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宋國“華 向之亂” (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秋第二百零一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4-12 09:26      字數:2392
  上回兒已經說了:楚國的太子建,運氣太背了,他的死,雖然和自己不能很好的處理晉國和鄭國的關係有關係,也和自己積極的參與了墊付鄭國的陰謀活動有關聯。

  不過,這都是從太子建自身上找原因的結果,如果從當時的大環境來說,當時太子建所投奔的宋國,如果沒有發生動亂,也許太子建就不用輾轉到鄭國,也不會流亡到晉國,也不會死的稀裏糊塗了,可開始沒有那麽多的“也許”,因此當時宋國的這個動亂,也是需要我們索要知道的信息。

  從當年楚太子的出逃軌跡來看,最早開始,他是逃亡到了宋國,因為宋國不是楚國的盟邦,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不被出賣,計劃很好,但是運氣太壞,恰巧太子建趕上了宋國的“華、向之亂”,才後續發生了再次跑到鄭國的演變,曆史在裏,拐了個彎子,導致發生了後續一些列的變化。

  否則,太子建完全可以在宋國安定下來,也許他的人生軌跡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宋國的“華向之亂”是怎麽回事兒?

  其實,這也就是各個諸侯國內的君權和公族之間的權利爭鬥問題。宋國的官製,也是六卿製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六卿: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空、司寇。

  宋國的六卿之間,沒有固定的高低之分,隻有職位上的分工。例如:右師華元、司城子罕、左師向戌,都曾擔任執政官。因為宋國的曆代國君都會遺留產生大量的公族人員,所以,國家的職位就十分的緊張,隻好擴充編製,大家都分杯羹,因此,宋國將原來的司寇,分為大司寇與少司寇;原來的司馬,分為大司馬與少司馬;再增加大宰與少宰兩個新官職,一下子就變成了六卿。

  但國家的編製不能無限製地擴充下去,可是公族卻在不斷地產生。最要緊的是,國君為了強化自身的控製力,試圖將與自己血緣關係較近的兄弟、堂兄弟們加入卿的行列。而原本傳統的世卿家族,自然也要奮力保住自己已經擁有的位置。

  這樣一來,矛盾的焦點就出現了,宋國的國君與新公族組成攻方,各家舊公族形成守方,在宋國的六卿製度穩定了近百年之後,又展開了一次殊死的搏鬥。

  現在的宋國,君臣矛盾,已發展到難以調和的地步了。

  宋元公名佐,是宋平公之子,春秋時期宋國的第二十七任國君,公元前531年-公元前517年在位。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其即位已經十年了,宋元公為人不講信用,私心很多,而且討厭宋國的華氏、向氏二族。

  國君正在一步步地展開著削減權臣家族的計劃,而且略有成效,如果這樣下去,華氏和向氏二大家族,肯定會坐以待斃,這就是很嚴峻的形式。

  華氏家族的族長華定、華亥兄弟,與向氏族長向寧商議:

  “再這樣下去,我們二個家族,早晚都得死在國君手裏,咱們何不先發製人呢?既然國君想剪除我們的勢力,那麽我就就先殺了國君的親族,剪除他的羽翼,即使失敗了還可以流亡,流亡總比死要強些吧。“

  三人謀劃已定。

  前522年初夏,華亥對外詐稱得病,宋國也是禮儀之國,執政大臣生病,群臣們自然要來探望,這是基本的禮節,在探望的群臣中就包括宋元公的那幫兄弟們。

  這些公子們一到華府,就算是落入了華氏的圈套,二話沒說,立即被控製起來了,好家夥,華氏這一網下來,全都是大魚,落網的有公子寅、公子禦戎、公子朱、公子固、公孫援、公孫丁,以上六人,均為現在宋元公爸爸宋平公的兄弟、堂兄弟,算是國君叔叔輩上的親屬吧。同時被抓的還有向氏家族中,已經投靠國君的向勝、向行。

  6月9日(丙申),華亥一不做、二不休,果斷殺死六名公子公孫,隻不過因為華氏與向氏目前尚處在聯合狀態,被抓的向氏叛徒,才得以暫時的保存性命,於是向勝、向行沒有被殺,而是被扣押在華亥家的倉庫裏。

  宋元公聞訊,親自趕到華府為公子們求情,不但遭到拒絕,也是落得個肉包子打狗,自己也被華亥扣了下來。事情越來越大了,消息傳了出來,宋國君家族的其他公子以及親信都不幹了,華亥等三人這樣搞,這是等於造反啊!

  於是,以公子城(字子邊,宋元公親弟)為首的八人:即公子城的堂兄弟公孫忌,子罕之孫樂舍,司馬強,向戌之子(也就是向寧的兩個哥哥向宜、向鄭),以及剛剛流亡過來的楚國太子建,以及小邾國的公子郳甲等八人,在未摸清情況的下,全部一起出奔到了鄭國,暫時的規避宋國的突然災禍,也是等待搞清狀況、偵查情況,組織力量。

  其中,被楚國費無極陷害,並流亡到的宋國的楚國太子建,就是在這次的“華向之亂”中,再次的逃亡了鄭國,這就是太子建再次流亡鄭國的原因。

  不久,公子城秘密串通了在宋國國內的黨羽,並悄悄的返了回國內,糾集力量起來反擊,但隨即在鬼閻(在今河南省西華縣東北)與華亥交戰的時候,被華亥、向寧一舉擊潰,公子成投奔晉國。

  雖然說楚國的太子建此時仍留在鄭國,但是隨著公子城失敗後向晉國的流亡,也給楚國太子建一個新的方向,晉國才是中原的大哥國家,而且自己的難兄難弟也逃亡了晉國,於是,不久,太子建也逃亡到了晉國。

  宋國暫時平靜下來了。

  雖然說華、向等人的行為把事情搞大了,但是作為華向之族,也不敢總是扣留著國君不放,這算是什麽事情兒。若是一不做,二不休,殺了國君,雖然可以這樣做,但是後麵怎麽收場,“爭權”和“弑君”,完全是兩回兒事情。

  所以,他們扣留國君是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思來想去,華亥還是決定采取了折中的辦法。

  威逼利誘國君與他們結盟,雙方達成協議,國君還是國君,他們還是他們,雙方互不追究,則發動這次叛亂的三人,發誓繼續效忠於國君,為了相互放心,雙方約定互換人質,以保證諾言的實施。

  16日(癸卯),宋元公提供自己的太子欒以及欒的母弟辰、公子地等三名公子,被送來做人質,換走國君。而宋國國君臨走的時候,則帶走華亥之子華無戚、向寧之子向羅、華定之子華啟三人做人質。這就是相互抵押人質,然後他們君臣盟誓之後,大家彼此都下了台階,權且相安無事。

  在“春秋曆史”中,逼迫國君互換人質,恐怕除了當年的鄭莊公外,這也算是奇葩一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