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徐州保衛戰(魯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春秋第一百四十九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749
  這個名字聽起來,頗有我國在抗日戰爭時代的味道。

  其實徐州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在抗日戰爭中,還是春秋戰爭中,都發生過激烈的交戰行動,隻不過那時的徐州名字叫做“彭城”,屬於宋國的地區。

  “鄢陵之戰”後的國際形勢是,勝利的晉國集團圍著鄭國猛揍,楚國救鄭,疲於奔命,為了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麵,楚國必須要有所主動的行動。

  中原兩個輪番被拉鋸的國家,第一個是硬骨頭鄭國,另一個就是打不死的宋國,鄭國和楚國騰出手來,就要收拾宋國,這是已經形成固定模式的戰爭鬥爭路線圖。

  宋國,現在是由“親晉派”的政治勢力在執政。

  魯成公十五年,夏天六月,宋共公去世。

  秋天,宋國就發生了政治上的新一輪的洗牌,爭來鬥去,好不熱鬧,主要是分為兩個派別:一個就是華元領導的“親晉國派”,一個就是魚石為首的“親楚國派”,老國君采取相互製衡的手段,穿插的進行的平衡的布局,那時的宋國還算是穩定,但是宋國的老國君犧牲了,兩派就要重新洗牌。

  經過一番鬥爭,現在是“親晉國派”的華元一幫的政治勢力執政宋國,而另一幫勢力的骨幹人員,都集體跑到了楚國避難,班子很大,僅僅是中央機構的大臣,就有:左師、二司寇、二宰等,五個重量級別的大臣。

  所以,當宋國一旦出現機會的時候,鄭國和楚國總是想改變宋國的政治勢力傾向,為我所用。

  “鄢陵之戰”後,晉國集團借著勝利的餘威,鐺——,鐺——,鐺——,就是三拳,打向了鄭國,搞的鄭、楚兩國忙於奔命,沒有功夫處理宋國的事情。

  魯成公十七年底至十八年初,晉國國內出了大事,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動亂,晉厲公被殺了,“三郤”被滅了,也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政治大洗牌,這對於一直處於被攻伐下風的楚國和鄭國,真是一個好機會,趁著這晉國和宋國這兩個中原聯盟的核心國家內亂,發動一次軍事行動,是再好不過的機會了。

  於是,魯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夏天、六月。

  鄭國和楚國一合計,就作出了征伐宋國的作戰目標,準備消除鄭國身邊這個隱患,兩國的計劃是:

  分兩路出擊,第一路由鄭成公和楚共王一起帶兵在宋國國都集合,然後穿插到彭城;第二路,由鄭國的皇辰和楚國的子辛一起帶兵,通過城郜地區,最終也是穿插到彭城。然後兩路軍,匯合攻取彭城。

  戰略目的是:1,讓宋國屈服;2,如不能屈服,就在彭城建立宋國的反對派政治勢力,形成宋國的武裝割據分裂狀況,以瓦解宋國的實力。這簡直和現在的國際形勢太象了。

  楚國鄭國這兩步棋,確實很陰險,招招都是瞄著宋國的死穴,也是夠陰險的。

  計劃製定好後。

  鄭國的鄭成公帶領著鄭軍開始行動,快速進軍到了宋國的首都曹門外;楚共王帶領的穿插部隊也及時的在曹門匯合,宋國的首都地區,開始收索兵力,準備再次的展開殘酷卓絕的“首都保衛戰”。

  看到宋國的兵力集中到了宋國首都後,鄭成公和楚共王花槍一變,帶著部隊轉而離開宋國首都,機動占領了鄭國“朝郟”城邑。

  而另一路的鄭、楚聯軍,按照計劃攻占了“城郜”,然後占領了“幽丘”城邑,形成了對“彭城”的包圍態勢,兩個大鉗子的攻勢,直接指向了鄭國的重地彭城,兩路部隊匯合後,一舉拿下了彭城。

  這就等於在宋國、魯國、楚國三國交界的地方,被楚國砸進去一個大釘子,直接將宋國和魯國分隔開了。

  此時,跟著征伐的原宋國的流亡五個大臣左師(魚石)、二司寇(向為人、鱗朱)、二宰(向帶、魚府)也進入了彭城,並且馬上建立的新的反對派的政治政權,企圖在鄭、楚的輔助下,形成對宋國政權武裝割據的局麵。

  楚國留下了三百輛戰車的兵力,作為反對派武裝的軍事力量,以保護這個反對派組織。然後就回國了。

  我們是不是看到了,現在世界上政治格局中的影子,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已經開始玩了,讓宋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消耗晉國集團的精力,也消耗者宋國的實力,等著瓜熟蒂落的時候,宋國就是楚國和鄭國手中的菜了。

  宋國很快就反應過來了,但是木已成舟,總不能讓一個武裝割據勢力在自己的國家裏成熟起來,無論怎樣,都要清除這個毒瘤。

  於是,宋國等不及晉國諸侯的援軍來臨,待楚國和鄭國軍隊一撤退,宋國馬上派大臣老佐和華喜帶兵包圍了彭城,企圖消滅反對派的偽政府。但是,宋國沒想到楚國竟然留下了精銳的兵力保護彭城,一不留神,老佐竟然在戰鬥中犧牲了。

  宋國政府和反對派政府,雙方頓時形成了焦著的對持狀態。

  此時,楚國根據“彭城人民的要求”,也立刻派出了所謂的維和部隊,前往彭城進行救援,名義上是“軍事警察和鏟除邪惡”的名義,楚國子重帶兵,於當年的十一月出兵攻打宋國。

  宋國馬上派人到晉國求救。

  此時,晉國新的國君晉悼公剛登基,韓獻子韓厥是執政大臣,建議晉悼公出兵援助宋國,這是晉悼公當大哥的第一次國際上的形象問題,晉悼公親自帶兵從台穀出發救援宋國,並且在“靡角之穀”地區與楚軍相遇。

  這兩個超級大國又相遇了。

  晉國和楚國,曾經曆過三次的正麵交鋒,場場都是曆史上的有名的戰役,按照結局來看,晉國是三戰二勝,占據優勢,但是兩國都知道最後的“鄢陵之戰”,楚國敗的很不心甘。關鍵是因為一開戰,楚王就受了重傷,其實楚國的軍事實力並沒有多少的損傷,所以最後的這一次碰撞,按照實力來說,其實就是平局。

  這樣,我們就看出了實質的問題,晉國和楚國三戰,一勝一負一平,這才是客觀的真實反映。要不為什麽在“鄢陵大戰”後,晉國集團和楚國集團,還在不停的交手和爭鬥,就是這個道理。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麽,這次雙方都不願意交戰的心理狀態了。

  於是,楚國撤兵了,晉國見好就收,也撤兵了,又是一次平手。

  沒想到,晉國和楚國的這個戰爭方式,竟然演變出後續的一個新的戰爭形態“疲勞車輪戰”,估計後來主席的“敵進我退,敵退我追,敵疲我打,敵駐我擾”十六字方針,也是脫胎於此吧。

  十二月份,諸侯們又匯聚到了宋國,準備研究如何救援宋國的事情。會議上,宋國人強調了目前在彭城出現反對派武裝割據的嚴重形勢,提出“救彭城,就是救宋國”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認可。

  魯國的國君魯成公去世,魯國沒有參加這次行動,而且左傳的紀年也延續到另一個時代,所以——

  第二年春天,也就是魯襄公元年,春天,正月二十五日,諸侯們根據宋國的要求,一舉包圍了彭城。反政府武裝彭城的兵力,如果抵抗一個宋國,還算是勉強應付,但是如果對抗諸侯們,那肯定是以卵擊石,不出意料之外,彭城投降了。

  楚國處心積慮設計的宋國反對勢力武裝割據陰謀破產了。

  晉國將彭城的原宋國的五個大夫俘虜,並且全部帶回了晉國的壺丘(榖丘)軟禁起來了,從而消除了宋國的隱患。

  “彭城保衛戰”結束了,古代版本的“徐州會戰”結束了,而且是在晉國的新國君晉悼公的帶領下結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