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魯國伐鄭,孔子出仕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九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5-04 09:18      字數:3079
  魯定公六年,魯國征伐鄭國。

  為什麽魯國要去征伐鄭國呢,魯國和鄭國有什麽矛盾?其實答案很清楚,魯國和鄭國沒有刻骨仇恨,魯國之所以征伐鄭國,完全是接受了晉國的命令,大哥發布命令了,小弟自然要遵守,於是魯國就討伐了鄭國。

  鄭國到底幹了什麽事情,讓晉國這樣的生氣?

  因為,這一年的春天,鄭國把自己的死敵許國給滅亡了,未經大哥同意,在沒有很正當的理由下,擅自滅絕一個諸侯國,無論這個諸侯國多嗎小,都不是件小事。

  這個許國真是倒黴,碰上鄭國這樣的一個鄰居。

  當年,我們應該還記得,在鄭國全盛的春秋初期,小霸王鄭莊公就看上了魯國在許國的一塊別墅用地,而且向魯國提出來,鄭國願意用鄭國在泰山祭祀用的休息用地,更換魯國在許國的這塊覲見周王的休息用地(詳見魯隱公時代的記錄)。

  這兩個地方,都是鄭國和魯國的飛地。

  所以,兩國最終一拍即合,達成的換地協議,這樣一來,在許國的領土內,就有一塊鄭國的小飛地了,這就算是鑲嵌在許國這個小國家中的一個很麻煩的隱患吧。

  在魯國擁有這款飛地的時候,魯國就是用來朝見周天子使用,平常並不十分管理和看重,但是鄭國就不一樣了,他本身就靠近周天子,不需要轉道許國休息,要求和魯國更換此地,就是看上了這塊地的位置了,有了貪心。

  於是,鄭國三天兩頭的在這個小地方找麻煩,搞建設,搞擴展,移民居住,蠶食許國,就像是現在世界中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關係吧。

  許國弱小,根本就鬥不過鄭國,麽有辦法,許國靠著楚國近,最後隻好依附於楚國這個南方的大哥,才得以生存。所以鄭國每次虎視眈眈的想揍許國的時候,都是楚國這個大哥出麵給解決。

  沒辦法,楚國也不能整天的纏在這個事情上,所以許國很悲慘,為了避開這個鄭國的小強哥哥,始終處在了搬家的過程中:

  1,魯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許國被楚國強行搬遷到了葉地,企圖避開鄭國;

  2,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許國又遷到了夷邑,即城父,再次的靠近了楚國;

  3,魯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許國又被楚國搬遷到了析地,即白羽,再次的南遷;

  4,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許國又搬遷到了容城,即河南的魯山縣城。

  打不過你鄭國,隻能是逃跑了。

  可是,許國越逃越向南方,最後都搬到楚國境內了。

  本來,許國認為有了楚國這顆大樹,總算還會讓許國活著,很不幸,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就在許國最後一次的搬遷後,正好就是楚國被吳國打的丟盔卸甲,已經是國破人亡的時候,這個保護許國的大哥,已經沒有保護他了能力了。於是,鄭國找到了這個機會,在今年一舉消滅了許國。

  楚國已經是幫不上忙了,但是晉國為什麽生氣了?

  因為,許國是“晉楚弭兵之盟”中,參與簽訂和平條約的諸侯國之一,雖然說楚國被吳國打敗了,但是並沒有和中原諸侯打仗,也沒有和中原的晉國大哥打仗。因此,楚國與中原諸侯弭兵之盟的條約還在生效期限中。也就是說:楚國這個大哥完了,但是晉國這個大哥還在,你鄭國滅掉同盟國許國,怎麽也得打個招呼吧,霸王硬上弓,就這樣幹了?

  於是,晉國大哥很是生氣,沒有打招呼就斷然的幹死了一個小弟,這是很嚴重的事件,所以就命令魯國去征伐鄭國。

  魯國其實也不願意摻這趟渾水。

  鄭國滅不滅許國,和魯國沒有利益上的衝突,但是沒辦法,大哥命令必須遵守,魯國隻好出兵,打著正義的口號,出兵占領了鄭國的“匡地”,然後又進攻了鄭國的“胥靡”城邑,但是戰爭就是這樣,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這次魯國前往征伐鄭國,必須從衛國領土路過,魯國當時感覺都是一個同盟體係中的友好國家,又是接受聯盟大哥晉國的命令,就沒有向衛國正式的通過外交途徑辦理借道手續,也就是“假途”的意思,這個借道,我們在前麵多次說了,是個很嚴重的國際事件,往小裏說,是目中無人啊,上綱上線的說,就是侵略。

  衛國很生氣。

  但是,由於魯國和衛國也是多年的友好盟邦,當年,魯國、衛國、莒國三家聯合抗齊,上演過一場兄弟親密無間的好戲,被稱為是“小三國聯合抗齊”,因此,魯國和衛國具有良好的曆史友好根源。

  山東人的性格就是這樣,既然大家都是弟兄,就別叨叨那些繁文縟節的瑣碎禮節了,到了一起,就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誰叫我們都是拜把子的弟兄來。

  所以,擔任這次帶兵出征的大將陽虎,也沒有在意這個事情,直接把衛國當成自己家了。尤其是在軍隊返回魯國的時候,陽虎就讓季桓子和孟懿子,這兩個分別代表季孫氏和孟氏兩大家族的宗主,直接帶兵從衛國的國都南門穿越到東門,並住在了衛國和魯國之間的“豚澤”休整。

  估計是連招呼都沒打。

  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很生氣,這是幹什麽,沒有打招呼就擅自穿越我們的國都,這不是開玩笑嗎,萬一有什麽變故,我們衛國豈不是成了刀下鬼?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啊!你們山東人在我們國家裏,牛皮哄哄的穿來穿去,如入無人之境,甚至連個酒席都不請,太沒有禮貌了,這是幹什麽!

  衛靈公越想越生氣。

  於是,衛國就準備派兵追擊攻打魯軍。

  幸虧衛國已經退休的老臣公叔文子知道了,趕快開這自己的高級馬車,親自到了衛靈公那裏勸阻:

  “這和魯國沒有關係,主要是晉國安排的不好,而且也是陽虎這個人太不懂道理了,這樣正好,也就是等於在增添陽虎的罪惡,我們何必再和魯國翻臉,反正這次也沒發生大事,就睜一眼閉一眼吧,和平是來之不易的。”

  衛靈公才算是咽下了這口惡氣。

  其實,這裏麵的關節,季桓子還年輕,可能是沒有意識到,但是孟懿子已經是多次的參與了魯國的動蕩了,也漸漸的成熟了,就很知道這裏麵陽虎的問題,他估計這個陽虎,早晚會被驅逐的,甚至於在前往晉國匯報這次征伐鄭國的工作時,還專門的找到了晉國的範獻子求情,準備為陽虎留一條後路。

  這年的夏天,魯國派了季桓子前往晉國去匯報伐鄭的工作,敬獻俘虜等。陽虎就強令孟懿子也去,順便給晉國的國君夫人送禮,討好晉國,孟懿子沒辦法,隻能跟著前往。

  晉國擺開酒席招待這兩個人。

  孟懿子站在酒席外麵對晉國的範獻子說:

  “如果陽虎無法在魯國站住腳跟的時候,流亡到晉國,如果不讓他當你們的中軍司馬的話,就有先君(曾經流亡在晉國魯昭公)作證。”

  範獻子很吃驚的說:“我們國家的官職都要選擇合適的人擔當,我怎麽能夠做主決定啊!”

  孟懿子嘿嘿笑著不說話了。

  事後,範獻子對趙簡子說:“我看孟懿子說這樣的話,不是沒有根源的,看來魯國人已經厭惡陽虎了,孟懿子已經看出了征兆,分析陽虎可能會流亡到晉國,所以強行為他尋求爵位,以便他能前來啊。”

  陽虎這次伐鄭出征獲得勝利,算是為國家立了大功,回來後為了繼續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強行與魯定公和“三桓”一起,進行了三次的盟誓,和魯國的其他大臣們,在亳社進行盟誓,在五父之衢,進行了詛咒。看來這個陽虎很是迷信,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穩固自己的權利地位。

  陽虎從形式上算是獲得了魯國軍事上的大權。

  但是陽虎也知道自己底子不厚,宗族的力量不強,顯得有些勢單力孤,光憑著盟誓有些不踏實。於是,就考慮著提拔一些不得誌或是身份卑微的名流賢士、寒門子弟來輔佐自己。

  這樣一來,就給一個人提供了機會。

  而且這個人是中華民族上最有名的先哲:孔子。

  也就是這時,孔丘在陽虎的力邀下,進入了魯國政壇。所以,我們偉大的先哲孔子能夠進入魯國政壇,還要感謝陽虎一下。

  千萬要搞明白這個曆史淵源。

  關於孔子上台後的一些列事跡,我們後麵再說,現在還要說說魯國有隨後發生的與齊國的戰鬥,齊魯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