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鄭國的生存哲學:唯強是從 (魯襄公九年,前564年,春秋第一百五十九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475
  十一月初十,晉國諸侯集團與鄭國在“戲地”結盟,鄭國又改變了陣營,毅然的投降了晉國,再次成為晉國的小弟了,所以說:鄭國真是打不死的小強。

  但這也是被逼的一種生存的哲學道理吧。

  既然是結盟,總是要有誓詞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簽合同,雙方必須同時守著神靈祖宗的牌位發誓,歃血等,這就是類似於最後的簽字蓋章一樣,是生法律效力的。

  當然,這個發誓,歃血過程很嚴肅,尤其是誓詞很重要,於是一大幫子的鄭國公子官員們跟著鄭簡公參加盟會,場麵很是隆重,晉國是大國,鄭國是投降國,就先由晉國開始說。

  晉國的士弱代表晉國發表盟誓:

  我們晉國及諸侯們,鄭重的宣誓:從今天開始,一定把鄭國當兄弟對待,如果鄭國不對晉國惟命是聽,或者有其他的異誌,就像今天對神靈所說的這樣,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死爹,死媽,爛屁股。

  當輪到鄭國開始發盟誓時,一般來說,規矩就是也跟著說一遍主持國已經說過的盟誓,鸚鵡學舌一遍而已,但是鄭國的公子騑,也就是子駟大人,有豐富的外交經驗,馬上快步上前,代表鄭國開始發表盟誓了:

  上天降臨了災難給我們鄭國,使鄭國不幸的居於兩個大國之間,大國不給我們散布恩德,播撒的都是戰爭,使我們的鬼神祖先都得不到好好的祭祀,讓我們的人民不能按時獲得土地上的收獲,百姓夫婦生活艱辛和羸弱,真是沒有什麽好說的。

  但是,我們鄭國發誓,從今天結盟起,鄭國一定做到:“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如果鄭國幹違背這個誓言,和晉國說的懲罰一樣,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死爹,死媽,爛屁股。

  其他人聽著子駟囉哩囉嗦的一頓盟誓,稀裏糊塗的沒聽明白,恐怕你們不是精通古文的,也沒聽明白,但是這個誓言裏麵卻暗藏著殺機,子駟給鄭國在這段盟詞中,暗暗的扣進去了一個鄭國今後的發展政策,且聽我慢慢的說。

  晉國的大臣荀偃有文化,馬上聽明白了,說:

  “這是修改盟誓”。於是,就要求雙方修改盟誓,重新核對一致後,再進行一遍。

  但是,鄭國的子展,就是公孫舍之,也聽明白了子駟的意思,就說:

  “我們雙方已經把自己的盟誓當麵告訴了神靈了,要是盟詞可以隨便改動的話,那大國是不是可以隨便的背叛盟誓,結盟還有什麽意義,所以就這樣吧,挺好的,沒毛病。”

  到底這段盟誓有什麽問題?

  雙方明白人爭論的這樣厲害,其實,其中最關鍵的一句話就是: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今後,鄭國服侍大國不能按照禮法的要求,來生硬的進行遵守約定,而是要根據大國的實力強弱,從保護鄭國老百姓的角度上考慮,靈活機動的進行外交事務的處理。

  現代文字表達起來就是羅嗦,就一句話,怎麽用這樣一些文字來表達,而古文就很是精煉,為了讓我們用現在最簡練的話說明這段盟誓的意思,那我們就再用最簡練的四字成語,將這段話中的四個字來解釋一下:“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根據標注出來的不同字號,和其中的四個字,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句話裏麵鑲嵌著“唯強是從”這個成語。

  這就明白了吧,鄭國以後的政策就是“牆頭草,兩邊倒”,誰厲害,就跟誰,“唯強是從”,多簡練了。

  兩方的分歧就是:晉國要求鄭國是“惟命是從”,而鄭國說的是“唯強是從”,一個字的變化,意思全變了,古代人說話很深奧啊。

  荀罃哈哈大笑,對著兒子荀偃說:

  “實在是我們晉國沒有德行,反而要用盟約來約束友好的國家,這不是合乎禮儀的,既然這樣,我們就回去休養生息,發展自己,等到晉國壯大了,修正了軍隊再來就可以,何必非要計較什麽盟誓的東西呢。”

  晉國和諸侯們與鄭國結盟後退兵了。

  但是,目前楚國沒有動靜,沒有及時的出兵救助鄭國,這樣晉國就不能達到調動楚國的目的。

  看來和鄭國的仗,還沒有打透,鄭國沒有完全的臣服,甚至於在盟會上刷了大哥下,這就是一個再次出兵的借口,必須要讓鄭國徹底的打服,把楚國調動起來,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魯襄公九年,十二月初五,晉國帶領著諸侯再次的圍攻鄭國,包圍了鄭國的首都,圍攻鄭國首都的三個城門,留出南門,故意讓楚國來救。但是這次鄭國也頑強了,你晉國剛和我簽訂了盟約,就馬上的反悔了,必須抵抗到最後一刻,於是鄭國咬牙堅持,竟然讓晉國諸侯集團圍攻了五天都沒有效果。

  十二月十二日,晉君改變了消耗很大的攻城戰,在“陰阪”渡過黃河,侵擾鄭國的其他城邑,最後駐紮在了陰口三天以後,因為勞師遠征,士兵疲勞,就撤兵了。

  雖然說鄭國和中原集團簽訂了盟約,但是楚國也認識到了,這次盟約的不牢固,尤其是晉國兩次征伐鄭國,有點欺負人的味道,這正是收複鄭國的好時機,楚國熬到了晉軍兵疲撤退後,楚軍發兵征伐鄭國了。

  你說鄭國,夾在強國之間多遭罪。

  鄭國的子駟準備馬上和楚國建立和平關係,簽訂條約,子孔和子蟜說:

  “我說子駟大人啊,我們和晉國結盟時候,歃血時摸在口上血跡還沒有幹,就再和楚國簽約背棄晉國,這樣做,可以嗎?”

  子駟和子展哈哈大笑說:

  “我們上次的盟約中已經很清楚的說明了我們的誓詞:唯強是從,現在楚軍來了,晉國又不救援我們,那麽楚國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很強大的,我們怎敢背棄盟誓,神靈也是不會答應我們的。”

  於是,鄭國和楚國馬上講和了。

  很簡單:唯強是從。

  楚國派了公子罷戎來鄭國結盟,多好聽的名字啊,罷戎,丟掉兵器和戰爭,和平了,雙方在中分簽訂和平條約,重新盟誓,當然鄭國還是那句: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

  還是“唯強是從”。

  楚國本來想多在鄭國處理和消化一下勝利的果實,但是誰想到此時,楚共王的媽媽,也就是楚莊王的夫人突然去世了,楚軍匆匆的趕回了國家奔喪了,鄭國僅是簽了一個協議而已,沒有受到楚國太大的傷害,但是從名義上,鄭國現在又屬於楚國的人了。

  晉國知道後,氣得差點背過氣去。

  好在,晉國馬上采取的荀罃的意見,積極發展經濟,休養生息,重新編製了部隊的序列,輪番和楚國戰鬥,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三駕而楚不能與爭”的“三駕疲楚”軍事策略。楚國不勝其擾,而不能與之爭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