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一場滑稽的齊魯交戰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春秋第二百二十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5-04 09:18      字數:3486
  前麵說了,魯國接受晉國的命令,征伐了擅自滅掉許國的鄭國,鄭國不是也挺能打的嗎,為何在魯國征伐下,竟然一點動靜都沒有,悄悄的很安靜,這到底是怎麽了?

  其實,這裏麵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鄭國也知道自己擅自滅掉許國,是要有一定的代價的,隻要是這個代價還在合理的承受之內,鄭國都是要忍受的,比如說:其他的諸侯國征伐一下鄭國,甚至是聲討一下鄭國。

  第二個是核心的原因,因為鄭國很忙,剛剛滅完了許國後,就又參與到了幫助周王室的王子朝的叛亂上了,鄭國也有野心,鄭國知道,你晉國再厲害也是諸侯,我幹脆重新立個周天子豈不是更美。

  鄭國自認為的這個機遇,還的從上一個時代的十七年前說起。

  當年在魯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距今17年之前,當時的周天子周景王因為太子壽早死了,就一直沒有立新的太子,當周景王死的時候,就留下的隱患。大臣們分為了兩派,一派擁立了王子猛,因為他是現在的長子,稱為周悼王。但是另一派準備擁立王子朝,因為他是周景王最喜歡的兒子,所以王子朝就叛亂了。

  一個王子代表的時周王朝繼承的正統,另一個王子代表著叛亂,其實他們都是為了王位,到底誰正義,誰邪惡,要看最終的結果,勝者王侯敗者寇嗎,於是兩派就開始武鬥了。

  但是新立的周悼王經受不住這樣激烈的奪位鬥爭,繼位沒有幾天就死了,於是這一派繼續擁立的王子子丐為周天子,以對抗王子朝這一派別,新立的子丐就是現在周敬王。

  發生在東周的王子朝之亂持續十幾年,更使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兩派鬥來鬥去,竟然演變成一個非常奇特的局麵,隨著幫助周敬王的晉國軍隊回國,王子朝再次攻入居王城。周敬王無力對抗,隻能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於是就形成非常奇特的局麵,出現了兩個周天子,形成兩個太陽執政的局麵。周王室兩王並立,人稱王子朝為西王,周敬王為東王,也即是在周王畿裏麵出現了兩個周王。

  東、西二王互相攻殺,數年不決。

  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六月,鄭定公出使晉國,請晉再度出兵救周。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夏,晉、魯、宋、衛、鄭、曹、邾、滕、薛、小邾等國會盟於黃父(今山西沁水西北),商議平定王室之亂。主盟者晉卿士趙鞅令與會諸侯向敬王輸送糧草,籌派戍卒,並商定次年出兵勤王。

  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莊公、上將南宮極相繼去世。

  七月,荀躒、趙鞅率晉軍入周,攻王子朝。

  十一月,晉軍克鞏(今河南鞏義西南)。王子朝兵敗,與其族黨逃奔楚。

  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也就是楚國被吳國戰敗的那一年,楚國已經是國破山河在的狀態了,對於那些王子朝流亡受保護的各路人,也是無能為力了,這讓周敬王看到了機會,於是,這年的春天,周敬王乘吳國攻破楚國的機會,派人刺殺了王子朝(姬朝)。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春,王子朝之餘黨儋翩在周作亂,鄭國派兵助之,為之伐周六邑。要不說,鄭國正是個攪屎棍子,兩頭攙和,兩頭得利。

  此時,魯國奉晉國之命,討伐鄭國,一則是打著聲討其滅掉許國的口號,二則也是牽扯鄭國參與幫助周王室叛亂的一幫,這就是魯國伐鄭的外因和內因。

  同時,晉國以大夫閻沒率軍入周,助周戍守。

  這年年冬,王子朝的部下儋翩率眾起事,周敬王逃出成周,居於姑蕕(周邑)。次年,晉國軍隊攻取王城,迎周敬王入居。然後,又攻取叛軍控製的穀城(今孟津縣橫水東)等地。至此,王子朝之亂才徹底平定。

  這回明白了了吧,魯國征伐鄭國的時候,鄭國的兵力不在鄭國,因此魯國才得以順利的完成了征伐任務,從表麵上,似乎鄭國沒有還手之力。

  魯國在晉國的領導下完成了任務,很受晉國的獎賞,沒想到這個獎賞,竟然又引起了魯國和齊國的爭端,這就是齊魯之戰的來源,下麵我們接著講:

  齊國和魯國,就是一對兒歡喜冤家。

  兩國好的時候,相互通婚,大臣們互相流亡。翻臉的時候,就相互死戰,一對古代的“德比”兄弟。

  魯定公七年,魯國接受中原大哥晉國的命令,征伐了鄭國,而且取得的勝利,受到了晉國的表揚。事後,魯國又派了季桓子和孟懿子到晉國又是匯報,又是送禮,又是敬獻戰俘,直接把晉國給搞暈了,晉國為了獎勵魯國的聽話行為,就命令齊國將之前侵占的魯國兩座城邑還給魯國,算是對魯國這次出征後的獎勵。

  齊國心裏麵當然不願意了,本身齊國始終就對晉國這個大哥有意見,不是很臣服晉國,但是當年自從齊桓公死後的實力下降很多,打不過晉國,也隻能是俯首稱臣了。

  現在,晉國又開始摻和齊國和魯國的事情,讓齊國歸還侵占的魯國土地,齊國就很不願意,但是又不想直接得罪晉國,現在的齊國還是將矛盾對準魯國,不能把敵人搞的太多。於是,就表麵上很聽話的,歸還給魯國當年他們侵占的“鄆城”和“陽關”。

  但是齊國心中暗暗的懷恨。

  其中,陽關的位置很好,正好處在魯國的北麵,又是在絕佳的五嶽之首泰山的風景區內,氣候宜人,風景獨特,地理險要。於是,已經執掌了魯國政權的陽虎,直接就把“陽關”作為自己的辦公地點(現在山東泰安南),並且在那裏開始辦理國政,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了。

  齊國齊景公是個很有作為的國君。

  近幾年來,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楚國已經是完蛋了,沒有與中原諸侯爭鋒的勢力了,他和吳國之間已經是你死我活的拚殺,沒有精力在顧忌到了中原的事務了。

  而另一個大哥晉國,也是日薄西山,國力開始衰弱,以前那些群星璀璨的大臣們,紛紛的凋落,現在就是連鄭國的違規,也隻能是命令魯國來進行征伐,甚至於連衛國都瞧不起晉國了,這就是齊國重新崛起的機會,齊國若想崛起,他們的發展方向必定是向南,就好像秦國的發展方向,必定是向東的道理一樣。

  齊景公自認為對魯國是有恩的。

  因為,當年魯昭公流亡到齊國,總是齊國在幫助魯昭公複國,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這份人情,魯國算是欠下了。本來,齊景公原以為是魯昭公的兒子公衍,能夠順利繼位,爸爸的人情,兒子來還,也是可以的,但是沒想到季孫氏擁立了魯定公,而且一點也沒有感謝齊國的意思。

  尤其是這次,齊國之前幫了魯國這樣大的忙,魯國還是聽從晉國的安排。竟然,在出兵期間未經通知,擅自假途衛國,也算是欺負衛國一次,目前魯國是唯晉國的馬首是瞻。

  所以,從魯定公七年開始,齊國開始蠢蠢欲動,重新拾起了不斷騷擾魯國的戰略方針,這年的年初,齊國無端的在晉國的壓力下,還給了魯國兩個城池,這就是最好的借口。

  魯國你敢收這兩座城市,我們齊國就敢繼續征伐你。

  但是,齊國需要盟友,而且現成的盟友又有兩個,甚至於不用說教和動員。

  誰?

  一個是被魯國征伐的鄭國,另一個就是厭惡魯國未假途就過境的衛國。他們都很仇恨魯國,也知道是晉國的主使。這年的秋天,齊國和鄭國正式在“鹹地”結盟,並且主動邀請衛國參加。衛國很願意參加這次的會盟,因為他也知道這是準備對抗魯國的結盟,但又害怕晉國的追責,而且衛國的大夫們也都怕得罪晉國反對這次的結盟,於是衛靈公就玩了個小聰明。

  衛靈公偷偷的派人對齊景公說:

  “親愛的齊君,我是很願意和貴國結盟的,但是大臣們都不同意,主要就是害怕得罪晉國,這樣吧,我就派大臣北宮結前往你們齊國,名義上是解釋不能結盟的事情。

  然後你就直接把北宮結給抓起來,再大張旗鼓的公開的侵略我們衛國,然後我們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被‘逼著’與你們結盟,晉國就不會怪我們了,我們團結一起,狠揍魯國,好好出口惡氣。”

  於是,齊景公就嚴格的按照衛國的要求照辦了,之後在“瑣地”齊國和衛國結盟了。

  這就是齊國在征伐魯國之前的布局,這都是魯國自己惹的禍,怪不得別人。

  就這樣,齊國在魯定公七年,派遣了大臣國夏,開始攻打魯國。

  魯國的兵權本身就掌握在季孫氏家族中,而且現在又是季孫氏的陽虎執政,所以這次就是陽虎親自為季桓子駕車,還有公斂處父為孟懿子駕車,準備迎擊偷襲的齊軍。

  這個公斂處父就是孟氏的家臣,也是孟氏家族采邑“成邑”的成宰,是很聰明的一個人。

  魯君出兵準備偷襲齊軍的消息,被齊軍偵查得知,於是就設下了埋伏,準備伏擊魯軍。公斂處父對陽虎說:

  “陽虎大人,你如果不考慮這個‘偷襲’戰術,是否合適的問題,必將帶來巨大的災害,你將必死無疑啊。”

  跟著參戰的魯將司馬也勸陽虎說:

  “你將兩個宗族的宗主陷於危險之中,要是戰敗了,不用等什麽開庭的程序,我直接就按照軍法殺死你。”

  陽虎真害怕了,想了半天,最好的辦法的就是不交戰,於是撤兵回國,主動撤兵就是不敗,魯國未敗,他也就不會受到什麽處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