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第二次弭兵之盟(上) (魯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春秋第一百七十七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2-04 09:06      字數:2616
  晉國和楚國,是“春秋中期”相互爭雄的兩個超級大國。

  晉國和楚國,曾經有過一次的和平會盟,那還是魯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春秋第一百四十三年時,晉國和楚國經過連年的征戰,都陷入了兵疲民傷的境地,誰也製服不了誰。而且那些處在兩個超級大國爭雄之間的小國們,也是苦不堪言,在殘酷的拉鋸戰中,最具有典型的國家就是中原的鄭國、宋國,他們備受侵擾。

  宋國的大臣華元,充分利用自己分別與晉國和楚國執政大臣的良好關係,從中進行說合,終於讓兩個超級大國認識到了休戰的意義,因此在宋國的“西門”之外,雙方簽訂了和平的“西門之盟”的停戰條約,為整個世界帶來了暫時和平休整時期,這就是晉國和楚國的“第一次弭兵之盟”。

  但是,“第一次的弭兵之盟”並不牢固,因為兩個超級大國,分別都有不同的政治和軍事局麵需要應付。

  尤其是相對於中原諸侯的大哥晉國來說,不但要麵臨與楚國的爭雄,還要麵臨背後蠢蠢欲動的秦國的發展,以及來自北方的戎狄的侵擾。所有的這些安全隱患,總是在晉國與楚國的爭霸過程中,不停的發酵和被利用。從而讓晉國不能安心的麵對南方的強敵。因此,第一弭兵之盟,對於晉國來說,是調整自己的最好戰略方針,這哪是的停戰,而是通過停戰,為晉國贏得處理身邊這些安全隱患的一個機會罷了。

  所以,第一次弭兵之盟是對晉國有利的會盟。

  反過來,楚國此時的後方,雖然已經沒有的安全隱患,所謂出現一些小國的反複,也都是癬疥之疾,不足以影響楚國大局的變化,隻不過,楚國連年的戰爭給國內的經濟負擔,帶來沉重的壓力,楚國基本上是以自己一國之力,對抗中原的諸侯群狼。

  因此,獲得短暫的休整時間,就是恢複體力,也是積蓄力量的休養生息。

  當楚國一旦發現,晉國在利用雙方和平的年代機會裏,先後平定了北方的戎狄之患,打垮了秦國的東進矛盾衝突,培養了楚國身邊新的一個強敵吳國的時候,楚國自然會判斷出“第一次弭兵之盟”,對於雙方的利益大小的平衡。

  因此,也開始采用晉國的方法,與秦國建立同盟關係,形成從兩個方麵對晉國的壓力,試圖平定來自東方的新興吳國的對抗,這一切,都導致了“第一次弭兵之盟”的政治不穩定性。

  果然,在這些重重矛盾的情況下,在中原小國之間的矛盾爭端間,楚國和晉國再次的圍繞著中原的鄭國,撕毀了弭兵的約定,再次的展開的兩國的爭霸戰爭。

  晉國和楚國,再次開戰了。

  隨著,“鄢陵大戰”的結束,楚國的失敗了,楚國侵入中原的勢力暫時的退回到了南方。但是,其軍事實力,並沒有因為“鄢陵大戰”,而受到太大的傷害。

  隻不過,楚國現在的精力,被過多的遷入到了與吳國的爭鬥中,晉國此時在晉悼公的帶領下,複興了當年晉國晉文公的稱霸事業,再次成為了世界上的大哥級人物,而且采用了正確的“三駕疲楚”的軍事策略,讓楚國的北進中原夢想事業陷入了低迷。

  可是楚國北上的雄心,一直沒有破滅,這就導致雙方的矛盾必然會再次的激烈爆發,如何處理這些事情,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都需要認真的麵對和解決。

  因此,雙方都發現,彼此誰也滅不了誰,還是和平更實惠。

  楚國和晉國的停戰弭兵意向,同上次一樣,還是在宋國大臣向戌的來回撮合下完成的,向戌即和晉國的趙文子趙武很好,也和楚國的令尹子木屈建有交情,而這兩個人,都是兩國的第一執政大臣,因此事情就很順利了。

  宋國第一次為晉國和楚國辦理的弭兵之盟,也是大臣華元和雙方的執政大臣交好,才促成了第一次的弭兵之盟,現在又是這樣,曆史在不停的重複,很有巧合的味道。

  魯襄公二十五年,楚國的令尹蒍子馮去世了,子木(屈建)擔任的新的令尹,屈蕩任莫敖。

  晉國第一執政大臣趙武對魯國的叔孫豹穆叔說:

  “齊國的莊公死亡後,崔氏和慶氏掌握的齊國的政權,會力圖與諸侯們搞好關係的,我趙武和現在楚國的新令尹屈建(子木)也是關係不錯的,從今以後,戰爭應該可以稍微的平靜下來了。要是大家都恭敬的按照周禮行事,搞好外交關係,以此來安定諸侯,戰爭是完全可以獲得和平的。”

  晉國有和平的意思,就看楚國怎樣了。

  所以,和兩邊都交好的宋國大臣向戌,就有了工作的餘地,他得知晉國的意思後,主動來到了晉國,把準備說合晉國和楚國弭兵的想法,告訴了趙武。

  晉國趙武和各位的大臣商量這個事情,韓宣子韓起說:

  “戰爭對人民是有害的,對國家經濟是耗費的,也是諸侯小國們的災難。

  既然有人想製止戰爭,即便是我們認為不能成功,也要答應。要是不答應,楚國肯定會答應的,然後以晉國不答應為理由,團結諸侯對我們進行對抗,也許會因此而失去晉國盟主的地位。”

  於是晉國就答應了向戌;同樣的道理,楚國也隻能答應。

  隻要是晉國和楚國都答應了和平,其他的諸侯國就好說了,幾個地域性的大國,在向戌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都同意在宋國,參加這次重大的盟會,為世界的和平做出應有的貢獻。

  活動時間表是這樣的:

  魯襄公二十七年——

  五月,

  二十七日,晉國的趙文子到達了宋國;

  二十九日,鄭國大臣到會報到;

  六月,

  工作繼續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初二,魯國、齊國、陳國、衛國的參加大臣們紛紛到會;

  初八,晉國的荀盈到達宋國;

  初十,邾國國君到達宋國;

  十六日,楚國公子黑肱率先到宋國,商討具體的條約內容;

  二十一日,宋國的向戌,前往陳國會見楚國的令尹子木,商討其他的具體和平條約;

  二十二日,滕國成公到會。楚國的子木提出:請晉國和楚國二國的各自的盟邦國家也要參加盟會,其實楚國就是暗指齊國也要參加盟會的意思。

  二十四日,向戌,將楚國的意見告訴了趙武,趙武說:“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的四個國家的地位對等,齊國是晉國的盟邦,秦國是楚國的盟邦,晉國不能指揮齊國,就好像是秦國不能指揮秦國的道理一樣,如果楚國能夠讓秦國前來參加盟會,我們一定想辦法辦齊國叫來。”

  二十六日,趙武的答複意見傳到了楚康王那裏,楚康王覺得也對,就說:“除去秦國和齊國,其他的諸侯國家都要到會,並且相互的朝見和會盟。”

  七月

  初二,在向戌的來回撮合下,晉國和楚國終於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初四,楚國的子木、楚國孔奐、蔡國公孫歸生等,一起從陳國到了宋國會盟地。曹國和許國的大夫也後續到達。

  晉國和楚國,各自的盟邦們,分成兩個陣營,以籬笆為界,分別駐紮的兩邊。

  初五,是雙方約定的正式會盟的日子,晉楚大弭兵國際會議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