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勾心鬥角的春秋殘局 (魯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春秋第二百三十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5-14 09:32      字數:3616
  春秋,自上一個時代的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以晉國六卿開始走上了分裂為標誌,終於走上了孕育新的世界格局的道路。

  此時的楚國已經江河日下,新興的南方霸主吳國,雖然是呈現出蒸蒸日上的形勢,但是由於沒有處理好與越國的關係,終於象當年的齊國齊桓公一樣,變成了曇花一現的結局。

  所以,北方以晉國為代表的中原諸侯體係,隨著霸主晉國的內亂,演變成了一團亂麻,重新整合。

  因此,晉國政壇的糾紛,也成了諸侯們相互攻伐的爆發點。

  南方大亂之後,北方也開始大亂了。

  南方的亂局體現在“吳楚爭鋒”的主要矛盾上,北方的亂局就是體現在晉國“六卿之亂”的肇始上。一個是從外部發生裂變,一個是從內部發生裂變,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吧。

  晉國的亂局,從表麵上來看,起源於晉國趙氏宗主趙鞅,因他沒有處理好自己家族內部與邯鄲午之間的糾紛,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來考慮,趙鞅殺害邯鄲趙午的行為,肯定不會就單純的因為趙午對他的不尊敬,而是兩個趙氏宗枝之間的鬥爭吧。

  不過,趙鞅殺趙午的事件,無論起因是基於何種的原因,但肯定會有一個惡果,那就是,這一下子導致了,另外兩家與邯鄲午有姻親關係的範氏和中行氏的反對,原來是趙氏內部的事情,變成了家族之間的事情。於是,趙鞅就受到了這兩家的圍攻。

  晉國的政治局麵開始發生動亂。

  趙氏是晉國自晉文公開始就成為重要家族的重要一卿,政治勢力盤根錯節,就是在趙氏慘案中幾乎被滅門的狀態下,仍然得到的恢複,重新死而複生,這是多大的勢力和淵源。尤其是現在的韓氏和魏氏宗主的先人,都曾經在趙氏手下為官,是後來從趙氏家族中分離出來的新家族。所以,趙、魏、韓三家,是有很深根源關係的三家大族。

  再加上一直與中行氏有糾紛的智氏,很快,在這個兩家攻趙的情況下,其他三家“智氏、韓氏、魏氏”秘密的聯合到一起,並勾結了趙氏,形成了四個家族對抗兩個家族的態勢,並且將範氏和中行氏趕出了晉國。

  從此,四家開始踏上了征伐範氏和中行氏之路。

  實際上,晉國的這個分崩離析的狀態,也是六卿製度所帶來的必然痼疾遺患,就像是魯國的“三桓”專權痼疾一樣,表麵的爭鬥,永遠無法掩飾內在的政治缺陷必然性。

  上麵所講述的內容,已經在上一個時代“晉國內亂”中,有了詳細的介紹,再次不再贅述。

  晉國的衰落,在國際布局上,必然會讓早已經遠在東方的齊國虎視眈眈,看到了難得的機遇。

  齊國,算是中原聯盟係統內的千年老二,齊國並不甘心於這個尷尬的地位,於是,齊國在晉國強大的時候,曾經試圖反抗過幾次,也想掙脫晉國這個大哥的樊籠,自成體係。當然這都是起源於,齊國原本就是第一個稱霸春秋的霸主國家,複興大業,始終魂繞在齊國人的心中的舊夢,尤其是這幾年來,晉國實力和勢力下降,導致出現了代表晉國實力的晉國六卿宗族中,相互傾紮,勾心鬥角,人才凋零的衰敗景象。

  之前,我們曾多次說過,晉國的強大,主要靠的是臣,靠的是政治集體領導班子,一代代輪流上演的賢臣、良將,層出不窮,甚至於出現象“楚才晉用”的成語,這種良好政治局麵,也形成了晉國獨特的執政曆史魅力。

  現在好了,支撐晉國政治體係的六卿製度,開始分裂了,崩塌了。

  這對於齊國來說,真是一個天載難逢的好機會,晉國對外的政治活動,在春秋後期,基本上控製在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的手中,反而原來獨斷專行的趙氏家族,自從“趙氏孤兒”之難後,已經開始凋零了,好在趙氏的骨血未斷,留下一點骨血苟延殘喘,原本趙氏家族已經是末日黃花,無法再在晉國的政壇上獨領風騷,沒想到風水輪流轉,新上任的晉君,為了削弱晉國當權的其他五卿的勢力,開始注重提拔和栽培趙氏孤兒,之後趙氏才在孤兒趙武的手中,慢慢的恢複起來,但這次的恢複,趙氏也已經是今不如昔了,想當年趙氏宗族的開山鼻祖,在趙衰、趙盾的帶領下,縱橫政壇的美好生活,也成為趙家的一個回憶而已。

  趙氏,傳到趙鞅這一代,遠遠沒有了當年趙家在趙衰和趙盾時期的巨大勢力,這也算是晉君平衡晉國政壇製衡的結果。所以,晉國的由一家獨大,變成了六卿製衡,這才有了中行氏和範氏的不滿和對抗,若非其他三家聯合奮起對抗他們,恐怕,現在的中國曆史就會重新改寫,趙氏就會再次沉淪,甚至是被滅,也都是未可知的事情。

  所以,晉國發生的六卿的動亂,作為潛在的對手齊國,第一感覺就是:發生的好,大哥家裏麵亂了,二哥才能有機會代替大哥。

  同時,齊國的第二的感覺是:要幫助被趕跑的範氏和中行氏,這樣就是扶持晉國的反對勢力,製造大哥家裏麵兩股勢力對抗的局麵。

  關鍵的還有,齊國目前的政局,是由執政大臣陳氏的控製。

  而這個陳氏在齊國與晉國的外交上,又和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有良好的友誼基礎。陳氏現在控製著齊國,利用現在的狀態和晉國搞對抗,也可以變相的達到鞏固陳氏在齊國政壇繼續專權的目的。

  內外結合,這才是政治。

  俗話說:天上沒有掉餡餅的事情,所以,齊國在扶持和支持晉國反對勢力上,是積極的,甚至說是不遺餘力的。

  當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被另四家趕跑以後。

  頓時在國際上產生了爆炸性的新聞效應,包括周王朝在內,甚至也卷進了衝突之中。其他那些對晉國不滿的中原諸侯國家,也暗中叫好,他們被晉國常年壓迫的憤怒,終於有了發泄的突破口,此時晉國風雨飄搖的局麵,已經開始孕育了。

  不過,現在把持晉國的可是:“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這四個家族,還沒有逐漸的演化到“趙、魏、韓”三家,這就是我們後麵,需要在春秋殘局中,需要講述的故事起點,也算是這個時代的起點。

  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被驅逐後,率先作出反映的國家是:齊國和衛國。齊國努力支持晉國反對派的原因前麵已經說了,可是衛國為何也這樣和晉國作對起來了?

  根源,還是從晉國命令魯國征伐鄭國的事件算起。

  因為,衛國最近連年被晉國多次征伐,起因還是因為晉國要幫助魯國對抗齊國,而衛國因為魯國沒有假途借道,就擅自穿越國境去征伐鄭國,而產生了對魯國的不滿。

  於是,衛國就暗中與齊國結盟以對抗魯國,可是明麵上,衛國仍然是晉國的盟友,晉國幫助魯國征伐齊國,必須要首先打垮衛國,拆散衛國和齊國的暗中同盟關係。

  所以,為了製造衛國破壞與晉國的聯盟借口,晉國故意在重溫結盟的盟會上羞辱衛國,導致雙方關係徹底破裂,衛國再次成為齊國的鐵杆小弟,這都是當年晉靈公惹的禍。

  因此,對抗晉國的一切,在衛國身上來說,不用做動員,馬上就可以進行。

  齊國、衛國,現在又是絕對的鐵哥們盟邦,既然齊國帶頭,衛國自然要跟上,齊、衛開始幫助晉國這兩個流亡的家族,以對抗晉國其他家族的繼續追殺,最終形成了複雜多變的膠著局麵。

  魯國和鄭國,對於晉國的這次政變,內心之中也是悲苦澆酸的心態。

  魯國,是晉國的絕對支持者,因為魯國和齊國搞對抗,一定要有幫助他的大哥,晉國就是大哥和靠山。

  按照原來的既定程序,晉國是魯國最強有力的支持者,可是最近一個階段,晉國的實力下降,說話也不那樣的硬氣了,尤其是麵對著咄咄逼人的齊國,晉國開始用“和稀泥”的手法,以避免激烈的軍事衝突,在魯國連連的被齊國欺負的過程中,魯國隻能是忍聲吞氣。

  尤其是現在晉國政壇中,原本是強力支持魯國的範氏和中行氏家族被驅逐後,可能就會迎來殘酷好鬥、貪圖私利的趙氏趙鞅的掌權,之前,趙鞅在受命征伐衛國的時候,已經和衛國暗通渠好,秘密的接受了衛國的賄賂,因此而發生了擅殺邯鄲午的事件,趙氏上台,這樣對於魯國來說,是非常不願意看到的局麵。

  因此,有了齊國和衛國的開端,魯國也跟著參與進來了。

  這就形成了齊國、衛國、魯國站在一起,幫助和支持晉國流亡的中行氏和範氏的局麵,你說,晉國的的內亂,帶來了多大的國際政局的變化。

  之後,魯國徹底放棄了晉國,就轉向了南方的新興霸主吳國,以尋找新的靠山,和後續保障魯國能對抗齊國的新基礎。

  晉國等於被拋棄了。

  還有一個苦逼國家鄭國的政治站位問題需要交代。

  鄭國,本身就是飽受苦難的晉、楚爭霸拉鋸國,好不容易的獲得了十幾年的和平環境,馬上又要被打破了,鄭國並不願意這樣,當然是更喜歡晉國由更具有國際大局懷柔政策的大臣執政,中行氏和範氏就是這樣的晉國大臣,而非是擅長鬥狠好勇的大臣掌權,因為一旦戰火四起,鄭國就是水深火熱。

  這樣一來,鄭國也參與進來了,加入了幫助流亡晉臣的行列。

  齊、衛、魯、鄭對抗晉國的四大家族,實際上也就是對抗晉國。

  這真是熱鬧,原本是晉國內部的政治大洗牌,變成了國際上國家之間的明爭暗鬥的爭鬥,可見大哥國家的家務事,也是決定世界政治的格局和布局的因素,全世界人民都是很關注。

  現在是,晉國的四大家族勢力,對抗以齊國、衛國、魯國、鄭國背後支持的二大家族的對抗。

  於是,也就形成了圍繞著這兩個被驅逐的“範氏和中行氏”家族,展開的一係列的國家之間征伐鬥爭。

  上演了一場場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