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舉手表決”的來源( 魯成公六年,前585年,春秋第一百三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694
  前麵說了,鄭國夾在倆個大國之間,真是一個難做的小媳婦。

  以前,鄭國在楚國陣營時,都是晉國前來征伐,楚國拚命營救,現在形勢反轉了,鄭國成為晉國集團中的一員,所以就是楚國開始征伐,晉國努力營救。

  情節大反轉。

  在短短的五年內,晉國和楚國就輪番上演了幾次圍繞著鄭國的拉鋸戰鬥。

  魯成公六年,前585年,春天,鄭國國君鄭悼公,為了表示自己加入晉國的榮幸,在去年晉國組織的“蟲牢之盟”後,就馬不停蹄的帶著公子偃(子遊)一起,前往晉國去拜見大哥晉景公,鄭悼公這把年紀了,身子骨也真是夠受的。

  按照一般諸侯國君之間的見麵禮節,在雙方交接見麵禮物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大廳的左、右柱子中間進行,也就是所謂的中堂上。如果是雙方的身份不對等,一般就是在中堂和東邊柱子之間的西邊位置進行交接。

  晉國和鄭國肯定是地位和國力不對等的,所以就應該在西邊辦理交接事宜。可能是鄭悼公見到大哥太激動了,竟然忘了這些規矩,急匆匆的趨步上前,一直走在了晉景公之前,直接到了東邊的柱子位置,兩人見麵,又是握手,又是寒暄,又是交接禮物。

  這讓在旁邊的晉國大臣士貞伯看在眼裏麵,就悄悄的跟身邊的人說:

  “我看這個鄭君不是很穩重,目光遊動散漫,走路也不像個樣子,坐在位子上也是坐立不安的,不像是個長久安穩國君的樣子,這個樣子是要找死嗎?”

  士貞伯一語成讖。

  鄭悼公回國後,六月份,真的一命嗚呼了。

  鄭國現在麵臨的局麵是:率先是叛變楚國,接著鄭君前往晉國獻媚,然後回來就死了,這是個很好的機會,正在生鄭國氣的楚國,一看機會來了,於是楚國的令尹子重就開始帶兵伐楚,也是挺狠的,看準時機,翻身就是一口,我再叫你叛變。

  晉國當然不能不救,新收的小弟,而且很懂禮貌,送了重禮。所以晉國的欒書帶領晉軍營救鄭國。

  這就是,鄭國叛變後的第一次:楚國伐鄭,晉國救鄭。

  魯成公六年——

  晉國和楚國的軍隊在鄭國的“繞角”地區相遇,而且是半夜,晉軍靠近楚軍大營紮寨。

  但是,誰也不敢輕易的開仗,都是頂級高手,一動手,就是要傷筋動骨的,這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會直接影響到全世界的和平穩定問題,這次楚國也是趁著鄭國的國喪出兵,本來也沒有想和晉國正理八景的打一次惡仗。所以,半夜突然晉軍前來紮營,搞的楚國帶兵的子重,精神高度緊張,思來想去,幹脆也就避開晉軍,主動撤兵了。

  楚軍不戰而退,晉軍不戰而勝。

  甚至連個火星子都沒有碰撞出來,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晉國軍隊既然來到了中原,總不能溜達一趟就回去,於是晉軍直接去侵襲楚國的另一個小弟蔡國。這一招,也挺狠,晉國反手就是一個報複。

  這對於楚國來說也是不能不救的國家,但是令尹子重帶領的楚國主力軍已經撤兵了,怎麽辦?駐紮在臨近的楚國公子申和公子成,隻好帶領著申、息兩地的地方守備部隊,匆匆前往蔡國救援,並且在“桑隧”與晉軍對峙。

  此時,晉軍正是順風順水,在楚國救兵還沒到的時候,兵貴神速的已經在蔡國俘虜了楚國官員申驪,晉國兵勢正盛。

  所以,見到楚國的守備地方部隊前來救援,晉軍大將趙同、趙括想要出戰,用鐵錘砸雞蛋,他們就向大元帥欒書請命。

  欒武子本來想答應二位的要求,但是在一旁的智莊子荀首、範文子士燮(xie)、韓獻子韓厥三個人就勸欒書說:

  “大帥啊,不要出戰,我們這次是來救援鄭國的,這是我們主要目的,現在楚國大軍已經撤退了,我們軍隊才能打到這裏。

  現在出戰,這就等於是轉變了出征的目的,改變的作戰的對象,也等於把殺戮和征伐,強加給了別人頭上,如果不見好就收,停止殺戮,再次和楚軍交戰,激怒楚軍,仗打的怎樣先不說,就是勝利了,也不是好事。

  再說了,我們忙活了這一陣子出兵征伐,如果僅是打敗了楚國兩個縣城的地方守備軍,有什麽光榮的,有什麽值得炫耀的?但是如果一旦失敗了,那我們恥辱和罪過就大了,好好想想吧,我們看還不如撤兵。”

  欒書是三軍主帥,考慮問題當然有高度,此時的仗,打不打,不是單純的一個戰鬥的問題,而是整個全局問題,作為三個將軍的建議,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分析問題,而非是鬥勇好狠。

  欒書就同意了這個意見,晉軍撤兵了,在撤兵的路上,順手牽羊又把不聽話的沈國給揍了一頓,俘虜了沈國的國君揖初。

  晉國這次出兵,救鄭、伐蔡,揍沈,真是一氣嗬成,一個豆都沒掉。

  這次,晉軍不戰而退,楚軍不戰而勝。

  又是一個默契的合作戰鬥形式。

  當然,這都是晉國老將們的意見,隻是代表“穩重派”的意見,隻能占少數。晉國還有很多年輕的“好鬥派”的將領,而且都在基層,都想立功,獲得升遷,他們占絕大數。

  這次,年輕的將領們好不用跟著大帥出征一次,就這樣撤兵了,有些心裏不甘,年輕的將領正是需要戰鬥的功勳來增添自己功績的時候,這樣的戰鬥,似乎完全不夠過癮,他們有的人很有意見,就在回軍的途中向欒書發牢騷,提出了“舉手表決”的意見,意思就是:

  掌握正確意見的人,往往與大眾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才能成功,大帥對於是否撤兵,為何不聽聽大家的意見?你是掌握大權的大帥,應該斟酌考慮基層將領的意見,這次出戰輔佐你的大將有十一人,其中隻有荀首、士粲、韓厥三人勸阻不想出戰,可是想戰鬥的將領可是多數,怎麽也不搞個舉手表決。《商書》中說:三個人占卜,要聽從二個意見相同人的。這不就是多數服從少數的道理嗎?

  這就是最早的“舉手表決”的來源。

  你看,年輕將軍說的是不是很有道理。

  如果,你是欒書將怎樣的回答?

  讓我們看看欒書是怎樣說的:

  “你們的意見沒有錯,但是你們沒有搞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因為要是采取舉手表決的方式,要有一個基本的前提:

  就是大家的知識、道德、用兵等水平都一樣,不分上下,才能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

  現在,是晉國的三大重要的卿士提出意見,每個卿士的水平,都是一個頂你們四、五個人,他們三個人,你們算算,是不是大多數?依從他們,難道不可以嗎?”

  眾位年輕將領拱手拜謝欒書:

  “啊愛服了油——”我們服了。

  欒書哈哈大笑說:

  “你看看,我們這次用最小的代價完成救鄭、伐蔡、滅沈三個收獲,這都是聽從了荀首、士粲、韓厥,這三個大腦子人的意見結果,你們要好好的學習,好好的讀書,別光一味的爭強好勇,你們以後可都是帶兵的大將軍啊!”

  後人稱讚欒書是個從善如流的君子,並且引用了《詩經》進行歌頌

  《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鳶飛戾天,魚躍在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

  意思就是——

  老鷹展翅飛上藍天,魚兒搖尾躍在深淵。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怎會不去培養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