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宋國再亂,諸侯參與混戰 (魯昭公二十二年,前521年,春秋第二百零三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4050
  魯昭公二十二年,前521年5月14日(丙申),也就是華貙準備流亡的日子了,他帶手下來到大司馬府,想見父親最後一麵,算是最後的告別,心情十分的沉重和壓抑,從此之後,他們也許就天涯各方,何時相見還不知道呢。

  你說,此時華貙能好到那裏去。

  此時原本就是一個告別,臨時決定的事情,不料好事多磨,華貙正碰上二弟華多僚為父親駕著車準備上朝。

  華多僚看著哥哥的樣子,又加上小人得誌,難免眉飛色舞,言語張狂,在旁邊華貙的大將張匄實在忍無可忍,於是與主人華貙以及同事臼任、鄭翩一起動手,當場血光迸濺,殺死了華多僚,算是除了一口惡氣。

  但事到如今,華貙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了,一不做,二不休,幹脆劫持父親一道起事叛亂算了,同時他派人去招那些流亡在外的華氏家族之人。這倒好,原來是平定叛亂的一幫,有了這個內應,被撲滅的火焰,又開始燃燒了,宋國再次開始造反了。

  20日(壬寅),去年叛亂的華亥、華定、向寧率領黨羽返回國內。兩股力量裏應外合,宋國都城及周遍地區立刻陷入一片混戰之中。

  宋元公後悔也來不及了,趕緊命令新任執政樂大心與豐愆、華牼率軍抵禦,在都城郊區的橫城攔截叛軍。華氏勢力很快攻占都城郊外的盧門,以南裏作為根據地繼續進攻。樂大心與豐愆、華牼帶領的宋軍節節後退,6月19日,政府軍修繕舊墉城和桑林的大門就地堅守,勉力支撐危局。

  這次,宋國真的陷入戰亂了。

  宋國的內戰,從盛夏持續到初冬,戰局絲毫不見有明朗的趨勢。

  魯昭公二十一年的冬天,十月,流亡吳國的華費遂的老三華登,也回來了,他搬來吳軍支援華氏直接向都城攻來,而宋國朝廷也迎來了自己的援軍:齊國大夫烏枝鳴領著齊軍助戰來了。

  吳軍早以善戰著稱,此次來勢洶洶。

  宋國的廚邑大夫濮,提出建議說:

  “《軍誌》上說:先發製人可以摧毀對方的意誌和士氣,後發製人要等待敵人的疲憊和衰弱(《左傳》記載: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我們何不先發製人,趁對方長途勞累,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機,就主動出擊?

  如果放任他們進來站穩,華氏的力量就更強大了,到時候後悔也就晚了。”

  宋、齊聯軍采納這個建議,冬10月17日(丙寅),齊、宋聯軍迎頭痛擊,吳軍大敗,吳國派來的將領公子苦雂和偃州員,也做了俘虜。

  但是,華登所率領其餘的部隊咬牙堅持戰鬥,又將宋、齊聯軍打得大敗,出現了先敗後勝的局麵。

  宋元公一看聯軍都打不垮華登,而且他們還是在敗了之後獲勝的,簡直太厲害了,就準備棄城逃跑。廚邑大夫濮連忙拉住國君的衣袖說:

  “臣是個小人,隻知道為您賣命,沒本事送您出亡,請您稍微等一下。“

  隨即,他在軍中巡行鼓動:

  “願意為國君戰鬥的,把軍旗高高揮舞起來!誓死保衛國家“

  眾人受到感染,紛紛高舉軍旗呐喊,士氣一下子提升起來了。這下宋元公也來了精神,在楊門召見士卒,並親自走下來巡視部隊,高聲鼓勵:

  “國家亡了,國君死了,也將是諸位的羞恥啊,難道隻是我一個人的罪?“

  齊國的烏枝鳴將軍也鬥誌昂揚起來,建議道:

  “以寡敵眾,莫如大家一起拚命;要讓大家一起拚命,莫如撤消防備。眼下正是敵眾我寡的時候,讓我們丟掉長兵器,一起用短劍去格鬥吧!“

  君臣上下幾番鼓動,這支原本已經戰敗的殘兵,居然又變為一支敢死隊。

  敢死隊,立即掉頭向敵人撲去,吳軍剛剛得勝,也正是鬥誌昂揚的時候,雙方展開了第三次、也是最慘烈的肉搏戰。最終還是齊、宋聯軍的拚命打法占了上風,吳軍退卻,聯軍追擊,廚邑大夫濮,用戰裙裹起一顆人頭奔走呼叫:

  “華登被殺了!!“

  聽到這個喊聲,吳軍鬥誌頓時崩潰,在新裏(也在都城附近)被殺得大敗,翟僂是駐紮在新裏的大將,開始被華登挾持戰鬥,一看局麵出現翻轉,也馬上就投降了宋君,在公裏駐紮的華妵(tou)也跟著投降了。華登隻得收拾殘兵進入南裏,與華亥會合。

  “新裏之戰”的勝利,基本扭轉了政府軍的頹勢。

  魯昭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四(癸未),前年逃亡到晉國的宋國公子城搬來了晉國的救兵,這對於宋國來說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戰局開始明朗化了,統帥這支援宋國的晉軍主將是晉國中軍佐荀吳,還有齊國的將領苑何忌,曹國的大將翰胡、衛國的公子朝,這是以晉國大哥為首的四國聯軍。

  這樣一來,宋元公信心大增,立即催動大軍攻打叛軍的老巢“南裏”。

  魯昭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七(丙戌),雙方在南裏附近的赭丘開戰。

  華氏一黨的大將鄭翩,希望擺出鸛陣出戰,估計這個鸛陣就好像是飛翔的鸛鶴一樣,盤旋流動,機動作戰的陣法。可是鄭翩駕駛戰車的禦者,希望擺一個鵝陣迎敵,鵝陣是成列排序,穩固的進攻,屬於固定陣型作戰,步步為營。

  到底華氏擺的什麽陣型,曆史沒有就記載,但是說明他們的將領之間的意見不合。

  宋國聯軍這一邊,向宜為公子城駕車,莊堇擔任車右保鏢。

  華氏叛軍這邊,幹犨為呂邑的華豹駕駛戰車,張匄擔任車右保鏢。混戰之中,呂邑長官華豹正好碰上公子城,公子城敗退,華豹大喊一聲:

  “城,有種的站住!“

  公子城大怒,掉轉戰車殺回來,正要搭箭上弦,看見華豹已經將弓拉滿瞄準了自己。公子城來不及拉弓,隻好禱告:

  “平公(公子城之父)啊,您的在天之靈保佑我吧!“

  華豹弓弦一響,箭從公子城和車右向宜之間飛過,華豹的箭法太臭了。

  公子城大喜,剛要回射,沒想到華豹箭法雖然臭,但是拉弓的動作卻很快,華豹那邊又已經拉開弓了。

  公子城大罵:“不讓還手,真不要臉!“

  華豹一聽,臉有些紅了,古時候的人在戰場上很講究規矩,一來一往,才是正道,所以華豹果然把箭取下,等候公子城射他。

  公子城隨即一箭射去,華豹登時斃命。

  華豹的車右張匄,立刻從車上抽出殳(一種類似於長柄大椎的長兵器,長二丈,一般都插在戰車的邊上),跳下戰車撲了過來,公子城又是一箭,將張匄大腿射斷,張匄趴在地上,一殳將公子城的戰車橫木砸折,公子城趕緊再補一箭,張匄這才斃命。

  華豹車夫幹犨請公子城也給自己一箭,公子城說:“我會在國君麵前為你求情“。

  幹犨謝絕:“不和同車將領一起犧牲,就是最嚴重的違反軍紀。違反軍紀跟隨你,國君會用這樣的人嗎?您還是快點吧!“公子城無奈,隻好再將幹犨射死。

  這一戰,華氏的軍力本來就是弱勢,戰略思想又不統一,比如:剛布陣時,鄭翩本來想想擺成靈活機動的鸛陣,他的禦者卻想擺成嚴謹規矩的鵝陣。這樣一來,就更無勝算了。赭丘之戰,華氏大敗,最後的大本營南裏,被聯軍團團圍住。

  這下,輪到叛軍首領華亥絕望了,他想起當年晉國的欒盈,因為不甘心被驅逐,潛回國內發難,最終還是被晉國人殲滅了。越想越難受,來見華貙,華亥捶著胸口大喊:

  “現在咱們成了欒氏啦!“

  華貙倒是鎮定得多:

  “你別在這兒危言聳聽!再頂一下,實在不行,逃亡還是有把握的!“隨即派華登到楚國搬兵,華貙親帥十五乘戰車、七十名步兵闖出重圍,兄弟兩人在睢水邊吃了一頓告別飯,華貙灑淚送弟弟南下,自己又回頭殺入南裏。

  華登到了楚國,楚平王一聽,楚國的死對頭宋國發生動亂,而且是叛軍要求楚國的支援,如果一旦成功,宋國就是楚國的小弟了,馬上立即同意援助,派薳越率楚軍迎接華氏。大宰犯勸阻:

  “諸侯之中,隻有宋國人還在事奉自己的國君,現在又發生了權臣爭國的叛亂。您還要舍棄君主而資助叛亂的臣子,這不大妥當吧?“

  楚平王回答:“你說晚了,我已經答應他們了。“

  此次宋國的內戰,確確實實是達到了攪動天下的地步,當時天下兵力最強的晉、楚、齊、吳四國,居然都牽扯近來,尤其滑稽的,是吳、楚兩個多年來勢不兩立的仇敵,居然都站在支持華氏的同一條戰壕裏,去對抗晉國所支持的宋國政府一方。

  如果在沒有外力幹預的情況下,宋國君臣雙方也就是打了個難解難分,不分上下。現在各自的援軍又是勢均力敵,真動起手來,勝敗權且不論,宋國經得起這樣的災難嗎?

  宋國自然經不起天下雄兵在自己的領土上斯殺,而此時天下精兵也不願意為一個宋國去殊死搏鬥了。

  魯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春天了。

  楚國的薳越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派人與宋元公商量:

  “寡君聽說您的叛臣讓您憂心,這豈不是貴國宗廟的羞恥?希望您能把他們交過來,寡君替您懲罰他們。“

  宋元公眼看勝利在即,自然不甘心功虧一簣:

  “我無能,不能取悅於自己的父兄,還讓君(楚平王)替我們擔憂,前來傳達命令。但敝國現在君臣爭鬥不止,如果君一定要說:"我就是要幫助臣子",我們也隻得遵命。人們常說:"莫從亂家門前過(唯亂門之無過)"。如果真要賜恩保護敝國,那就請不要為奸人撐腰,以鼓勵那些叛臣,這是我由衷的期望。希望君再認真考慮一下!“

  宋元公的辭令理直氣壯,楚國方麵也深感為難。

  但晉、齊、曹、衛聯軍的首領們一商議,大家一致認為:

  “如果華氏看到沒有出路而拚死掙紮,楚國人惱羞成怒而奮力作戰,對我們大家都沒什麽好處。不如把華氏交出去,讓楚國人有點成就感,那樣他們也就不會為難宋國了。為解救宋國而來,這樣做又等於為宋國除了害,我們也算功德圓滿了。“

  於是聯軍代表找到宋元公,堅決請求放走華氏。

  麵對這種情況,就是一萬個不願意,元公也不敢再強硬下去了,隻得答應。

  魯昭公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己巳),華亥、向寧、華定、華貙、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等一幹臣子出奔楚國。

  晉、楚、齊、吳、曹、衛六國隨即撤軍。

  一場為期三年,牽動天下的宋國內戰終於宣告平息。

  三年的內戰,宋國總算擠走了一幫世卿,宋元公得以重新安排六卿人選:公孫忌為大司馬,邊卬為大司徒,樂祁為司馬,仲幾為左師,樂大心為右師,樂挽為大司寇。

  其中公孫忌、邊卬是宋平公的堂兄弟和兄弟,樂祁、仲幾、樂大心、樂挽是傳統世卿。這樣一個新舊貴族結合型的班底,基本平衡了雙方的利益,宋元公的初始目的也算部分得以實現,盡管代價是如此的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