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魯三桓私分中軍(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6年,春秋第一百八十七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2-04 09:35      字數:2820
  魯國“三桓”中的叔孫家族族長叔孫豹死了,這在魯國絕對是一件大事,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齊國,他的二兒子仲壬,趕快從齊國趕回來了,他是之前被豎牛逼到齊國避難的,這次爸爸死了,仲壬從齊國回來,一則是奔喪,二則他是繼哥哥之後的嫡長子了,有繼承宗族族長的身份。

  而此時,豎牛已經擁立了昭子(叔孫昭子)為家族宗主,也就是穆子的另一個兒子,並且由自己來輔佐他。

  雖然說,這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但是畢竟已成事實。

  可是與叔孫氏同為一宗的季孫氏宗族,覺著仲壬才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就打算擁立他繼承叔孫氏家族的宗主地位,這對於豎牛來說是個很大的隱患,於是他私下給叔孫氏家臣南遺以巨大的許諾,讓其提出反對意見,以阻止讓仲壬繼任的活動。

  於是,在參與討論立誰當族長的公開會議中,叔孫氏的家臣南遺卻對季孫氏私下說:

  “叔孫氏強大了,你們季孫氏不就弱小了,叔孫氏家族亂了,你不要去管,這樣不是也可以嗎?”

  季孫氏馬上明白了南遺的意思,其實叔孫氏家族亂了,不但對季孫氏有好處,就是對叔孫氏家族中掌大權的家臣來說,也是好事,大家都有利益,就少說話吧。

  果然,在得到了季孫氏的默許之後,仲壬失去了強大的後盾支持,自己竟然變成了叛亂者的身份,家臣南遺讓手下去幫助叔孫氏的豎牛,並且在叔孫氏的倉庫大院裏麵,幫助豎牛帶人堵住了仲壬,雙方很快就動手了,一團亂戰,仲壬在戰鬥中被射中眼睛後死去了,這樣一來,也不用討論了,仲壬死了,一切都成了無法改變的事實了。此時,豎牛已經和南遺連起手來了,一個是管家,控製著家族的財權,一個是家臣,控製著家族的兵權,還有一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新“宗主”叔孫昭子擺在那裏,這一切都不能再說什麽了。

  這也是由豎牛控製並說了算的事情了,一切回歸到了豎牛預先設想的道路上了。所以,豎牛非常的感謝南遺對他的幫助。

  這次事件處理完畢後,殺害仲壬的血還沒有擦幹。

  豎牛就直接獎勵給家臣南遺三十座城邑,以作為他幫助自己的獎勵,三十座城池啊!這是叔孫家族中的很大的財產,絕對是十分豐厚。

  這一切,都是魯國叔孫氏家族內部的混亂,但是這個內部的混亂,已經開始影響魯國政治勢力的新布局了。

  季孫氏想趁著叔孫氏家族的這次內亂,削弱叔孫的勢力,於是就提議撤銷魯國的中軍。

  早在魯襄公十一年期間,因為按照當時周天子掌六軍,諸侯掌三軍的規製,魯國也效仿了齊國和晉國樣子,將魯軍分為了上、中、下三軍,並分別由季孫氏掌握上軍,叔孫氏掌握中軍,孟氏掌握下軍,形成了三家掌握軍權的形式。

  其中,季孫氏掌握的上軍,勢力最大,人員最多,賦稅最盛,軍力也最強盛,是絕對的老大,因為,季孫氏對自己掌握的上軍采取征兵及征稅的辦法。

  軍力居第二位的,才是中軍的叔孫氏,他采取的是讓自己管理采邑的所有壯丁做兵士;而最弱小的就是孟氏下軍,他是讓自己采邑內的一半壯丁做兵士,老弱做自由兵士,所以,下軍的軍力最弱,基本上是跟著打醬油的角色。

  魯國國君並不掌握魯國的軍事力量,但即便是這樣,國君還是在自己的采邑擁有私家的部隊,都混編在中軍裏麵,因為國君出征,一般都是在中軍裏指揮,這就等於從政治上補償了叔孫氏中軍弱於上軍的情況,也算是一個平衡吧,於是季孫氏和叔孫氏相互製約。

  晉國強盛後,雖然說其國力已經遠遠的超過的三軍的製度,但是他還是不願意讓其他的諸侯國軍力強大,因此對諸侯們的要求局限的三軍的上限上。

  但是,為了打擊那些擁有三軍的諸侯,晉國要求他們和晉國一樣,按照三軍的規製賦稅,與晉國一個標準的向周王室繳納賦稅,這是很沉重的負擔。但是如果諸侯,自願裁剪一軍,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上交賦稅,以此來鼓勵諸侯們自動裁軍,少交賦稅,便於控製。其實這就是現在人讀春秋需要了解的製度,否則,很多人單純的從軍事出發,認為多招募兵士,勢力不久強大了嗎,這就是片麵的看待問題。

  為此——

  季孫氏執掌魯國的軍事,就曾經提出過要裁撤中軍的想法,從表麵上裁掉一個中軍,符合周法要求,可以減少魯國的賦稅,暗地裏,將裁撤的中軍,進行改革再分配,這樣並不減弱魯軍的實力,對外,魯國組建二個軍隊,裁撤掉了中軍,但是軍事力量並不減弱,當然,這就需要中軍叔孫氏做出一定的犧牲,但在各方麵也給叔孫氏很多的優惠和條件。

  但在季孫氏與穆子商量時,當時穆子不是很同意,但是季孫氏堅持,穆子讓季孫氏發誓一定要輔助魯國,才勉強答應了這個建議,但是具體的改編方案需要慢慢研究,並沒有實際的執行。

  現在,穆子死了,叔孫氏家族亂了。

  這就是一個很好機會,俗話說:家和萬事興,這次,叔孫氏家庭內亂,就被別人鑽了空子,叔孫氏的勢力再次的衰退。

  所以,這次穆子死了,季孫氏就再次提出將中軍撤銷,重新編組的建議,此時豎牛為了向季孫氏獻媚,感謝在家族內亂是後,季孫氏的幫助,所以就說:

  “我的爸爸穆子大人,早就想這樣辦了,請季孫氏看著辦吧,我們叔孫氏沒有意見。”

  有了叔孫氏的支持,事情就好辦了。

  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6年,春天,正月。

  三桓,在魯國施氏的家裏麵,進行了研究裁撤魯國中軍的辦法和方案。

  之後,在臧氏的家裏麵,正式簽訂了改編的方案:

  1,原來的中軍,從對外的名義上裁撤掉,但是中軍部隊還是一分為三,由各家族平均分配,各領一隻。

  2,魯軍對外變成兩軍製,即“左師和右師”,由季孫氏掌管左師,孟氏掌管右師。叔孫氏所分得的軍隊為“叔孫軍”,屬於私家軍,費用同樣計入國家費用之中。

  3,然後將原中軍裏麵魯君的私有部隊,一分為四,季孫氏獲得四分之二,叔孫氏和孟氏個獲得四分之一。

  4,而且全部部隊的軍費,全部改成征兵製和稅收製,並且將其中的一部分上交給國君,這就解脫了原來由三家各自出錢養兵和兵源的問題。

  至此,魯國的魯君權利基本上喪失殆盡,完全被“三桓”所掌握,其中季孫氏的獲利最大,所以說,別看一個小小的豎牛野種,不但給叔孫氏家族帶來的災難,而且給魯國的王室也帶來的災難,這就是小小的螺絲釘,卻能夠起到改變軍事權利的大作用的體現。

  季孫氏帶頭私分的中軍後,就命令叔孫家的家宰杜洩,到穆子的墳上祭奠告知。

  季孫氏把寫好的這些軍隊編製的文件交給了杜洩,讓他在靈前宣讀,而且要求這樣說:

  “穆子大人啊,你本來就要廢除中軍,現在已經按照你的遺願完成了,特來告知你。”

  這他娘的太滑稽了,向一個死了的人通告,而且還把責任推到死人的身上,真是太優秀了,季孫氏這樣做,其實就是為了把責任推到已經死去的穆子身上,讓魯君把恩怨發泄到叔孫氏家族,很是陰險啊。

  杜洩明白這裏麵的道理,就說:

  “穆子他老人家本來就不打算廢除中軍,所以在當年三分魯軍的時候,就讓你發下了重誓。”

  於是接過了文件後就扔在了地上,然後放聲大哭。

  之後,他就逃亡了。

  魯國,從此之後,再無三軍,而是左、右師。且三桓之中,季氏一家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