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子胥退耕待闔閭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2700
  伍子胥終於曆經了千辛萬苦,風餐露宿、一路乞討,到達了吳國的國都,此時的他已經脫離了楚國的追殺,剩下的就是如何在吳國立足,取得吳國的信任,以完成自己的複仇願望了。

  但是,伍子胥已經是窮困潦倒之人了。

  《吳越春秋》中並沒有介紹此時的公孫勝如何,他和伍子胥是始終在一起,還是已經分手,因為曆史沒有了對他的記載,所以,後麵都是對伍子胥的描寫了。

  伍子胥需要一個機會,需要一個讓吳國認識他的機遇。

  於是,狂士總有狂士的行事風格,引起他國的注意,就不能總是走常規的道路。從此,伍子胥在吳國首都安頓下來,但是整日的披著頭發,假裝癲狂樣子,赤著腳,滿麵汙跡,在街市中進行乞討,在春秋時期,男子成年而不冠,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所以,來往的人都圍著觀望,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認識他的。

  翌日,一個善於相麵的管理吳市的管理人員,看到伍子胥的樣子,說:“經過我相麵的人很多,但是從沒有見到過象這個人特異的相貌,此人莫非是別的國家流亡的大臣嗎?”

  這個消息和傳說很快就傳開了。

  春秋時期一個諸侯國家的都城,並非是現在這樣的大城市,茫茫人海中,一個乞討的瘋子不會引起城市官員的注意,而當時的各國諸侯的國都,熱鬧的集市往往都是在都城的中心地帶,出現一些特異的人士,都算是國家的大事,需要了解和偵查,尤其是有了官員的評定之後,更是會引起特別的注意,這就是很多曆史著名人物,在不得意的時候采取裝瘋賣傻的根源,現在前往不要學習這種做派,否則,你就是一個傻子而已。

  吳國的公子光,聞之,也感到很奇怪,就派人前往私下了解和觀察,經過一陣子的了解,聽到伍子胥帶有楚地的口音,公子光暗暗私喜說:

  “吾聞楚殺忠臣伍奢,其子子胥勇而且智,彼必復父之讎來入於吳,難道這個人就是伍子胥?”

  於是,公子光就想找個機會,私下的將伍子胥收到自己的門下使用,因為公子光內心有著不可告人的雄心,他需要各路的英雄為他所用,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公子光壓在等待一個機會準備收留伍子胥。

  同樣的道理,能夠引起公子光注意的事件,當然也逃不脫吳國朝廷的關注。

  尤其是在那個官吏發現了伍子胥的特異狀態後,就馬上前往了吳王宮,找到了吳王僚,向吳王匯報了這個事情,吳王僚也很奇怪,王宜召之。

  王僚曰:與之俱入——

  這就是“帶他和你一起來見我。”的意思。

  市吏於是帶著伍子胥俱入見王,伍子胥終於迎來了他逃亡後的第一次人生際遇,他不再做出萎縮的樣子,而是雄赳赳的來到了吳王王宮,帶著貴族特有的神氣,踏上了王宮的大殿。

  吳王僚開始並沒有說話,隻是非常奇怪的看著伍子胥的特殊樣子:伍子胥身長一丈,腰十圍,眉間一尺。神態特異,絕不是一個乞丐所能具備的樣子,吳王僚點了點頭,開始與伍子胥交流。

  沒想到,這一開始,兩個人的談話就止不住了。

  吳王僚與伍子胥從伍子胥的身世開始,到楚國的朝政,治國的理念,兩人談論了三天,都沒有重複的內容,全都是治國的良策,真是讓吳王大開眼界。

  吳王感歎的說:真是賢人也!

  吳子胥當然知道吳王非常的喜歡他,畢竟楚國的發展和稱霸的事跡,是現在吳國還沒有達到的高峰,伍子胥每次進入王宮和吳王聊天談話的時候,就有經常呈現出勇壯之氣,並且向吳王說了自己家裏的仇恨,每次都咬牙切齒。

  吳國和楚國是死敵,一個楚國的大臣,帶來了如何攻打楚國的良策,這是吳國所夢寐以求的東西,尤其是伍子胥和楚王之間還有殺父滅族之仇,這更是一個難得的伐楚選手。

  吳王僚了解伍子胥的家仇國恨後,就準備給伍子胥部隊,一則是幫助吳國對抗楚國,二則是讓其複仇,也算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事情似乎已經沿著伍子胥的設想前進了,曙光就在前麵,但是往往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伐其體膚,所以,伍子胥前進的路程上還需要又很多的艱難險阻,並非這樣的容易,更加困難的事情還在等著他。

  當然,現在這艱難險阻還不在伍子胥本人身上,他已經做的很完美了,而是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正是因為伍子胥的完美,導致了他的再次曲折。

  這另外一個人就是吳國的公子光。

  前麵已經說過了,公子光已經察覺市場上的乞丐就是伍子胥,他很想收留這個千古難得的人物,雖然現在伍子胥已經被吳王認可,但是公子光要從中作梗,把伍子胥變成自己的人。

  公子光這樣做,是因為——

  吳國的公子光早就準備奪取王位,準備謀殺吳王僚,公子光是吳王諸樊之子(《左傳》、《世本》作吳王餘眛之子),按照當時吳國的王位傳承,吳國在老吳王壽夢在位時期開始強盛,是自己的爺爺打下了天下。

  而老吳王壽夢死後,為了能將王位傳承到德能最高卻無心王位的四子季劄手裏,他的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相繼即位,但等到三叔繼承時期,四叔季劄卻屢辭王位而不授。因此,老三餘昧病故,餘昧的兒子僚即位,是為吳王僚。

  正是由於三叔打破了吳國繼承的規矩,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這讓公子光心有不甘。

  他認為自己的父親兄弟四人,如果按照“兄終弟及”的方式,應當傳位給四叔叔父季子。若季子既不接受國家繼承王位,而自己的父親是兄弟中的老大,又是最先繼位的。既然沒有傳位給季子,自己就應當由長子長孫繼位,而不應該讓三叔傳位給他的兒子吳王僚,這就違反了其長子長孫繼位的規矩。

  於是,公子光始終認為是吳王僚竊取了自己的王位,因此,準備暗中招納賢能之士,襲擊吳王僚,奪回王位。

  現在,伍子胥來了,又是十分的賢能,公子光唯恐伍子胥現在成了吳王僚的親信,而為其出謀劃策,最終成為自己奪權的障礙,因此就向吳王僚進了讒言:

  “伍子胥之所以建議伐楚,就是因為他的父親和兄長被楚王殺害了,為了報家仇,所以不能答應。”

  吳王一想也對,也許伍子胥為了報仇,不考慮我們吳國的利益,隻不過是利用我們罷了,因此也就把這個事情放了下來,暫時的不提了。

  伍子胥很奇怪,本來吳王僚已經答應伐楚的事情,怎麽突然又放置了下來,什麽原因?伍員就親自進行調查,慢慢的知道了公子光欲害王僚,於是就說:

  “這個公子光,有準備奪權的政變內誌,現在不會喜歡對外的戰爭的。”

  於是,伍子胥就馬上入見吳王僚,說:

  “我聽說:諸侯大國不能為一個匹夫的私人仇恨來興兵對付別的國家。”

  王僚曰:何以言之?

  子胥曰:“諸侯專為政,非以意救急後興師。今大王踐國製威,為匹夫興兵,其義非也。臣固不敢如王之命。”吳王乃止。

  從此後,伍子胥退耕於野,求勇士,並薦之於公子光,欲以自媚。乃得勇士專諸。

  以上是《吳越春秋》記載的纖細過程,有些詭異昂,但是也算是一個好故事。

  伍子胥在吳國繼續等待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