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晉楚爭霸的轉折點:三駕疲楚 (魯襄公八年,前565年 春秋第一百五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906
  魯襄公八年,五月,初七。

  晉國、魯國、鄭國、齊國、宋國、衛國、邾國等諸侯在“邢丘”集合,召開慶祝鄭國伐蔡勝利的大會,鄭簡公這個六歲的小孩國君,親自向諸侯們奉獻蔡國的俘虜,很是風光,諸侯們特意記下了鄭簡公的名字,便是尊重。

  但是,“春秋時期”的爭霸期間,如果單純是尊重,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這年的冬天,楚國子囊出兵攻打鄭國,就是為了給蔡國報仇。大哥的小弟,你鄭國說打就打了,這還有規矩嗎!

  楚國這個大哥出動,可不是個小事。

  鄭國戰鬥力,在小國裏麵是超強的小哥,但是擺在了晉國和楚國麵前,就差了一截子,麵對著楚國的大舉入侵,鄭國總是要想個辦法的,於是鄭國開會進行研究,鄭國頓時形成了兩個派別,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掙得是麵紅耳赤。

  子駟、子國、子耳是投降楚國的“投降”派;子孔、子蟜(jiao)、子展是堅定晉國領導的“抗戰”派。

  投降派的意思是:

  現在老百姓麵臨楚國的威脅,投降楚國可以暫時的免除禍害,等著晉國來了,我們再投降晉國,這個樣子,麵臨強敵,不讓老百姓造成兵災禍難,豈不是很好嗎!

  抗戰派的觀點是:

  我們要講信用,不見信用,就會引來大國的攻擊,前麵我們參加的五次盟會,現在一下子就背棄了,太不好了,再說楚國侵略我們是為了吞並我們,而晉國是幫助我們,還是跟著晉國走比較好。

  最後拍板的領導人,當然還是鄭國的大臣子駟了,因為小鄭簡公才六歲。

  子駟提出具體的解決目前問題的辦法:

  1,投降楚國,避免兵禍;

  2,派人前往晉國報告情況,就這樣說:鄭國根據晉國的命令征伐蔡國,楚國現在來討伐我們,燒我房屋,淫我姐妹,人人悲憤,無力抵抗,所以就投降了楚國,但是又不敢不報告晉國大哥,所以就來報告了,可憐可憐我們吧。

  晉國接到鄭國的這個通報後,荀罃代表晉國政府,在外交新聞記者招待會上進行答複:

  鄭國受到楚國的進攻,應該先報告,後投降,但是現在是先投降、後報告,這是拿著我們晉國當二傻子了,我們堅決反對!請鄭國趕快做好準備迎接晉國的軍隊吧!

  得——,

  鄭國又要準備挨晉國的揍了。

  鄭國的回歸楚國懷抱,楚國萬分激動,對晉國威脅鄭國的外交發言,表示嚴重關切,並告訴鄭國不用擔心,有楚國的大哥在,就有鄭國的安全保障。

  晉國開始準備武力征伐鄭國,但是卻遇到了三個大問題,讓實際的軍事行動,一直拖延到了第二年的冬天。

  晉國遇到了哪三個問題:

  1,晉國在魯襄公九年遇到了大的糧食饑荒;

  2,晉國的主力諸侯宋國,發生嚴重的火災;

  3,秦國發動了入侵晉國的軍事行動。

  前兩個很好理解,天災人禍,老百姓吃不上飯,還打什麽仗?

  最能和鄭國對抗的死敵宋國不能出兵,損失重要的援軍力量,也不能開仗。更為關鍵的是秦國這個晉國的老冤家,又開始找事了,這可是個難纏的強硬對手。

  關於秦國。

  魯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因為秦國違背與晉國簽訂的停戰“令狐之盟”,暗中撮使北戎進犯晉國,晉國帶領諸侯和秦國的進行了“麻隧之戰”,將秦國東進的勢頭給打了回去,到現在已經是十、四五個年頭了,秦國實力慢慢的恢複起來。於是又開始覬覦東進的發展,這次秦國學聰明了,凡是敵人反對的,秦國就支持,凡是晉國的敵人,就是秦國的盟友,這樣一說明白了吧。

  魯襄公九年,秦國主動的找到了楚國,提出兩家合作打鬼子的意見,楚共王當然高興了,就想派兵援助秦國出兵晉國。但是楚國的令尹子囊很厲害,就勸阻楚王說:

  “暫時不要出兵進攻晉國,因為時機不到,現在晉國的君臣賢良,處於事業的高峰期,這是不能硬碰硬的,還考慮緩和的方式比較好。”

  楚共王說:“已經答應了秦國,即便是現在局勢出兵不是最好的時機,但是不能失信於秦國,秦國才是以後我們重要的合作夥伴,所以一定要出兵,就是表示一下姿態,也可以。”

  九月,楚軍派兵駐紮於武城,就是楚國和晉國的邊境地區。

  秦國出兵入侵了晉國,但是發現晉國正在遭受災荒,晉國沒有派兵抵抗,無力還擊,也就撤兵了,遵循了《春秋》的兵道,晉國暫時的忍了這口惡氣,等以後再說。

  這一年,冬天,十月,晉國緩過勁兒來了,開始正式發動攻打鄭國的戰鬥。

  十月十五日,晉悼公命令自己的諸侯國們,整理自己的攻城器具,作戰器械,備足遠征的幹糧,把老幼兒童都送回老家,把有病的人,都留在虎牢關養病,赦免那些罪輕的的人,讓他們跟著一起跟著前往鄭國作戰。

  十月二十一日,根據晉國的部署,晉軍聯盟諸侯國分成四個作戰單位:

  第一作戰支隊,由魯國的季武子、齊國的崔杼(zhu)、宋國的黃鄖為大將,由跟隨出兵的晉國荀罃和士匄帶領,專門攻打鄭國首都的東門;

  第二作戰支隊,由衛國的北宮括、曹國和邾國的人馬組成,在晉國的荀偃和韓起的帶領下,進攻鄭國首都的西門;

  第三作戰支隊,由滕國和薛國的部隊組成,跟隨者欒黶和士魴一起進攻鄭國首都的北門。

  還有一支機動遊擊支隊,由杞國、小邾國的人馬組成,跟著晉國的大將趙武、魏絳一起,砍伐東門道路兩邊的栗樹,作為攻城使用的補充器械使用。

  四路大軍一舉包圍了鄭國。

  鄭國當然害怕了,這個架勢看來是要往死裏打的意思,就想求和,順從晉國,於是鄭國派出了講和的使者。

  鄭國的這個行為,在晉軍中產生的分歧,有的晉軍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這個鄭國三番二次的倒來倒去,這次一定要好好的教訓一下鄭國,既然部隊來了,仗還沒有打,鄭國又要投降,這不是在刷“兩麵派”嗎,必須開戰收拾鄭國。

  但是,晉國的第二支隊的司令員荀偃說:

  “現在已經完成了對鄭國的包圍,圍點打援、圍而不打,等待著救援的楚軍前來,我們再和楚軍交戰,打敗楚軍和鄭軍,否則,鄭國就永遠沒有馴服的那一天。”

  第一支隊額司令荀罃表示的反對的意見,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這個觀點直接導致的後來幾年中,晉國對楚國的總體作戰方針的走向,我們因該認真的聽聽:

  “各位司令員同誌們,不要激動和毛躁,我們現在應該同意鄭國要求結盟的請求,然後等著楚國的部隊到來後,就馬上退兵,讓楚國的部隊感到:來回的奔波十分的疲勞和困乏。

  另外我們把我們的這四支部隊,分成三部分,各司其責,然後會同諸侯的精銳部隊一起混編,來迎擊楚國的軍隊,這樣對於我們來說,是不感到疲勞的,楚軍退兵,我們就進攻鄭國,楚軍來了我們就撤退,來回拉鋸。因為我們有鄭國身邊的虎牢關,還有鄭國身邊的各位諸侯國,車輪戰、拖死楚軍,這樣比起和楚軍決一死戰要好的多,成本也低的多,我們不疲勞,楚軍長期以來,就疲勞了。

  說實話,為了懲一時的快樂,而讓將士們屍骨暴露在野外,我們不能用這樣的方法與楚軍爭奪勝負,這是楚軍所追求的,君子打仗用的是智慧,匹夫打仗用的是勇力,這才是先王所追求的勝利之根本。”

  眾位司令員議論紛紛,都感到這個辦法很好,雖然說損了一點,但是比起死人要好多了,諸侯優勢就是國家多,人力資源多,因此,分成三軍完全可以承受,便紛紛舉起手詢問,這個策略很好,有沒有名字。

  荀罃摸摸胡子說:就叫做“三駕疲楚”戰術吧!

  其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車輪戰”的意思,準備活活的拖死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