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吳 楚二交鋒(魯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春秋第一百六十三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449
  二次圍繞鄭國所發生的中原大戰,讓楚國苦於奔波,第一次勞師遠征,十分的辛苦,無功而返。第二次甚至連出兵的增援的能力都受到了限製,這讓楚國很苦惱。

  鄭國的再次陣營轉變,給楚國與中原諸侯的交鋒中,帶來了諸多的不利局麵,這終其原因還是自身實力的不足,需要增強自己的實力成了當務之急。

  楚國很想趁著南北爭霸戰爭的間隙,修整自己部隊,恢複一下楚國受傷的元氣,意圖再次的興兵,這就需要一個大前提,楚國必須是處在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中,尤其是身邊更不能有不安定的因素出現。但是,現在這種的需求,對於楚國來說已經變成了一種奢侈的願望,因為楚國身邊攤上的新冤家吳國,而且現在他又開始搗亂了,這對於楚國來說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魯襄公十二年,秋天,吳國的國君壽夢去世了。

  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即諸樊,次子餘祭,三子餘眛(夷末、夷昧),四子季劄。其中,季劄最賢德,而壽夢想要立他繼位,可是季禮是老四,他前麵又三個哥哥,也都是很有才能的公子,爸爸的願望,對於季劄來說未必就是意見好事,好在能被爸爸看好的季劄肯定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所以,季劄始終是謙讓不應承,這就流傳下來了一段季劄讓位的美好傳說,如果你處在那個環境中,作為老四的小弟弟,是接受爸爸的要求繼位好呢,還是主動讓賢不繼位好呢,這很是個高深的問題。

  於是,老吳王壽夢的願望就沒有實現,還是立長子諸樊,代理吳國的行政掌權,當了代理的君王。

  時隔一年。

  (1)庸浦之戰

  魯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秋天,楚國的楚共王也去世了,其子楚康王繼位。

  此時,吳國的代理國君諸樊正在服喪執政期間,按照老吳王壽夢的意思,這個吳王的位置是要傳給四弟季禮的,正是因為季禮謙讓,才暫時的讓大哥諸樊代位執政,因此大哥很想立下功勞,讓吳國的人也看看自己的能力。

  機會正愁找不到,卻正好就送來了。

  楚國國君的死亡,就給諸樊提供了這樣一個天大的展示機會,此時吳國不用說任何理由和動員方式,能夠立功,就是吳國最急切的願望,於是吳國乘機進犯楚國東部邊境。

  楚國國喪期間,楚國的公子們誰都不願意這個時候離開京都,這可是個要命的時候,誰知道老天爺會不會出現什麽機會,如果此時你在外麵征戰,肯定什麽機會也不會有的。

  但是,吳軍來了,也要抵抗。

  於是,楚國便派了楚王右廣的大將養由基帶兵出任先鋒,對抗吳國。

  養由基是名將,神箭手,接到命令後帶領先鋒部隊迅速奔向吳軍,楚國司馬子庚率大隊人馬跟隨。

  養由基說:

  “吳國乘我國有喪事,認為我們不會出兵,必然輕視我們而不存戒備之心。您設置三處伏兵來等我,我去引誘他們。“子庚聽從養由基的建議。

  於是,養由基帶領著少部分的機動部隊,前往吳軍陣營挑戰交鋒,吳軍一看來了一個楚國大將,也不是什麽有身份的顯赫貴族,就知道楚國處於國喪期間,沒有人願意出戰,因此就很瞧不起養由基。

  兩軍擺開陣勢,養由基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神箭手的優勢,兩軍還沒有接觸,一上陣,鐺——,鐺——,鐺——,幾箭射下來,吳軍頓時死傷了十幾個,這讓吳軍大怒,看到養由基帶的人馬很少,就發動瘋狂的衝鋒,企圖以人員的優勢衝垮楚軍,養由基“扛不住”了,帶著手下的戰車掉頭就跑,吳軍一看,楚軍敗退了,但是那個射箭的將軍卻沒有抓到,而且還殿後不停的射擊,又讓吳軍死傷幾個人,於是吳軍惱羞成怒,奮力追擊,非要抓住養由基不可。

  就這樣,兩軍打打逃逃,一直走到了庸浦,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無為縣境地。

  眼看著養由基帶領的楚軍已經跑不動了,就要落入吳軍的魔爪。

  此時,就聽到一陣的軍鼓聲響,頓時庸浦四周,殺出來三隻楚軍伏兵,喊殺著衝向了吳軍,頓時吳軍知道中了埋伏,開始逃跑,養由基回過身來,也跟著衝鋒,一箭射死了前麵戰車的馬匹,衝上去俘虜了吳軍的戰將公子黨。

  這場戰鬥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是人們都紛紛的譴責吳國。

  為什麽?因為吳國是趁著楚國的國喪出兵,這太不懂禮製了,太不講道理了。

  《詩經,小雅·節南山》中有這樣的一句:不吊昊天,亂靡有定。意思就是:上天覺著你都做錯了事情,動亂就不會很快的平定。

  (2)向地之盟

  吳國輸了和楚國的戰爭,很沒有麵子。

  尤其是,剛擔任了執政的諸樊更是一鼻子灰,沒辦法,隻好找江湖大哥解決吧。

  魯襄公十四年春天,在吳國的主動要求下,魯、晉、齊、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這一大家子的諸侯,在晉國的招呼下,在鄭國的向地(河南鄢陵)再次召開國際會議。

  會議上,全體的諸侯聽取了吳國做的軍事報告。

  但是,會上的諸侯們聽完後,都不表示意見,因為大家都覺著這次糾紛主要是吳國導致的,吳國沒有聽從大哥晉國的安排,統一行動,共同興兵,前後照應,而是吳國單純的軍事行動,是想撈好處的意思。關鍵是,楚國在國喪期間征伐人家,這太難以說出口了。

  想當年,楚國征伐陳國的時候,也正好趕上陳國國君死亡,就馬上退兵了,這是基本的禮節,現在出了個更沒有文化的吳國,竟然不講道義,是不是不好說話了。

  晉國的士匄也是這個意思。

  士匄在會上很是委婉的批評了吳國的這個行為,也順便告訴了諸侯之間的征戰禮節,道義有道,即便是死敵,也不能壞了規矩。

  所以諸侯們拒絕了吳國要求出兵征伐楚國的意見。

  吳國代理執政的諸樊的服喪其已經滿了,目前還有吳王繼位的事情要辦,因此也沒有精力在此糾纏,隻好先回國處理繼承的事情。

  公元前560年(吳王諸樊元年),諸樊服喪期滿,諸樊回來後就自我做了檢討,提出自己的能力不行,打了敗仗,讓諸侯也不高興,因此想執行爸爸的遺囑讓位給季劄。

  季劄很賢良,也很聰明,就推辭說:

  “曹宣公死後,諸侯與曹國人認為新曹君不義,將要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新曹君。

  君子說子臧是"能堅守節義"。

  大哥您才是合法的繼承人,誰敢幹預您呢?享有國家並非我的節義。我季劄雖然無才,但也希望能效仿子臧的節義。“

  其實季禮越是這樣說,越是讓人感覺到他很賢良,大哥越是很難做。吳國人便紛紛堅持擁立季劄,季劄便拋棄家室跑去種地,此事隻得作罷,於是諸樊繼承王位。

  大哥諸樊繼承的王位,楚國很是生氣。

  我們國喪期間,你來無故興兵,一定要報仇。

  (3)皋舟之戰

  魯襄公十三年,秋天。

  楚國的新楚王楚康王繼位了,喪失也處理完了,楚國深惡吳國聯晉,又欲雪吳軍侵擾庸浦之恨,正好趕上了晉國及諸侯忙於伐秦之機,騰不出兵力來,就派遣令尹子囊率軍攻吳。

  這次,楚國是複仇之戰,士氣高昂,在子囊的帶領下楚軍進至棠(今江蘇六合西北),但是吳國諸樊學聰明了,也知道上次伐楚有些不對,加上自己已經確立的王位,需要整頓調整國內的政局事宜,就采取了暫時回避的方針,就暗暗的派遣了一隻伏兵觀察楚軍的動向,不讓吳軍主動接戰,以隨機而動。

  子囊見吳軍不出應戰,搞了半天找不著敵人的主力交鋒,也不能長期的在外,就決定回師,為了安全起見,子囊且親自殿後壓陣,返回楚國。

  吳軍實則示弱驕敵,並料知楚軍回歸必經皋舟隘道,那支偷偷迂回的部隊,快速的穿插,先期於此設伏以待。

  子囊以為吳國自知勢孤,且軍隊喪失作戰能力,遂輕敵麻痹,毫無戒備。

  楚軍行至皋舟隘道,吳軍突然發起攻擊,將楚軍攔腰截為兩段,使其前後不能相救,大敗楚軍,俘楚公子宜榖。

  子囊率殘部逃回國都。

  這太窩囊了,原本是聲討敵人的出征,一下子演變成了被敵人打擊的局麵,即丟了臉麵,又損失的部隊,關鍵是在新的楚王剛登基的時候,就打了一個敗仗,太他媽的無厘頭了,所以回來後,子囊連生氣,帶窩囊,生了大病,在這一年的冬天,子囊竟然去世了。

  臨死前,子囊留給自己的兒子的遺言中說:

  “以後我們楚國必須要修築郢都的城防,增強軍事戒備,防止吳國的進攻,他們太凶悍了,打仗不按照規矩來,切記,切記。”

  人們都感歎的說:

  “子囊是個忠臣啊,臨死都不忘記國家大事,我們前一個國君楚共王去世的時候,強烈要求給自己一個不好的諡號,但是子囊還是改變了他的要求,給他一個“共”字的諡號,現在自己將死了,還不忘保衛國家,這難道不是我們所說的“忠”嗎?這是楚國人民所永遠不能忘懷了,子囊同誌千古,永垂不朽!”

  《詩經,小雅·都人士》中說:

  行歸於周,萬民所望。

  意思就是:回到西周舊都城,引得萬民仰首望。就是這個道理啊。

  從此,楚國真正的和吳國成為了一對兒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