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鄭國的攪屎棍子:晉楚再戰 (魯成公十六年,前575年 春秋第一百四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246
  楚國的伐鄭和攻衛,等於撕毀了楚國和晉國的第一次弭兵之盟(宋國西門之盟)的和平約定。

  兩國的矛盾的焦點,再一次的聚焦到了鄭國的身上,一場麵對麵的決戰又是在所難免。關鍵是何時開戰,這還是取決於當前的國際形勢變化,兩國暗中都在做著準備。

  此時的鄭國,儼然是一幅中興的樣子,鄭成公也嚐到了采取武力對抗政策所來來的好處。四年前,鄭國武力對抗楚國,讓楚國改變了“硬碰硬”的政策,主動運用賄賂的手段與鄭國換取了和平,導致了晉國和楚國圍繞著鄭國的對抗,再次的激化起來了,從而轉移的大國爭鋒的矛盾焦點,晉、楚鬥的你死我活,勞民傷財,筋疲力盡。最後在兩國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隻有通過宋國的說合,才有了第一次的弭兵會盟,以換取了兩個超級大國的暫時和平局麵的出現。

  之後,鄭國再次用武力趕跑了許國,獲取了許國的土地,楚國被逼出兵征伐鄭國,鄭國還是采取“硬碰硬”的手段,好戲重新上演了,楚國再次的放棄了武力征伐的手段,采取懷柔政策,用汝水以南的田地,以“土地換和平”的方式,再次的獲得了鄭國的同盟。

  這樣一來。

  鄭國,以前小霸的形象似乎又開始顯現,土地擴大了,實力增強了,和楚國也還獲得了和平,一帆風順,於是,鄭國就打起了宋國的主意。

  鄭國攪屎棍子的風貌,再次呈現出來了——

  魯成公十五年,夏天,也是在鄭國攻打許國,並和楚國“硬碰硬”對抗的那一年,宋國國君宋共公去世了,宋國陷入了內亂,傾向於晉國勢力的權臣華元,再次的掌權,並將宋國的整個原執政的班子中的左師(魚石)、二司寇(向為人、鱗朱)、二宰(向帶、魚府)都趕到了楚國。

  不久,鄭國就和楚國結盟了,站到了楚國一邊。

  鄭國的陣營轉變,讓中原大地上的宋國,又成為了爭奪的焦點國家。於是,鄭國大臣子罕再次出兵征伐宋國,開始,宋國擊退了鄭國的軍隊,但是勝利後的宋國太驕傲了,竟然在回兵的時候,不加防備,被鄭國殺了個回馬槍,連兩個宋國出征的兩個大將鉏和樂懼,都給俘虜了。

  國際形勢開始惡化起來了,晉國命令衛國出兵援助宋國,攻打鄭國,將軍隊駐紮在了“鳴雁”地區。

  同時,晉國也開始準備出兵討伐鄭國。

  兩個大國的集團對抗又一次的上演了。

  晉國——

  晉侯準備伐鄭,範文子士粲看到晉厲公峙勇好戰,而且有內憂,就很擔心的說:

  “大王啊,如果要滿足我們的征伐願望,最好等到多一些的諸侯都背叛我們,我們出兵肯定會得逞的,但是現在隻有鄭國背叛我們,這僅是晉國的一家的憂患,為此而出兵,可能會帶來晉國的憂患。”

  士粲主要還是認為應該多開展外交戰,聲討戰,斡旋手段,等待合適的時機,而非隻要有叛變,就一定要出兵。兵者,國家之大事,總是出兵征伐,會給自己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

  但是,欒武子欒書卻不同意,他認為,無論如何不能在他們這一代裏,被楚國壓製下去,從而失去霸主的地位,因此就說:

  “不可以當吾世,而失諸侯,必伐鄭”。也就是:不能在他們這一代裏麵而失諸侯,必須要征伐鄭國。

  欒書的意見,正好符合晉厲公的觀點,晉國就決定出兵伐鄭。

  這次是晉厲公親自帶兵參戰,其他的軍事將領安排如下:

  晉厲公戰車配置:車駕步毅禦晉厲公戰車,大將欒鍼(zhen)為車右。

  欒書將中軍,士燮佐之。

  郤錡將上軍,荀偃佐之。

  韓厥將下軍,

  郤至佐新軍,

  荀罃留守晉國大本營。

  郤犨代表晉國前往衛國召集援軍,然後接著馬不停蹄的前往齊國召集援軍。欒黶(yan)到魯國召集援軍。可見,此時的晉國的盟友是衛國、齊國和魯國。

  晉軍的陣營可為強大,但其中有個問題請注意,晉軍的上軍,新軍,以及召集的衛國和齊國的援軍,都是郤氏家族的人,這就是“三郤”,這個家族此時可謂是權勢熏天,完全掌握了晉國的軍政大權。

  魯成公十六年,夏天,四月十二日,晉師出動。

  楚國——

  聞聽晉軍排出了強大的陣營前來征伐鄭國,鄭國當場就慌了,馬上派了使者和大夫姚句耳一起前往楚國求救。

  楚共王一聽,晉國伐鄭,這還了得,我們剛花了大價錢將鄭國收買過來,還沒熱乎呢,你就前來伐鄭,肯定要迎戰,所以馬上排兵布陣,安排軍事人員,準備對抗晉國:

  楚國的大司馬子反將中軍;

  楚國令尹子重將左軍;

  右尹子辛將右軍。

  楚共王親自出征,按照規矩,楚王出征先乘親兵衛隊左廣之戰車參戰,由左廣彭名駕馭戰車,潘黨為車右;另一隻親兵衛隊右廣,由許偃駕馭戰車,養由基為右,車左空著,虛位以待,等著根據戰鬥情況,為楚王準備好。

  前麵說了,楚軍也是陣容強大,尤其是右廣的車右值得一提,他就是中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箭手:養由基將軍。

  楚國的盟軍鄭國的鄭成公,也是帶著鄭軍親自配合楚軍出戰:鄭成公率鄭軍,石首駕馭戰車,唐苟為右。

  兩方的軍事陣營十分強大,晉國有衛國、齊國、魯國的援兵,和楚國和鄭國聯軍對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晉國和楚國中原爭霸中,加上這次,一共有三次正麵的對決大戰:

  第一次是“城濮之戰”,晉國晉文公親自帶兵,與楚國的令尹子玉對陣,君王對大臣,晉軍大勝,晉國一戰成名,取得霸主地位;

  第二次是“邲之戰”,楚國的楚莊王親自帶隊,與晉國的中軍元帥荀林父對陣,也是君王對大臣,楚軍大勝,楚莊王一戰成名,楚國代替晉國成為新的霸主;

  這兩次大戰,雙方的君王都沒有親自對陣,算是一勝一負,平手。

  但是,這個第三次“鄢陵之戰”,晉國是晉厲公出陣,楚國是楚共王帶兵,雙方都是君王,地位對等,王牌對王牌,到底誰勝,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