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被攪入戰局的:楚國伐鄭( 魯襄公十八年,前555年,春秋第一百六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519
  鄭國這幾年過的挺好,沒有被大國來回的征伐。

  但是,卻被晉國拖的筋疲力盡,跟著整天的征伐這個,攻打那個,為了搞好關係,還要送禮,鄭國是個出音樂家的地方,給晉國、宋國送了很多音樂人才,這讓原本就是“親楚派”的大臣子孔很是受不了。

  子孔,就是那個在魯襄公十年期間,因為五族叛亂殺死子駟、子國、子耳幸存下來的老臣,一直執政到現在,輔佐著年幼的鄭簡公,所以就想利用楚國的進攻,順勢投降楚國,擺脫晉國的控製,在楚國的陣營中,鄭國怎麽說也是小強一個,現在淪落成了邊緣的小國家,就剩下納稅了。

  子孔秘密的和楚國聯絡,原本想拖著楚國的令尹子庚一起操作這個事情,但是子庚不同意。

  楚康王就派人找到子庚,對子庚說:

  “我登基已經五年了,一直也沒有興兵出戰,國內的人說,我主持國家的大政,卻不出兵打仗,恐怕死了以後,也不能進入我們的宗廟享受想先君一樣的祭祀。可能是我忘記了先君的大業,貪圖享樂的原因吧。請你考慮一下,我該怎麽辦?”

  子庚一聽就明白是什麽意思了,心裏害怕了,於是回答說:

  “楚王你好,你以為我也是在貪圖享樂吧,我也時刻準備著,我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我們的國家著想。要不這樣,現在中原諸侯十分的和睦,我先去晉國打探一下,如果可行,楚王就按照你的意見辦理,如果不行,楚王就收兵回去,這樣對於我們都是沒有害處的,楚王也可以免除失敗的羞辱,怎麽樣?”

  於是,子庚便在汾地開始操練兵士,準備即將開始北伐的戰爭。

  此時,鄭國的鄭簡公正跟著晉國一起,和子蟜、伯有、子張一班大臣帶著鄭軍和諸侯攻打齊國,也就是參加平陰作戰。隻有子孔、子展、子西留守國內。子展和子西也發現了子孔的陰謀,就加強了鄭國首都的軍事守備等級,子孔便沒有機會與楚軍匯合了。

  齊國的請求,鄭國的狀態,讓楚軍開始快速的行動起來了。

  楚軍進攻了鄭國,到達了魚陵地區。

  楚軍兵分三路:第一路,右翼部隊在上棘地區築城,作為大本營,然後渡過潁水河,駐紮在了滎陽;第二路,穿插部隊,襲擊費滑、胥靡、獻於、雍梁城邑,然後繞過梅山,攻打鄭國首都的東北地區,到達蟲牢以後開始折返回鄭國首都地區;第三路,楚國令尹的子庚,從汾地出兵攻打鄭國首都的純門。

  楚國的軍事計劃很好,線路清晰,攻擊明確,似乎是一擊而簇的行動。

  但是,計劃不如變化快,這次楚軍出兵遇上了一個大敵人,而且是古代行軍打仗所不可避免的天敵。

  什麽天敵?

  就是天氣的這個敵人。

  古代人行軍打仗,沒有高科技的天氣預報技術,都是憑著觀天象的神巫技術,因此遇到一些突然的天氣變化,就很難應付了,恰好,那年的冬天,是個暖冬,西伯利亞的冷空氣不是很強烈,所以冬天下雨,這就很麻煩了,陰冷的天氣對行軍是很大的考驗。

  不但河流暴漲不說,而且衣服潮濕,天氣陰冷,讓行軍苦不堪言,楚軍是南方的士兵,在這樣的凍雨季節裏麵作戰,水土不服,尤其是那些負重的支前民工,死亡巨大,雜役的人員幾乎都死光了。

  子庚帶領攻打鄭國純門的楚軍,看著楚軍穿插部隊沒有按時的到達,也就在城下住了兩天兩夜後撤兵了,繼續返回汾地大營中等候。

  楚軍已經失去了發動進攻的能力了。

  此時的晉國在齊國境內,一往無前,打的順風順水,並不知道南方楚軍的狀態。但是,已經知道了楚軍已經出兵,所以就準備南下救助鄭國,並且抗擊楚軍。好在身邊的大臣們,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夜觀天象,發現星星很多都在西北,就分析說南方的軍隊可能出兵不合時宜,不能取勝,晉軍必勝。

  這樣才讓晉軍放了心。

  諸侯們繼續貫徹攻打齊國的作戰方針,這次非把齊國打趴下不行,所以聯軍從齊國的沂水返回到督揚(山東長清地區,濟南的南部)形成繼續威脅齊國的態勢,仗,從去年的秋天,到今年的春天,打了三、四個月之久,諸侯的部隊也需要休整一下,晉君看到勝利已經是囊中之物了,就需要返回晉國,既然到了督揚,在晉君離開之前,就順便繼續的搞個盟會吧。

  督揚會盟,是個勝利的大會,是個分發勳章和戰利品的大會,也是個威懾不聽話小國的大會。

  會議上,所有的諸侯們重新確定聯盟的精神,並且確定了一條新的原則,就是:大國不能欺負小國。這對於諸侯國集團之間在和平時期的穩定,起著重要的調整作用。

  會上逮捕了邾國國君,同時重新劃定邾國和魯國的邊界,測量,樹界碑,畫地圖,返還邾國侵占魯國的土地,這就是因為懲罰邾國前一陣子無故侵犯魯國的罪行;

  辦完這些事情後,晉平公回國了。

  晉國的部隊,由荀偃率領繼續在齊國和諸侯們聯合作戰。

  魯襄公簡直是太高興了,在晉國的幫助下,已經打垮了最大的敵人齊國,收複了被邾國侵占的土地,收獲最大,更為令人振奮的是楚國退兵了,諸侯們可以繼續完成征伐齊國的大業,將士們打仗,為了什麽?就是為了功名和利祿。

  於是,魯襄公開始犒勞晉國的將領們。

  所有參戰的晉國六卿,全部都是封賞,將軍們是三命的賜給的車輛和儀仗、服飾;校尉們都是一命賜給的車輛和儀仗、服飾。

  專門送給晉國大帥荀偃錦緞五匹,玉璧一宗,四匹馬,以及當年吳國前吳王壽夢送給魯國的銅鼎。

  荀偃真是高興,一高興,一興奮,一衝動,就上火了,頭上長了瘡,就不行了,二月二十九日,嗚呼哀哉了,晉國的範宣子士匄接替荀偃勝任晉軍主帥。

  光犒勞晉國也不行,魯國的季武子季孫宿,就把戰鬥繳獲的齊軍武器化成銅,重新築了一個林鍾,刻上魯國的這次戰鬥經曆和功勞,這有點不符合禮製,本身就是魯國借用晉國的力量打敗了齊軍,反而宣揚魯國的功勞,不太好,但是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

  魯襄公一高興,感到季孫很會辦事,就派了他前往晉國去答謝。

  諸侯們休整三個月,以便繼續再戰,因為齊國還沒有投降。

  五月初,聯軍將士們休整完畢,繼續在新的大元帥士匄的帶領下進攻齊國,另一路有晉國的欒魴跟隨者衛國的生力軍,合擊齊國。

  齊國將麵臨一場新的戰鬥。

  但是,這次的已經是胸有成竹的征伐卻沒有施行,最後諸侯聯軍悄然的撤退了,仗沒打一下就撤兵了,為什麽?還是因為過去的軍事禮製原因,因為齊靈公死了,齊國麵臨國喪,這樣就不能繼續攻打人家了,撤兵。

  齊靈公怎麽突然死了?齊國這幾個月發生了什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