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齊景公與晏子(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2958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齊景公老了很多,有些不適用北方潮濕寒冷的氣候了,不小心得了疥瘡,又患虐疾,一年也沒有痊愈,一直病病殃殃,導致各諸侯們紛紛派使臣前來慰問。

  齊國大臣梁丘據和裔款對齊景公說:

  “我們事奉鬼神很豐厚,比先君還有所增加。現在君主病得很厲害,成為諸侯的憂慮,這是祝史的罪過。

  諸侯不了解,恐怕會認為我們不敬鬼神,君主何不將祝固和史誅戮,以辭謝諸侯使臣?”齊景公很高興,並告訴晏子,準備殺了祝史,你說古代算卦祭祀的工作是多嗎危險,一旦有個解決不了的問題,恐怕都會引火燒身,這次你齊景公得病,和他們有什麽關係,但是古代就是這樣,說你有罪,你就是死路一條,真是冤枉

  晏子明白這裏麵的道理,就說:

  “從前在宋國盟會,屈建向趙武詢問晉執政大臣範會的德行。趙武說,他家族中的事務井然有序,為國家說話竭盡自己的心意而不謀私利。他的祝、史祭祀,向鬼神陳說實際情況而不內疚。他家族中沒有可猜疑之事,所以他的祝、史也不向鬼神祈求。屈建把這話告訴楚康王,康王說,神、人無怨,難怪他能輔佐五位國君成為諸侯之主。”

  齊景公以為晏子所答非所問,沒有聽明白他的意見。

  晏子一看齊景公沒有聽明白他的意思,就又說:

  “有德行的君主,國家和宮中之事沒有荒廢,上下沒有怨恨,舉動不違背禮儀,這樣祝史向鬼神陳說實際情況,也就沒有慚愧之心。

  如果國君放縱,裏外偏頗邪惡,上下怨恨嫉妒,舉動邪僻背理,高台深池,秦歌樂舞,砍伐民力,神發怒而百姓痛恨,那麽,祝史若陳說實際情況,便是報告國君的罪過;

  若掩蓋過錯,列舉好事,便是虛偽欺騙。

  真假都不能陳述,隻好陳述些不相幹的空話來討好鬼神,所以鬼神不享用他們的祭品,並讓他發生禍難。”

  齊景公詢問什麽辦法可以挽救,晏子回答:

  “這個很難辦啊!關鍵還要看大王的德行。

  山林中的樹木由衡鹿看守;窪地的蘆葦由舟鮫看守;草野的柴禾由虞侯看守;大海中的鹽蛤由祈望看守。

  偏僻地方的鄉巴佬能來朝廷管理政事。鄰近國都的關卡,橫征暴斂;世襲的大夫強買貨物。發布政令沒有準則,征收賦稅沒有節製。百姓痛苦困乏,丈夫妻子都在詛咒。

  祝禱有好處,詛咒也有損害。

  聊(今山東聊城縣西北)、攝(今山東聊城縣境)以東,姑河尤河以西,詛咒的人多得很。雖然祝史善於祝禱,但怎能勝過億兆人詛咒?君主您如果要誅戮祝史,隻有修養德行以後才可以。”

  齊景公讚同晏子所說,便讓官吏放寬政令,毀掉關卡,廢除禁令,減輕賦稅,免除百姓對公家的積欠。

  魯昭公二十年,十二月,齊景公到沛(今山東博興縣南)地田獵,用弓招喚虞人,虞人沒有應召而被逮捕。虞人辯解說:

  “從前先君打獵時,都是用旗幟召喚大夫,用弓招喚士,用皮冠招喚虞人。下臣沒有見到皮冠,所以不敢前來。”於是齊景公釋放了他。

  齊景公在沛(今山東博興縣南)田獵後返歸。

  晏子在遄台(今山東臨淄東)隨侍,佞臣梁丘據驅車起到,齊景公說:

  “唯有梁丘據跟我有默契,有和、同,能體會大王的心思。”

  晏子認為梁丘據隻不過是相同而已,哪裏說得上和協與默契?齊景公問:

  “和、同,不是一樣嗎?”

  晏子回答說:

  “不一樣,和,好像做羹湯,用火、水、醋、醬、鹽、梅來烹調魚和肉,用柴禾燒煮,廚工加以調製,使味道適中,味道太淡就增加調料,味道太濃就加水衝淡。

  君子食用羹湯,內心平靜。君臣之間也是這樣。國君認為行,可是其中有不行的。臣下應當指出其不行的部分而使它完備。國君認為不行然而其中有行的,臣下應當指出它行的部分,而去掉它的不行,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儀,百姓沒有爭奪之心。

  現在梁丘據不是這樣。

  國君認為行的,他也認為行;國君認為不行的,他也認為不行。如同用清水調劑清水,誰能吃吃?如同琴瑟老彈一個聲音,誰能聽呢?和、同兩者並不一樣,道理就是如此。”

  這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哲理來源,後來被孔老夫子引申成為名句。齊景公哈哈大笑,十分佩服晏子,一個小問題,竟然讓他說的這樣湯湯水水的,通俗易懂,所以對晏子所說十分稱讚。

  齊景公在遄台(今山東臨淄東)飲酒,很歡樂,說:

  “假若古而無死,那麽它的歡樂將會如何?”

  晏子回答說:

  “從古以來假若沒有死,那麽現在的歡樂就屬於古,您能得到什麽?從前爽鳩氏始居於此,季萴、有逢伯陵、蒲姑氏一代一代相沿襲,然後咱們的太公子接著沿襲。若古而無死,那麽就將是爽鳩氏的歡樂,這可不是您所希望的!”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晏子的賢能和智慧,再次不妨在延伸一下時空,往後介紹一下晏子的結局——

  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和晏子在路寢裏坐著,喝茶聊天,滿懷惆悵,人老了,情緒都有點薄弱,突然齊景公歎氣指著宮殿說:

  “多麽漂亮的房子啊!以後是誰將會擁有這裏呢?”

  晏子說:“請問,這是什麽意思?”

  齊景公說:“我認為這裏將轉給有德行的人繼續居住。”

  晏子搖搖頭說:

  “君位傳承和德行傳承是兩碼子事兒,君位傳承看的是血統而不是德行,如果像君王所說,恐怕在於陳氏吧!

  陳氏雖然沒有大的德行,然而對百姓有施舍。豆、區、釜、鍾這幾種量器的容積,從公田征稅時就用小的,向百姓施舍時就用大的。

  您征稅多,陳氏施舍多,百姓傾向於他了。

  《詩》說:‘雖然沒有德行給予你,也應當且歌且舞。’陳氏的施舍,百姓已經為之歌舞了。您的後代如果稍稍怠惰,陳氏又如果不滅亡,他的封地就變成國家了。”

  晏子等於變相的在提醒齊景公,現在陳氏的勢力太大了,而且還得到了民心,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按照齊景公所說的傳給“有德行”的人居住,這不等於是自毀長城嗎。

  齊景公馬上就明白了,說:“對啊!這可怎麽辦?”

  晏子回答說:

  “隻有禮,可以製止這個,如果符合禮,家族的施舍不能擴大到國內,百姓不遷移,農夫不變動,工人、商人不改行,士不失職,官吏不怠慢,大夫不占取公家的利益。”

  齊景公說:“對呀!我不能做到了。我從今以後開始知道禮能夠用來治理國家了。”

  晏子回答說:

  “禮可以治理國家,由來很久了,和天地相等。國君發令,臣下恭敬,父親慈愛,兒子孝順,哥哥仁愛,弟弟恭敬,丈夫和藹,妻子溫柔,婆婆慈愛,媳婦順從,這是合於禮的。國君發令而不違背禮,臣下恭敬而沒有二心,父親慈愛而教育兒子,兒子孝順而規勸父親,哥哥仁愛而友善,弟弟恭敬而順服,丈夫和藹而知義,妻子溫柔而正直,婆婆慈愛而肯聽從規勸,媳婦順從而能委婉陳辭,這又是禮中的好事情。”

  齊景公說:

  “對呀!我從今以後開始聽到了禮應當加以崇尚了。”

  晏子回答說:“先王從天地那裏接受了禮以治理百姓,所以先王尊崇禮。”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離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二十二年後,也是孔子在魯國像一顆明星一樣冉冉升起,主持魯國和齊國“夾穀之盟”的那一年,晏子去世,兒子晏圉繼位。

  晏子去世時,齊景公極為悲痛,甚至作出了不合禮數的行為悼念晏嬰。

  《晏子春秋》是記載晏嬰言行的一部曆史典籍。

  《晏子春秋》中,晏子對景公許多次直言勸諫,有時候話雖說得很重,令齊景公非常生氣,但效果卻極其好。晏子也是春秋時期的一代大儒吧。

  以此短文紀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