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流浪的國王:齊國避難 (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春秋第貳佰零捌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2224
  流浪的生活是很辛苦的。

  不知道為什麽,隻要是魯國遇到了災難,絕大部分政治流亡人士都是往齊國跑,讓後人似乎有一種“齊、魯一家親”的印象。其實,那時的齊國和魯國,並非象現在稱呼的“齊魯大地”這樣的牢固和緊密,相反,隻有兩個不十分友好的國家之間,才有可能讓對方的政敵存身和避難。

  這次,魯昭公開始流亡了,自然也就是往齊國跑了。

  不過,這次齊國的齊景公真是非常給力,兩國雖然最近經常搞些小摩擦,但是遇到這樣諸侯國君得生死存亡大事,還是需要出手幫助的,這可是助國複興的大功勞,也是“盜亦有道”的精神體現,是當時周禮所提倡的。

  此時,魯昭公直接跑到了齊國的陽州城邑。

  齊景公知道後,就準備在齊國的平陰城邑接待魯昭公,這很給魯君麵子了,這次魯君可不是前來友好訪問,而是流亡,魯君此時已經是著名的流亡人士了,本身齊國在正常的與魯國邦交中,都是壓了魯國一頭,現在魯君流亡,更是可以輕蔑魯君,但是齊國並沒有這樣,而是十分的重視,還勞動齊君親自前來迎接魯君,齊景公這樣做真的很給力。

  魯昭公聽到齊君已經出發迎接自己的消息後,眼淚差點流了下來,激動的小心髒噗噗的跳,一點也不敢怠慢,趕快的啟程,向著齊君前來的方向,一路迎接過去了。魯國是懂禮貌的國家,一定要表現出謹慎的態度。於是,魯昭公率先越過了平陰城邑,迎著齊景公到了距離齊都更近一些的“野井”小城後,終於迎接到了齊景公。

  這次,魯昭公是流亡國君,更是有求於齊國的,所以就要表現出更多的謙恭,這就是做人的道理,你有求於別人,就是要謙虛,可不能還象以前在位的樣子,瞎擺譜。

  齊景公一看,魯昭公這樣懂禮貌,也就自然很有禮貌了,也很是謙虛了,齊景公拉著魯昭公的手說:

  “真不好意思,我準備在平陰接待你,就是因為想讓你少跑些路。沒想到,你竟然來到了野井迎接我,這真是我的過錯啊。

  這樣吧,從齊國與莒國交界的以西地方,我們齊國送給你一千社的臣民,供你在流亡期間使用和采邑。而且我們齊國時刻等候你魯昭公的命令,隻要你命令一下,我齊景公就親自帶領著齊國的軍隊跟著你前進。”

  一千社是什麽概念?

  過去春秋時期,一般是二十五戶為一社,一千社就是二萬五千人的老百姓團隊,這已經超出了社團的概念,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組織了,也就是這些人在魯君流亡期間負責供養魯昭公。

  這個麵子很大。

  跟著流亡的大臣子家懿伯說:

  “老天爺不會兩次賜福給同一個人的,就是老天爺保佑國君,也不會超過當年的周公的,當年老天爺給周公一個魯國,就已經很夠意思了。

  現在我們失去了魯國,而得到齊國的一千社臣民,這不是好事情,別以為有了這一千社的百姓,你還是君王,其實這就等於成為了齊國的臣子了,到那個時候,誰還願意扶持你複國?

  而且齊國似乎總是不太講信用的,我看不如早點到晉國大哥哪裏去比較好,出了事情,你不去找大哥訴苦,而是找二哥求助,你想想,這樣能行嗎?大哥不吃味嗎?”

  這裏麵,子家說了很深的道理,一個是魯國的根本問題,即魯昭公的根在魯國國內,而不是在齊國,不要貪圖眼前的安樂。第二,就是關於“貪小便宜吃大虧”的心態不要有;第三個就是要明白辦理事情的順序,不能越俎代庖。

  但是,不知道為什麽,魯昭公明明守著子家懿伯這樣的聰明人,這樣好重孫子,可就是不聽子家的勸說,一錯再錯,步步艱難。

  魯昭公二十五年,十一月,宋國的宋元公準備為魯昭公流亡的事情親自到晉國大哥那裏去求情,你看宋國的目標就很明確,政治占位就很準,他知道解決魯國的事情,還是要晉國大哥說話。一旦在大哥的召喚下,周圍的諸侯都聯合起來,一起幫助魯昭公複國,即便是季孫氏再厲害,也恐怕要乖乖的服軟,畢竟他是臣子,魯昭公才是國君。

  但是,很遺憾,原本很有希望的事情,因為在前往的路上,十三日,突然宋元公病死在了途中的“曲棘”這個地方後,而告無疾而終,沒有下文了。

  原本,事情可能會回到正軌途徑上事情,但隨著宋元公的犧牲,戛然而止,停頓了下來。

  你也許會問,難道魯昭公身邊就沒有好臣子嗎?看不透這個棋局嗎?其實還真不是這樣,魯國也是人才濟濟,比如,一起跟著魯昭公流亡的這個子家懿伯,就很聰明,事情也看的很明白。在開始的時候,他就勸魯昭公不要討伐季孫氏,勢力不夠,時機不成熟,但是魯昭公就是不聽。現在又勸說魯昭公到晉國去求助,不要長期停留在齊國。但是,魯昭公就是不聽,油鹽不進,一錯再錯,你說怎麽辦?

  最後,逼的子家懿伯也真是沒有辦法了,朽木不可雕也,於是在臧昭伯率領的隨從家人,準備與魯昭公的帶領的隨從一起盟誓的時候,讓子家懿伯一起跟著盟誓表達決心,高喊“堅決跟隨魯昭公幹革命,不與國內私通”的口號時候,子家懿伯斷然的拒絕了。

  子家懿伯看著臧昭伯的盟書說:

  “我不能和你們結盟,因為我是才學疏淺,和你們不是同一條心,我認為現在無論怎樣,都是有罪過的。

  當時,挑動討伐季孫氏的是你們,失敗後,現在表示決心的還是你們,你們讓國君陷入這種危難中,還有比這個罪過更大的事情嗎?

  我準備和國內進行通氣,並且離開魯君,要是能夠與國內溝通,而讓國君早日返回國內,我為什麽不去溝通,為什麽要死守在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地方。

  諸位大哥們,既然你們很喜歡跟隨一個流亡而又不安定的國君,你們就盟誓吧,我就拜拜了。”

  子家懿伯的話,一點毛病都沒有,他就是一個明白人,看得清忠奸之輩。

  做人能夠做到這個程度,很是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