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魯昭公之死 (魯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三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2971
  魯昭公的時代就要隨著魯君的死亡而結束了,畢竟這部《春秋》是人家魯國的國史,所以,結束本時代的故事還是要回到魯國這裏。

  此時的魯國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的奇怪狀態了。

  國內是季孫氏的季平子大人掌握政權執政,而魯國的國君卻在與季平子的鬥爭中失敗,流亡到了齊國避難。因此,魯國的國君在外,權臣季孫氏在內,這真是一個特殊的“政治怪象”。

  魯昭公在齊國沒能得到完全的支持,於是轉而想投奔晉國,尋求晉國的幫助,但是晉國和魯國的季平子溝通較多,支持季孫氏的政治權利,因此借口魯君未打招呼入晉的事情,將魯昭公晾曬在了晉國和齊國的邊境城市“乾侯”。

  本來,晉國這就是打算給魯君一個顏色看看,事後還是會接待他的,但是事情不巧,魯君的命運太差,此時,南方正發生著吳楚爭鋒的亂象,晉國國內也剛發生了國君死亡的問題,於是,魯君被遺忘在了那裏。

  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魯君還在“乾侯”耐心的等待晉國的召喚消息。估計此時的魯昭公,早忘了煎餅卷大蔥的味道,連山西話都學會了,肯定也習慣了喝麵湯。

  新上任的晉國國君晉定公,看著晾在那裏的魯昭公,也在考慮如何處理,畢竟這樣放著不是一個解決的辦法,當然特估計是新的晉君實在是看不下去了,總不能讓一個別國的國君,老是住在“乾侯”等著我們接見吧,這很尷尬,還是決定送魯昭公回去。

  此時,範獻子士鞅說:“這樣吧,我們召喚季平子前來迎接他們的國君回家,如果他不來,說明他失去了臣道,然後我們再發兵討伐他,趕他走,也是名正言順。”

  晉頃公同意了,範獻子就派人私下對季平子說:

  “你一定要來,我擔保你不會有問題的。”你看看,範獻子已經和季平子勾結起來了。

  季平子有了士鞅的保證,也等於有了繼續給士鞅行賄的機會,季平子自然要來了,這就是政治鬥爭的需要,此時如果他不來,就會失去道德的高地。

  因此,季平子大大方方的到了晉國,晉國派了荀礫前來接待,荀礫見麵就質詢季平子:“你為何趕走國君,按照周王朝的製度,這是有明確刑罰的,你怎敢這樣辦?”

  此時的季孫氏戴著練冠、穿著麻衣,赤著腳走路,這身打扮就是古時候死了人穿的喪服,季平子這樣穿,就是表示:自己已經是應該死的人了,願意接受任何處罰的意思。

  他匍伏在地上對荀礫說:

  “衷心的侍奉國君是求之不得的事情,哪敢逃避刑罰,國君要是認為我有罪,請馬上把我囚禁在費邑,等待國君的調查取證,做出任何的決定,我肯定會按照國君的意思辦理,如果因為我們季孫氏先臣的一點功勞,而不斷絕我們季孫氏的承嗣,就賜我一死也行。

  如果是不殺我,也不放逐我,這就是國君對我巨大恩惠了,就是之後我死了這種恩惠也是永垂不朽的。如果這次能夠讓我跟隨國君回國,這本來就是我的意思,那裏還敢有貳心啊。”

  你看看,季平子這個話說的多麽漂亮。

  四月份,季平子和荀礫一起到了“乾侯”,去找魯昭公談心。

  子家懿伯說:“國君,趕快和他一起回國吧,你連這一時的羞辱都不能忍受,難道還能忍受終身在外麵流亡的羞辱,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魯昭公終於聽了一次子家懿伯的意見,準備跟著季平子回國了。原本事情已經成了定局,而且發展的很好,誰想到,魯昭公就是命運多舛,意外的又橫生變化,子家懿伯最後的諫言,又成了泡湯之語了。

  發生了什麽變化?

  原來,魯昭公身邊的人,都害怕回國後季平子對他們進行痛下下手。這是很自然的,一旦魯君回國,季平子必然會削弱他身邊的武裝力量,以免再次受到討伐。因此,對這些人就說:

  “現在真是個好機會,季平子終於離開了老巢,到了我們的手中和底盤上了,現在,就是國君的一句話,國君一定要驅逐季平子。”

  這些人真是蠢貨,現在不是在魯國地盤上,而是在晉國地盤上,殺了一個季平子容易,但是你這個國君還能不能回國了,還能不能繼續活著,都是個問題,所以,魯昭公身邊基本都是庸才,出了一個子家懿伯這樣的聰明人,但魯昭公就是不聽人家的,所以這些傻瓜又開始蠢蠢欲動了。

  一起陪同的晉國大臣荀礫,一看局麵不對,就對魯昭公說:“我們晉君派我代表他召回季平子,來到你的身邊進行聲討,這次季平子並沒有逃避,而是前來了,自願意領受罪責,願意侍奉國君,我看國君還是跟著回去吧。”

  沒想到,受到挑撥的魯昭公的強脾氣,又上來了,他聽從了身邊人的勸說,他忽略了自己是君王,手下是仆人的不同地位,也忽略了,國君的權利來源是執掌朝政,而不是身邊的幾個小人。他從來也沒有獲得過魯國真正的權利,這次,他認為當然還是不行,大不了,無非就是維持現狀,他聽從了手下的意見,就十分生硬的說:

  “感謝晉君顧及到我們之前的友好關係,幫助我回國侍奉我們宗祠,但是我就是不想見到‘那個人’。”

  那個人,當然就是季平子了。

  這個魯昭公真是政治上的傻瓜,在他當年登基的時候,就是很不成熟,十九歲了,甚至連孝服都搞的亂七八糟。當時說他玩心太重,現在看,可能是大腦有點問題,多少有點輕微型的智力缺陷,到了這個時候,這個節骨眼上了,晉國出麵說合,局麵也很好了,你回國先上位再說,什麽“那個人”的稱呼,政治家連這點涵養都沒有,怎麽能做到要善於和自己的敵人交朋友這一點上呢。

  退一步說,你這樣的總是處於流浪狀態,也不是個常事。

  晉國大臣荀礫一聽,心裏想:

  “這個魯昭公,純粹就是個二傻子,忠臣良言聽不見去,下麵那些下人的話,一句不落下,言聽計從,忠臣為你想的是社稷,小人關心的是個人的利益,這個都分不清楚。”

  他也不能再說什麽了,畢竟晉國是勸架的,是外人,荀礫就趕快的捂著耳朵跑開了,邊跑邊說:

  “阿彌陀佛,我們國君是為了避免獲得罪過,才這樣關心你,我們不願意看到魯國自己家內的禍難啊。這樣,我隻好回複我們國君了,拜拜,拜拜,魯君司令,你好自為之吧。”

  荀礫出來後,荀礫就對季平子說:

  “你的國君怒氣還沒有消除,你先回國暫且執政吧。”

  季平子要的就是這個答複,即有了麵子,還實際得到了裏子,麵子和裏子,兩個全都得到了,季平子馬上吹著哨高興的回國了。

  懿伯跟著魯昭公流浪到現在,提出了很多正確意見,但是人家魯昭公就是不聽的子家子,還再做最後的努力說:

  “求求你了,我的祖宗啊!國君你隻要是自己駕駛一輛車子,假裝迷路了也行,隻要車子進入季平子帶來的魯軍營地,季平子肯定會帶國君回國的,別強了。”

  魯昭公似乎有些開竅了,想這這樣做,但是剛找到一輛車子,還沒有假裝迷路,就被手下的人給阻止了。因此,魯昭公終於也沒有回去,最後的機會喪失了,流浪的國王啊。

  現在,誰也不管魯昭公的事情了。碰上這樣一個二傻子國君,誰也幫不了忙。

  魯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魯昭公隻能繼續待在“乾侯”。晉國也開始裝糊塗了,既不搭理魯昭公,也不派海關人員驅逐魯昭公,假裝不知道有這個人的存在。

  魯昭公已經成了《春秋》在這個時期的雞肋。

  魯昭公三十二年的十二月,魯昭公生病了,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於是將身邊的所有的財務都分給了隨從,特別賜給子家懿伯一對玉虎,一塊玉璧,還有大量衣服,子家懿伯接受了,也算是跟著流亡的報酬吧。

  十二月,十四日,魯昭公死了。

  在結束《春秋》魯昭公時代的時候,最後再讓我們看看發生在魯昭公死後魯國繼承的一下兒故事,算是一個精彩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