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孔子“夾穀之盟”露鋒芒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春秋第二百二十三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5-04 09:18      字數:2397
  隨著齊國政治鬥爭的目標轉移,齊魯開始走向和解,雙方約定了會盟的工作,魯國這次陪同魯定公參加“夾穀會盟”的是:孔丘。

  齊國,齊景公由聲名顯赫的齊國大夫晏嬰隨侍,擔任助手。

  所以說,“夾穀會盟”在“春秋曆史”中不算是什麽大的盟會,但是參加會盟的人物太厲害了,名聲太大了,一個是魯國的孔子,一個是齊國的晏子,都是後來的名人,聖賢,所以就引人注目了。

  那時諸侯會盟,必須要有個得力的大臣當助手,稱作“相禮“這可不是當丞相的意思,其實就是助手罷了,國君隻是在會盟中,按照助手的安排,喝喝酒,盟盟誓而已。

  這次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孔子擔當此任。

  司寇這個官職,源於夏、商掌管治安刑獄的官職。據典籍《禮記》的記載,夏、商時期就已有司寇這一官職,職能相當於後來秦、漢、魏、晉時期的司隸校尉,宋、明、清時期的刑部尚書,今天的司法部部長,掌管建國之三典,輔佐君王全麵處理法律、司法事務,具體管理司律、刑法、監獄、糾察、治安等,是直接掌有生殺大權的重臣。

  所以說,當時孔子的官職並不小。

  齊國的齊景公臨行前——

  齊國大夫犂彌(《史記》作“黎鉏”)對齊景公說:

  “魯國任孔子為司寇,其勢對齊不利,魯國的強大,將會對齊國造成威脅。孔子雖然知禮但卻無勇,若使用萊人以兵劫持魯侯,一定能夠如願。”

  什麽意思?

  也就是說:孔子很厲害,他要是得到重用,對齊國不利,所以這次會盟一定要羞辱他,不能讓他得到重用,孔子應該是個絕對的知識分子,沒有武將的勇氣和膽識,如果動用萊州的‘海匪’來劫持魯君,嚇唬孔子,肯定能行。

  齊景公就同意了,進行了安排。

  魯國以孔子為相,準備乘車前往夾穀會盟,臨行前——

  孔子對魯定公說:

  “我聽說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時候諸侯離開自己的疆土,必有文臣武將侍從。請國君安排左右司馬帶兵隨駕。”魯定公同意孔子的建議,配備左、右司馬,帶兵會齊侯於夾穀。

  現在拍攝的電影《孔子》中,就有對這次會盟的描寫,不過電影為了表現三桓的陰險,和孔子的智慧,拒絕派兵進行保衛工作,讓孔子召集了很多老百姓在山穀中作為疑兵,這顯然是不符合曆史的狀態。

  魯國畢竟是國君親自參與,如果國家不派兵進行必要的保衛工作,這是不可以的。

  古時候,在郊外會盟,一般都是修築一個會盟的高台,也叫做盟壇,根據規格的不同,形製和高低分別不同。所以,這次雙方在夾穀用土築會盟壇,方方正正,壇高三級。

  閑話不說,兩國國君會齊。

  會盟即將開始,齊、魯兩國國君相互揖讓,一起拉著手,趨步登壇,互獻禮品和敬酒酬答。這時齊國的司儀,小步疾行,向前奏報:

  “請奏四方之樂。”

  齊景公說“可以”。

  其實,這就是齊國早已經安排好的信號,就像是現在的信號彈一樣,隻要發出四方之樂的聲音,那些事先安排好的“海盜劫持計劃”就可以執行了。

  所以,當聽到台子上開始奏樂了,齊國帶來的萊夷武士們,手持刀、槍、劍、戟,鼓噪而上。準備要劫持魯定公,魯君那見到過這個場麵,神色慌張。

  孔子見勢不妙,先引導魯定公退出,然後命令魯國的戰士們攻上去,並小步疾行而前,曆階而上,登上盟壇兩級,舉起衣袖厲聲喝道:

  “我們兩國國君正在舉行友好會盟,可是華夏之地以外的俘虜,卻用武力搗亂,這不是齊國國君命令諸侯的事情。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這對於神靈是不吉祥的,對於德行是喪失道義,對於人們是失掉禮儀,君王一定不這樣做。”

  齊國的司儀示意樂舞退下,但齊國樂隊不動,隻是看著齊景公和晏嬰的眼色。

  齊景公聽到孔子義正辭嚴的話後,心中感到非常慚愧,覺著人家孔丘說的在理,堂堂的一個大國,竟然依靠一些“海匪”夷人來幫忙,這個話,好說不好聽,即便是事情辦成了,也有損於齊國的威名,心裏很後悔聽了犂彌的餿主意,於是隻好擺手讓樂隊退下。

  萊州的那群土鱉們,一看,隻好乖乖的退下。

  不一會,齊國的司儀,又小步疾行向前報告:

  “請奏宮中之樂!”

  齊景公回答“可以”。

  不過這次的奏樂,可不是什麽信號了,就是助興的音樂背景。雙方君王在音樂下,神采奕奕,有了節奏,工作就很順利,在雙方準備盟誓時,齊國人突然在盟書上加上一句話說:

  “如果齊國軍隊出境,你們不率領甲車三百輛跟隨我們的話,有盟誓為證。”

  這時,孔子寸步不讓,讓魯國大夫茲無還作揖回答說:

  “你們不歸還我們汶陽的土地,讓我們來供給齊國所需,也有盟誓為證。”

  這就是齊國說了,我們打仗,你們魯國要出兵車三百輛跟隨作戰,魯國要發誓這樣做。孔子的回答是,你們要歸還侵占我們的城邑,用來作為出兵車的供需,齊國也要發誓這樣做。

  會盟結束後,齊侯準備設享禮招待魯定公。

  孔子對齊國大夫梁丘據說:

  “齊國、魯國有舊的典禮,您何以不知道呢?事情已經完成了,而又設享禮,這是讓執事官無辜辛勞。再說犧尊象尊不出國門,鍾磬不在野外合奏。設享禮而全部具備這些東西,這是拋棄禮儀。如果這些東西不具備,那就像秕稗一樣輕微不尊重。用秕稗一樣的的禮節是君王的恥辱,拋棄禮儀名聲不好,望您認真考慮!享禮,是用來宣揚德行的儀式。不能宣揚,不如停止它。”

  要是說起這些享禮的道理來,這可是到了孔子的特長,估計整個諸侯國家裏麵,都沒有比孔子更明白這個的了,所以,孔子頭頭是道,齊國的大臣們,就像是聽課一樣都傻了,既然孔子都這樣說了,而且還有理論依據,那就別擺了,撤攤吧,於是終於沒有設享禮。

  其實,孔子並不是在機械的理論周禮,而是想讓魯君盡快的脫離險境,什麽周禮,都不如活著重要,孔子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就侃侃而談,從道理上鎮服住了齊國的邪念,並趕快回家要緊啊。

  會盟結束後,齊國派人到魯國,將之前侵占的鄆、讙、龜陰三處的田地,還給了魯國。

  孔子圓滿的完成了這次的會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