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逃難路上的偶遇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2504
  雖然說,對已經知道了這段故事結果的後人來說,可能會對伍子胥的逃跑感到豪情萬丈,揚眉吐氣,一副現在大片,一路狂奔的景象。但是,如果你真是當時的逃跑的伍子胥,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定會知道自己的狼狽相是如何悲慘了。

  此時的伍子胥,就是一個喪家之犬,他就是再厲害,也不知道今後的日子將會怎樣的渡過,現在能夠幫上他忙的,也就是貴族的身份和蒙冤的悲慘,否則,他很難有出頭之日的。

  伍子胥聽說楚王的太子建在宋國,這是絕妙的一個棋子,大家都是天涯淪落人,而且是跟著你太子蒙難的,因此,團結起來才是根本,於是,伍子胥就準備前去追隨他。

  在從楚國前往宋國的路上,伍子胥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申包胥,申包胥也是在楚國中為臣,此時正好到國外去辦理公事,在回國的路上恰好與逃命的伍子胥相遇了。

  這就是他鄉遇故舊,而且是在逃命時候遇上故舊,伍子胥的心情分外激動,頓時嚎啕大哭,悲聲不斷。伍子胥就向好朋友哭訴了自己家裏的情況,最後伍子胥說:

  “楚王殺我的父兄,我應該怎麽辦啊,你是好朋友給我出出主意吧。”

  申包胥也是個忠臣,於是歎了口氣說:

  “兄弟啊,如果我教給你如何向楚王報仇,這就是不忠誠;如果我讓你忍讓不去報仇,這就是不義氣,眼裏麵沒有朋友,你也別問我了,你自己決定吧,我不能說什麽。”

  申包胥的意思就是:你愛怎麽辦,就怎麽辦!我是不能出主意了,伍子胥知道申包胥的脾氣,也就開始岔開話題,說起別的事情了,隻是對申包胥說:

  “我聽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共戴地;朋友之仇,不共鄉裏。現在我將為楚國辜負我們而進行報複行動了,這是為了報仇雪恨。”

  申包胥搖搖頭,說:

  “如果你能滅亡楚國,我就能讓楚國存在;如果你能夠危險楚國,我就能讓楚國安定。”

  伍子胥心聽到申包胥這樣的意見後,心裏很別扭,看來自己已經是落魄之人了,當年兩人的友誼,是在一定的基礎上而發生,這真是此一時彼一時啊,伍子胥和申包胥兩個人惆悵告別後,伍子胥堅定向宋國奔去,其實,兩人都沒有意識到,也沒想到,這次兩人的偶遇,真的就在以後上演了兩場曆史的大劇“伍子胥滅楚”和“申包胥哭師”,當然這是後話,所以才讓兩個人的這次偶遇變得意義非凡,這裏暫且不提。

  前麵已經說了,楚平王的太子建逃向了宋國,但他的運氣太差了,正好趕上了宋國的“華向之亂”,宋國的國君都自身不保了,何況是一個外國的流浪王子。

  萬般無奈之下,太子建因此又跑到了鄭國,而此時的伍子胥剛好也到了鄭國,於是,患難的弟兄們再次的相會。但是這位太子建稀裏糊塗的參與了一係列的政治陰謀活動,為自己惹下了殺身大禍。

  在太子建剛逃到宋國的時候,就和宋國國君的公子們組成了八股勢力,準備攻擊華氏和向氏二族,這二族正好扣留了宋國的國君,雙方發生戰鬥,忙活一頓,但他們還是失敗了,領頭的公子城也跑到了晉國,也就是宋國的大哥那裏去訴苦了,而太子建逃到了鄭國,正好與伍子胥碰麵了,太子建碰到伍子胥後了解了國內的情況,心裏麵很是著急,這樣下去何時才是出頭之日,看來還要和之前的公子城聯合起來,幫助宋國國君恢複權利,這樣自己就算是立下了大功,然後再讓宋國幫助自己回到楚國,這就是太子建的美好打算。

  於是,太子建不聽伍子胥的勸告,隻身前往晉國與公子城匯合,並一起向宋國的大哥晉國訴苦求救,事情想的很美好,可是計劃不如變化快。此時晉國考慮的並非這樣簡單,最近幾年中,楚國表現有些咄咄逼人,晉國正想找個機會削弱楚國的實力,既然楚國的太子建流亡到了晉國,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讓太子建返回鄭國,幫助晉國策反或者內應鄭國,以達到將鄭國從楚國陣營拉回晉國陣營目的,至於什麽宋國的事情,就別讓太子建摻和了。

  鄭國此時是楚國陣營中的小弟國家,對於流亡而來的太子建也不知道應該怎麽處理,隻能是好好的接待看看局麵的發展再說,反正楚國大哥也沒有逼迫的太緊,看來太子建的事情還有回旋的餘地。

  所以,太子建從宋國逃到鄭國的時候,鄭國還是很熱情的接待了太子建,至於太子建自己再次前往晉國,鄭國也沒有阻攔,一個流亡的太子,上躥下跳,這也可能是一個初期的必然現象,估計過一陣子,安定下來就好了,慢慢的等等時間的磨合吧。

  鄭國也沒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然換來了太子建準備與晉國合謀搞垮自己的結局,這真是農夫和蛇的故事翻版,於是在太子建接受了晉國的秘密任務返回鄭國後,因為太子建的飛揚跋扈欺負小民,在鄭國的審查投訴過程中,發現了晉國和太子建的秘密陰謀,才知道,這次太子建從晉國返回到鄭國,還帶著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權的任務。

  這簡直是太無厘頭了,鄭國好心收留流亡的太子,這個太子反而恩將仇報,準備墊付鄭國的政權,這不是找死嗎?本身我們鄭國就是楚國的附庸小弟,太子是被大哥楚國所追殺的罪犯,我們幫助大哥處理罪犯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好,既然你太子不仁,就別怪我們不義了。

  魯昭公二十二年,鄭國因為查清了“原楚國太子建與晉國一起合謀,準備侵襲鄭國的反革命事件”後,依法被鄭定公殺了,此時也在鄭國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奔吳。

  早在太子建前往晉國的時候,伍子胥已經感到太子建不是成大事的主兒,太不靠譜了,你作為一個流亡人士,不要參與他國的政治鬥爭,現在要做的就是找一個靠山,等待時機,可是這個太子建根本不聽自己的意見,竟然還是前往了晉國,看來他的結果是不會好的,十分的危險。

  想到這裏,伍子胥依然決定脫離太子建,也就離開了鄭國,沒想到伍子胥的這個決定,竟然避免了後來鄭國清洗太子建的活動,也算是再一次的死裏逃生吧,不過這次的避險,完全是憑著伍子胥敏銳的政治嗅覺。

  伍子胥到了許國,伍員見到了許公,詢問自己的最終的去向,但是許國也是楚國的附庸小國,誰敢對楚國追殺的逃犯亂出主意,於是許公就是不說話,隻是向東南方向吐唾沫,伍子胥多聰明啊,馬上就明白了,於是轉而投奔許國的東南方的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但是,伍子胥的災難並沒有結束,在他到了吳國前,還需要經曆新的腥風血雨,渡過那個著名的“昭關”要塞,這真是不能完成的任務,伍子胥開始整夜的失眠,輾轉反側,思考如何渡過昭關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