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申包胥哭秦庭( 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七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22 09:27      字數:2950
  拯救楚國的生力軍就是秦國。

  之前,我們已經講過,根據此時“春秋時期”的政治軍事大局麵,核心的敵對兩大陣營,還應該是晉國和楚國的對抗。

  但是,這兩個國家誰也滅不了誰,怎麽辦,他們隻能各自尋找自己的同盟軍來對抗對方。晉國找的就是吳國,從而展開了吳楚的爭鋒,轉移了晉、楚直接對抗的矛盾焦點。

  當然,楚國也不是吃白飯的,他們找到了秦國,讓秦國不停的與晉國爭鋒,從背後狠狠的拖住了晉國的後退。

  因此,“楚國和秦國”對抗“晉國和吳國”,這就是當時的大局麵。看曆史,就要從當時的政治環境來思考,絕不是從一個事件的局部來看問題,楚國,如果被晉國集團滅亡,秦國失去了同盟軍,下一個就是秦國遭難了。

  因此,對抗吳國的這次伐楚,自然就是秦國這隻生力軍了。

  可是誰去求助,尤其是在目前楚國已經慘敗的狀態下,秦國還能不能出兵?秦國的政策是集中力量全麵應對即將到來的對秦國不利局麵?還是斷然出兵,主動化解不利的局麵?這都是問題,這個出使的人,必須是大智大勇之人,很難選。

  話,還要從伍子胥身上說起,還要從當年伍子胥從楚國逃難的時候說起——

  當年,伍子胥和楚國的申包胥,從小就是好朋友。

  之後,伍子胥逃跑的時候,在前往鄭國的路上遇到了出差的申包胥,他們也算是偶遇了,知心的朋友見麵,痛苦的傾訴就是很自然的了,兩個人剛一坐下,伍子胥就抱著申包胥的肩膀,哭訴了自己家庭的災難,以及楚平王的殘暴和無情,情到深處,刻骨仇恨的感覺升騰,伍子胥對著申包胥憤恨的發誓:

  我一定要滅亡楚國。

  申包胥很同情伍子胥一家的災難,但是他也是楚國的臣子,此時不能說什麽,既然伍子胥談到了要滅亡楚國,這就不單純是私事了,而是國事,過去的人對這一點分的很清楚。

  申包胥當然知道這個道理。

  如果他現在站在伍子胥的角度上,和好朋友一起痛罵楚王,當然是成全了朋友之間的友誼,但是必定會失去了對君王的忠義之情和國家的大義,這又和他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相違背。

  但是,反過來。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站在楚王的角度上,再來一番君君臣臣的理論,估計正處在憤怒定點的好朋友伍子胥,肯定會當場和他翻臉的。伍子胥會想:我們家裏遭到這樣的大難,你還拿出一番假惺惺的仁義道德的理論來說教,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痛。

  於是,申包胥隻好無奈的拍拍伍子胥的肩膀,苦笑著說:

  “兄弟,什麽話也別說了,你好好的努力吧。”

  伍子胥悲憤之中並沒有理解申包胥的這一番深意,錯誤的理解了申包胥話語的意思,以為申包胥也很支持自己,就很感激的看著申包胥,狠狠的握住了他的雙手。

  申包胥一看伍子胥的這個神情,再看著伍子胥嚴重讚許的眼光,申包胥感覺伍子胥可能誤會自己的意思了,自己需要再說些什麽,於是,申包胥接著就說:

  “滅不滅掉楚國,那是你自己的誌向,我不好說什麽。

  不過,你要是能夠滅亡楚國,作為楚國的臣子,我就一定要複興楚國,這是國家的國家大義,這和與你與國君之間個人恩怨有根本區別。”

  伍子胥當時也沒注意這個話語,一場悲悲切切的偶遇後,就踏上了流亡之路。

  事情就這樣的撂下了。

  許多年後,堅忍不拔的伍子胥,真的獲得了吳國的支持,一舉把楚昭王給趕跑了,而且在伍子胥的帶領下占領了楚國的郢都,楚國已經是名存實亡,危在旦夕了。

  伍子胥的這一連串風生水起的行動,震動了當年的申包胥,他也是個非常執拗的大臣,既然你伍子胥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下麵就該我申包胥登場了,申包胥也開始履行自己的諾言了,所以,馬上收拾行李,直接前往秦國去請求救兵。

  前麵已經說了,秦國和楚國是常年對抗晉國的一對盟友關係的國家,此時除了秦國外,恐怕沒有其他的力量能夠和吳國力量對抗,所以前往秦國求救,申包胥選點很正確。

  當申包胥到了秦國後,秦國對於當前的楚國狀況也很關心,急切的需要各種信息,聽說楚國的臣子申包胥來到了秦國,秦君親自接見,詳細的詢問事情的經過,申包胥麵見了秦君,就說:

  “尊敬的秦君:

  現在的吳國,就如同是一條凶猛的野豬,也是一條巨大的貪吃蛇,一再的吞吃比自己地位高的上國,這種禍害,就從楚國開始了。

  現在,我們的國君失守了自己的國家,流亡在荒野之中,很是悲慘,因此就派我來向秦國告急和求救,我們的楚昭王說:

  吳國本是夷人,本性就是貪得無厭,如果一旦吳國吞並了楚國後,就成為了秦國的鄰居,那以後就是秦國的禍難了,就將是秦國邊境以後的禍難。

  趁著現在吳國現在還沒有真正的滅亡楚國,秦國可以前來與吳國爭雄,並且可以分割到自己願意想得到的土地。

  要是楚國就此滅亡了,我們楚國就是秦國的土地了,如果秦國能夠降服吳國這個惡棍,並且用自己的威嚴安撫我們楚國,我們楚國將永遠聽從秦國的命令,你就是以後我們楚國的大哥了。”

  秦國的秦哀公不是傻瓜,這樣重大的事情,不可能僅依據一個申包胥的誇誇其談,就決定出兵征伐。俗話說:兵者,國家之大事也。這需要權衡利弊,根據具體的情況來決定的事情,因此,就非常客氣的派人向申包胥致謝,說:

  “我們的國君聽到了楚國的命令了,你先安頓下來,我們需要召開政治常委的會議,研究一下,然後再把商量的結果告訴你。”

  申包胥一聽,就當場嚎啕大哭,說:

  “我們的國君現在還在荒郊野外遭受災難,還沒有安頓的地方,作為我這個下臣,怎麽敢到高級賓館的館舍中休息,楚國危在旦夕,十萬火急,我就站你們的王宮的大門外等候就可以了。”

  秦國也沒有辦法,你非要這樣,就隨便吧。

  從此以後,申包胥日夜的站在秦王宮的院牆外,時時的嚎哭,日夜不斷,連續七天沒喝過一口水,沒吃過一頓飯。這估計是添油加醋的形容罷了,不用七天,如果是三、四天不吃飯,而且還嚎哭,還站著,這都是體力活,恐怕早就昏過去了。

  不過,為了形容申包胥的衷心,這樣形容也不無不可。

  看到了申包胥這個樣子,王宮內的秦哀公看到這樣衷心的臣子,也非常的感動,親自吟唱——

  《國風·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經》的大意就是: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襯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做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你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線!

  申包胥聽到秦君的吟唱後,就激動的連續的磕了九次的頭,然後才進入秦王宮後,坐下與秦王商談具體的事情,秦國開始出兵救助楚國。

  申包胥的這種精神確實令人感動,《左傳》這樣記載:“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這就是一個比喻的意思,一個正常的人,七天站在那裏,不睡覺,不喝水,不吃飯,估計肯定是超人,這個世界紀錄估計現在也沒有人能夠打破。

  而且,秦國出兵應該還是根據當時的政治局麵,還是判斷出兵最有利,所以在借著申包胥的這個驢子,下了坡。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就是申包胥哭死,秦國也不會出兵的。不過這樣一來,就成全了申包胥這個大臣,也讓申包胥和伍子胥之間的故事豐滿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