部分的兵力從城內出兵,攻打朝歌的城南外城,試圖讓趙鞅的部隊全部集中在城南地區交戰,分散趙鞅的注意力,然後就帶著部分人馬從城北突圍逃跑了。

  中行氏荀寅再次逃跑。

  魯哀公三年,十月二十三日,荀寅跑到了邯鄲,與邯鄲午的兒子趙稷匯合了。邯鄲趙稷就是因為趙鞅擅自冤殺邯鄲午而叛亂的,一直處在與晉國的對抗之中,也算是一個武裝割據的根據地吧,荀寅隻能跑到這裏了。

  這次晉國出兵的目的又沒有達到。

  魯哀公三年,十一月,趙鞅一怒之下,將範氏家族的士皋夷給殺了,雖然說這個士皋夷是當時挑起攻打範氏和中行氏的五個關鍵人物之一,算是打擊範氏的功臣。但是士皋夷一心相當範氏的宗主,此時範氏已經是窮寇之勢,一旦範氏被消滅,這個士皋夷如果借此機會真的成了範氏的新任宗主。那樣,範氏家族還會存在,這不符合趙鞅想徹底滅掉範氏的根本利益,所以找個借口,什麽功臣不功臣的了,就將他給殺害了,範氏從此基本上處在已經滅亡的狀態了。

  這就是斬草除根,不留禍患。

  魯哀公四年,秋天七月,齊國和衛國再次的救援範氏,七月十四日包圍了晉國的五鹿,企圖為範氏再建立一個複興的基地,但是,趙鞅並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九月,再次的帶兵包圍了邯鄲,準備斬草除根,徹底消滅整個事件的爆發點。

  圍困戰進行了二個月。

  這年的冬天十一月,邯鄲終於頂不住晉國趙鞅的猛攻,邯鄲投降了。

  荀寅逃亡了鮮虞(中山國),邯鄲午的兒子趙稷逃往到了晉國的臨城。

  十二月,包圍五鹿的齊國大臣旋施迎接趙稷,並且拆掉了臨城的城牆,帶著趙稷返回了齊國。而齊國的另一個大將國夏,連續的攻破了晉國的八座城池,最後逼近了黃河壺口,給趙鞅造成後方的極大麻煩,然後北上匯合和鮮虞(中山國),迎接了荀寅後,把荀寅安頓到了柏人城。

  魯哀公五年,春天,趙鞅平定了被齊國攻陷的八個城池後,揮兵北上包圍了柏人,中行文子荀寅和範吉子士吉射無奈之下,一起逃亡了齊國避難。

  夏天,趙鞅東進,攻入了衛國,這就是在報複之前衛國一直幫助範氏的仇恨,並且包圍了中牟。

  魯哀公六年春天,趙鞅帶領部隊進攻鮮虞(中山國),為之前其幫助範氏和中行氏的行為,進行懲罰。

  晉國和衛國算是結下了深仇,當然還有那個一直在背後對抗晉國的齊國。這就是晉國下一個要對抗的敵人。

  不過,晉國很有福,此時,齊國也出事了,而且是大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