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相互扯皮的“新召陵之盟”( 魯定公四年,前506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七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6 09:08      字數:4052
  別看此時的蔡國,是已經淪落為楚國附庸的三流小諸侯,但是往往這樣的小國,卻能量很大,尤其是經過了苦難和被壓榨以後,蔡昭侯懷著刻骨的仇恨回國,就馬不停蹄,開始了一係列的政治預謀的活動。

  蔡國知道,目前國際上能夠對抗楚國的,隻有北方的晉國這個大哥了,夾在晉楚之間的蔡國,是兩國之間的重要棋子,隻不過之前在南風壓過北風的情況下,蔡國隻能是在楚國的翅膀下苟延殘喘,現在要對抗楚國隻有晉國才能勝任。

  所以,蔡昭侯親自前往晉國,強烈要求加入晉國的大哥懷抱裏麵,哭訴自己被壓迫被欺負的情況,以及楚國極度蔑視晉國大哥的問題,並懇請晉國征伐楚國,為了表示決心,並且將自己的兒子元和蔡國大夫的兒子一起作為人質,抵押在晉國。

  你說,蔡昭侯把自己的兒子抵押了,這沒有什麽,還把自己大夫的兒子都抵押了,也很神奇的一個人。

  由此看來,蔡國和唐國都恨死楚國了,這都是令尹囊瓦做的孽。

  吳國,更是楚國的死敵,這自然不必說了。

  晉國,已經更換了新的國君,很想有一番的成就和事業,這就是機會,大家彼此一拍即合,。

  晉國是中原聯盟的大哥,關於是否攻楚的事情,當然需要和小弟們統一思想,研究一下了。

  蔡國前來晉國,要求伐楚的情況。

  讓晉國看到了楚國集團的衰落,從其內部來說,新令尹囊瓦的上台,造成了楚國內部的政治勢力大洗牌,不但忠臣序列的大臣被害,就是奸臣小人序列的大臣,也被殺掉,楚國國內政治勢力極度的不穩定。

  在此情況下,楚國不修內德,竟然壓榨自己的附庸諸侯國,先後因索賄扣押蔡國和唐國的國君,這個影響很壞,其他的附庸諸侯國們難免有兔死狐悲的感受。

  以上就是楚國內部出現了問題。

  另外,自楚吳交鋒以來,大致的情況都是“楚敗吳勝”的局麵。

  尤其是,魯定公二年,公元前607年,二月,因為桐國背叛了楚國,吳王就通過舒鳩氏誘騙楚國。這個舒鳩氏就是之前的舒鳩國,在魯襄公二十四年,背叛了楚國,被楚國滅掉,現在依附於吳國,也恨死楚國了。

  於是,舒鳩氏向楚國提出,自己之所以依附吳國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自己還是願意在楚國的大旗下生存,所以讓楚國以此為借口,大張旗鼓的拉開進攻吳國架子,舒鳩氏作為內應。而吳軍肯定不會因為他們而和楚軍發生正麵軍事衝突,吳國為了討好楚國,就會去代替楚國征討叛變的桐國,來獲取楚國的和解。

  其實,這就是吳國和舒鳩氏誘騙楚國的計策。

  因為,這樣一來,吳國的出兵就不會引起楚國的懷疑了,楚國以為吳軍是攻打桐國,實際上吳國還是要攻打楚國的。

  果然,楚國的大草包令尹囊瓦聽從了舒鳩氏的建議,出兵進攻吳國,並將軍隊駐紮在了豫章。吳軍果然如舒鳩氏分析的那樣,出動提出幫助楚國征伐桐國,以換得楚國的和解,囊瓦以為計策成功了,就暫時停止楚軍的軍事行動。

  於是,吳國開始動員軍隊,打著向桐國佯動的樣子,也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樣子,但是吳軍將水軍秘密的隱藏起來,悄悄的開著戰船,一下子就在豫章出現了。

  這大出楚軍的意料之外。

  楚軍沒有想到,這次吳軍出兵不是打桐國,而是直接對抗楚國,之前舒鳩氏分析那樣引誘吳軍去對付桐國,完全是錯誤的,楚國上當了。大草包囊瓦終於明白過來了,但是一切都晚了。

  於是,楚軍就亂了陣腳,這年冬天的十月,吳軍一舉在豫章將楚軍擊敗。並順便包圍了楚國的巢地,很順利的就攻占了巢地,並且一舉俘虜了楚國的公子繁。

  楚軍再次的被吳國擊敗。

  因此,從目前楚國外部局麵來說,楚國已經陷入了與吳國的交戰的噩夢中了,而且是剛剛的慘敗,這就是楚國目前的外部不利重要因素。

  楚國內外交困,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此時的蔡昭侯前來主動加入中原諸侯聯盟,並且要求出兵征伐楚國,應該說是恰如其時,一個小小的螺絲釘,帶動了整個的太戰爭和政治部局機器,真是人小作用大。

  在這樣有利的局麵下,晉國很是動心了。

  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三月。

  周王室(劉文公)、魯國、晉國、宋國、蔡國、衛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莒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小邾國、齊國等一大圈子的諸侯們,在晉國的召集下,於“召陵”舉行盛大聯盟大會,共同商議攻打楚國的事情。

  這次的盟會的規模是巨大的,作用和意義也很重要。

  同樣也是叫“召陵盟會”,這也是繼當年齊桓公的“召陵會盟”之後,再一次的諸侯們在此地的國際大會。不過前一次的會盟,是為了齊國齊桓公稱霸而召開的大會,而這一次的盟會,確是為了如何對付楚國兒進行的集會。

  從內在的聯係上來說,第一的齊桓公稱霸,也是開始壓製楚國的開始,這次晉國的會盟,更是直接對抗楚國的序幕,因此,內在存在著一些必然的聯係。

  為了區別在同一個“召陵”地區,分別召開的兩次會盟會議,我們就把這一次稱為是:新召陵會盟。

  我們已經知道了,這次的召陵之盟召開的根源,還是起始於晉國在蔡國的提議下,而進行討論征伐楚國的會議。所以,會議上,有些目光短視的各諸侯的大臣,認為這是單純的在替蔡國出氣,否則,日子過的好好的,眾多的諸侯們也不一定有非要伐楚的動議,這也引起了很多的爭論,要知道,那時候的諸侯們,並不是鐵板一塊,各自都在打著各自的小算盤。

  晉國是這次盟會的召集者,也是答應蔡國伐楚的國家。

  晉國的大臣荀寅就向蔡昭公索要財物。

  也就是說,你們蔡國既然能夠向楚國送那樣貴重的禮物,遭受了一鼻子的灰,受到了侮辱,解決不了了,現在才來求我們晉國的。

  總不能你蔡昭侯發表一番的決心,再抵押上兩個公子人,就算完了,這都是國家之間的公事,作為我們的國君,也沒有什麽好處,你蔡昭侯是不是也要給我們晉國國君,主動送點禮物什麽的,算是表示一下,比如:裘皮大衣、玉佩之類的。

  消息傳到了蔡昭侯那裏,蔡昭侯差一點暈了。

  看來大國的國君都是一個樣,天下的烏鴉一般黑,什麽正義不正義的,都是胡說八道,如果我在楚國送禮受氣,來到了晉國,還要送禮受氣,那我們轉投到晉國還有什麽意義,這真是江湖險惡啊。

  所以,蔡昭侯斷然的拒絕了。

  荀寅當然不願意了,就對當時的晉國第一執政大臣範獻子士鞅說:

  “其實,我也不是貪財,現在我們的國家也是在危難中,諸侯們離心離德,導致晉國也整天在這方麵上操心征戰,這不已經很難了嗎。

  現在,晉國又正趕上了水災,還有瘟疫流行,中山地區的鮮卑部落也不臣服我們,晉國也可謂是“內憂外患”的態勢。況且我們之前,已經和楚國有了弭兵之盟,換取了很長時間的和平狀態了,現在如果為了蔡國而背棄這個盟約,肯定會招致楚國怨恨的,這對於楚國來說,當然是沒有什麽損失的,但是可囊會導致我們晉國失去中山國。

  我看,不如拒絕了蔡昭公算了。

  再說,根據曆史來看,我國自魯襄公十六年的“方城戰役”以來,就從來沒有戰勝國楚國,這次大概也是自取其辱啊,恐怕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白忙活一場啊。”

  晉國的荀寅太不仗義了,簡直和楚國的令尹囊瓦沒有什麽區別,人家送禮,你就幫人家,如果不送禮,你就各種理由進行拒絕,晉國的聯盟豈不成了收禮才能辦事的聯盟了。

  晉國現在的大臣的能力,已經遠遠的不能和當年的晉文公時代的大臣們相提並論了。

  於是,在這次大會上,晉國就推辭了蔡國要求伐楚的建議。

  一個大國,安於現狀,在小國的要求下,因為人家沒有送禮,就拒絕了應該做的事情,說明了晉國本身的信心不足,對楚國的實力總是有些忌憚。這樣一來,其他更為積極的諸侯國們,也算看透了晉國的情況,離心離德的事情開始多了起來,慢慢的晉國也就失去了其他諸侯們的支持。

  晉國召集的這次會盟,並沒有向開始那樣的發展那樣,成出兵的誓師大會,而是否決了伐楚的意見,變成了單純的結盟性質的一次國際會議了。

  真是虎頭蛇尾。

  而且這次大會上,為了排座次,衛國和蔡國還發生好一頓的論戰,為了誰排在前麵,誰排在後麵,好一頓的爭執。最後,終於還是讓衛國排在了蔡國的前麵。要知道,當年的宋國、衛國、蔡國,絕對是血緣最近的一家人啊。

  因為,他們都是殷商王室的血統,現在竟然成了這樣,可謂是世事難料,令人感歎。

  五月份,新召陵之盟草草結束,其他諸侯國在“皋鼬”正式簽訂了聯盟惡文書,之所以說是“惡”文書,就是說,開始的盟會原本是商量如何對抗楚國,後來卻變成一次重溫友誼的會盟,算是重溫了共同聯盟的精神而已,是不是共同聯盟,事實已經早就擺在那裏了,何必再這樣的大張旗鼓搞一次,勞民傷財。

  這樣的會議,讓那些夾在晉楚之間的小國,很不願意參加,都是形式主義的會議,對小國一點幫助都沒有,全都是責任和義務。

  所以,其中有一個小國:沈國。就不肯參加這次“扯皮”的會議,這可惹惱了晉國大哥,晉國為了給蔡國一個麵子,就授權給蔡國可以討伐沈國,算是給蔡國一個補償,也讓蔡國出出氣吧。

  這年的夏天,蔡國一舉消滅了沈國,搞了一次,小蝦米吃沙子的進化曆程,但是對於蔡國的實力提升並沒有什麽意義。

  沈國為什麽不參加這次的會盟?就是因為沈國是楚國的附庸國,不敢參加,但是還是落得個被滅亡的地步,因為沈國太小了,甚至於經受不住三流蔡國的攻擊。因此,沈國頂多也就是不入流的小微諸侯吧,曆史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隻不過這朵浪花,卻成為引起“吳楚交兵”的導火索。

  這年的秋天。

  楚國因為蔡國滅掉了沈國,加上蔡國的叛變行為,為了報複蔡國,楚國一下出兵包圍了蔡國。

  原本,蔡國隻有投降或者是再次被滅掉的下場了,可是誰知道,風雲突變,蔡國並沒有失敗,反而在新的國際形勢變化中,得到了生機,和盟軍一起打垮了楚國,出了口惡氣。不過這裏所說的盟軍,可不是晉國,也不是現在的美軍,而是遠在東方的吳軍。

  楚國出兵進攻蔡國。

  這讓,吳國又看到了機會,因為,吳國已經是憋足了氣,準備和楚國大幹一場,吳國的大臣是楚國的仇家伍子胥和伯嚭。於是,吳國在伍子胥的謀劃下,馬上與蔡國、唐國聯合起來,一起展開了與楚國的殊死決戰。

  這也是,吳國代替了晉國大哥位置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