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秦兵救楚,吳國內亂( 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春秋第二百一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22 09:27      字數:3267
  戰爭,是帶有巨大破壞性的人類行為。

  魯定公五年,夏天,這次吳楚戰爭的爆發點蔡國,由於之前曾被楚國的長期圍困,出現了嚴重缺糧狀況,老百姓都不種地了,忙著打仗,過去又是兵農一體的狀態,所以老百姓麵臨著斷糧的境地。

  此時的魯國,發揚了高度的國際主義的精神,主動送糧給蔡國進行支援,當然這是救助老百姓,不是也參與了戰團,魯國的行為是賑災行為,這是值得讚揚的行動,體現了山東人的耿直和仗義,值得表揚。

  六月之後,秦國軍隊在申包胥的帶領下,由秦國的子蒲和子虎一起,親自帶著戰車五百輛前來救助楚國,這是一隻生力軍,是一隻虎狼之師,也是秦國和吳國的第一麵對麵的交鋒。

  子蒲說:

  “我們秦國從來沒有和吳國打過仗,也不知道吳國軍隊的戰術,所謂的吳國孫武子說過“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的道理很好,因此我們秦軍需要了解吳國的作戰方式。

  這樣吧,你們楚軍先和吳軍交戰,我們跟隨觀摩一下,積累戰鬥經驗。”

  於是,楚軍就有了底氣,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楚軍率先就和吳軍進行交戰,秦國的軍隊從稷地(先河南桐柏縣地區)跟隨並進行接應。

  夫槪並不知道秦軍的跟隨,不知道秦國已經出兵,所以還是以痛打落水狗的心態,以勝利者的驕傲姿態與楚軍展開決戰,戰鬥開始就處於交著狀態,這讓吳軍很是吃驚,怎麽沒有幾天,楚軍的戰鬥意誌突然暴漲,正在納悶中,一隻秦軍突然殺出,楚軍和秦軍前後夾擊,直接將夫槪在沂地(河南正陽縣)殺的大敗。

  此時,被吳軍在柏舉之戰中俘虜的蒍射的兒子,也收拾了楚國的殘兵敗將們,一起跑到了楚軍陣營中,跟隨著楚國的子西部隊參與戰鬥,這又是一隻額外的力量,楚軍為了國家的存亡,都拚命了,都殺紅眼了。

  所以,趁著吳軍被楚軍和秦軍夾擊的敗退狀態,在軍祥之地(河南隨縣地區)再次的打敗了吳軍。

  這已經是楚軍的二戰二捷了。

  吳軍有些發蒙。

  沒想到,楚軍借著勝利的態勢,楚軍順勢繼續發展,楚國的子期和子蒲帶領著楚軍和秦軍聯合部隊,一舉將唐國滅亡了。

  唐國,就是因為之前楚令尹子常(囊瓦)的索要馬匹,而結成的怨恨,跟著吳軍和蔡國一起征伐了楚國。其實,唐國就是個跟著“打醬油”的角色,負責點戰鬥後勤,打掃戰場之類的小活動,目的就是為了報仇,而且已經隨著吳國打擊楚國獲得了很多的利益,有些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了。

  但是,唐國也沒想到,戰爭的局麵瞬息萬變,而且發展的很快,秦軍出兵,竟然導致了自己被滅國。所以,往往戰爭的變數很多,結局很難預料。

  魯定公五年,九月,夫槪的帶著殘兵敗將,一路敗退,但是他沒有返回吳軍主力目前正在駐紮的楚國郢都,而是,帶著自己的敗軍部隊秘密的潛回了吳國首都。

  夫概這是要幹什麽?

  對了,夫概也是有野心的人,此時吳國的全部軍事力量都在楚國征戰,主力掌握在吳王闔閭手中,並且在楚國的郢都占領駐紮。而另一支野戰軍的力量掌握在夫概手中,繼續對楚國進行清剿作戰,現在又作戰失敗。

  目前的吳國國內一片空虛。

  這就是對有政治野心的人最大的香餌,夫概並不傻,正好趁著敗退的機會,超近道返回了吳國的國內,準備自立為吳王,這就是為何夫概失敗了不退向吳軍主力匯合,以企圖整軍再戰,而是悄悄的返回了國內的真實目的。

  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交織進行。

  一旦吳國出現了這個情況,也算是將處在高峰的軍事鬥爭,開始轉變為陰險的政治鬥爭,而使吳國走向下坡的一個重要標誌吧,即便吳國擁有絕對厲害的戰將,都解決不了這個政治鬥爭的問題。

  遠在楚國郢都的征戰的吳王闔閭,聞訊大怒,馬上帶著部分的部隊,以拚命的行軍速度返回了吳國首都,準備殺死夫槪,維護自己的王權,吳國雙方部隊終於在吳國郊外碰麵,吳國內訌了。

  即然已經是這樣了,夫概沒有搶到率先進入吳國首都的先機,沒有實現自己的目的,就目前的身份來說,夫槪就仍然是吳國的將領,而吳王闔閭才是正宗的吳國國王的代表。

  於是,夫概的軍隊一下子就變成了叛軍,而且是受到楚國和秦國聯合打擊的敗軍。而吳王闔閭的軍隊是正義之師,帶著平叛的怒火,帶著連續勝利趾高氣揚的驕傲,前來與叛軍交戰。

  雙方的勢力、政治的站位,軍隊的士氣,高低就一目了然。

  這倒好,現在對陣的是:吳軍和吳軍了。

  雙方都是開始出征伐楚的戰友,現在變成敵對的敵人,而且需要進行激烈的交戰,真實很有意思的變化。

  吳國自己家中出了這件尷尬的大事,真是意料之外的事情。當然吳王闔閭也不是吃幹飯的公子哥,他能夠吸收象伍子胥、孫武、伯嚭、專諸等這樣的人才,能夠蟄伏多年,利用機會刺殺吳王僚,能夠帶著吳軍征伐楚國,肯定也是能征慣戰之人。

  現在,闔閭自己又掌握著正統的政治地位,夫槪就是再厲害,也是個反叛之人,所謂的“道不正、行不通,名不正、言不順”。所以,一場戰鬥下來,夫槪戰敗,他隻有再次的逃回了楚國,去麵見楚昭王了。

  夫槪落得個勝利者向失敗者求得保護的下場。

  楚昭王一看吳國出現了內亂,正好趁著這個機會,為吳國樹立一個反對派的境外組織,這真是天賜良機,而且是非常有利於楚國的鬥爭變化。於是,也顧不得對夫概有其他的政治審查了,趕快將夫槪封為了棠溪公,暫時的留在楚國的棠溪地區,以便之後能夠很好的利用這個手中的好牌。

  當時的楚國大臣鬥辛,知道了這個吳國的爭權內亂後,對楚王說:

  “我聽說不謙讓,就不和睦;不和睦,就不能遠征。吳國人在與楚國的戰鬥中,還進行王位的相爭,這就是動亂,有了動亂,吳國必然會退兵的,吳國這樣不可能平定楚國,相信我,再堅持一陣子,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吳王闔閭平定了弟弟夫概的叛亂,也是驚出了一身的冷汗,一看這樣不行,自己全國的兵力都在楚國征戰,家裏麵就很容易出事,而且現在越國也開始與吳國交戰,以報複上次吳國征伐的越國的仇恨,這就是國內空虛,必有大亂的跡象。

  現在楚國已經是被征服了,吳國也沒有必要繼續在楚國駐軍了。

  所以,吳王闔閭就自己帶著部分的兵力返回了吳國,鎮守在吳國的後方,隻是留下了伍子胥、孫武、伯嚭帶領著部分的吳軍,繼續與楚國在“雍澨”決戰。

  這場“雍澨”決戰進行的也不是很順利。

  這場戰鬥,先是吳軍取勝,初步戰敗了楚軍,但是秦軍後續進攻,又打敗了吳軍,雙方成了膠著的狀態,吳軍隻能暫時的退到了“麋地”駐紮,楚國的子期打算發火燒掉“麋地”,但是子西勸阻說:

  “我們父老兄弟們的戰死的屍體都還暴露在外,不能收斂入葬,現在又要焚燒這個地方,這恐怕不行吧。”

  子期說:

  “國家都要滅亡了,如果死者有靈的話,我們以後還可以按照規矩進行必要的祭祀,現在隻要是能夠打敗敵軍,還怕什麽焚燒,消滅吳軍是最重要的,一切為了勝利,不要顧忌什麽死人不死人了,燒。”

  於是,楚軍破釜沉舟還是放火燒了“麋地”,吳軍已經駐紮不下去了,楚國接著進行軍事突擊,吳軍沒想到楚軍已經瘋狂的失去了理智,戰鬥意誌開始衰落,就又被打敗了。

  吳軍敗兵再次退到了“公壻之溪”,又是大敗。

  看來吳國就是兵聖孫武子存在,也無力回天了,但是伍子胥還是很咬牙的對孫武說:

  “雖然說楚軍打敗了我們,但是殺傷我們的兵力並不是很多,我們完全有能力繼續和楚國作戰。”

  孫武說:

  “拉倒吧,我們吳國動用全國的兵力從西邊進攻楚國,攻入了的楚國的首都,你也當場用鞭子鞭打了楚平王的墓,報了仇,已經是獲得了很大的勝利,我們要見好就收,要滿足於我們目前的勝利成果啊。”

  伍子胥感覺很有道理,如果在這樣的堅持下去,不但挽救不了目前的局麵,而且還會讓之前的勝利果實,白白的付之東流,如果一旦自己率領的吳軍都全軍覆滅了,自己就是返回了吳國,也恐怕難以給吳王闔閭交代,伍子胥多聰明,馬上就接受了孫武的建議,說:

  “自從周王室建立以來,還從沒有作為臣子的向君王複仇能達到這樣的程度,我也很滿意了,收兵,回家喝啤酒。”

  伍子胥就按照孫武子的意見,撤兵,回國。

  吳軍撤回了吳國,吳楚之戰告一段落,楚國暫時渡過了這次的難關,算是又複蘇了。

  申包胥拯救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