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齊侯獻壁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春秋第一百三十四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027
  鞌之戰,齊軍失敗了,晉軍大勝,一路追趕,齊國潰不成軍。

  顯然,仗是不能再打了。

  所以,齊頃公派自己寵愛的大夫國佐,前往晉軍大營求和。委屈求和,總不能空著手去,齊侯便讓國佐帶著齊國滅紀國時所得的戰利品:甗(yǎn,音演)和玉磬,送給晉國,送古玩,價值不菲啊,同時也表示願割地。

  其實,齊頃公心裏也不踏實,不知道這樣做,晉國能不能答應,最後想來想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隻好對國佐說:

  “如果這樣晉國還不同意的話,就任由他們處理吧。”其實就是現在的“無條件投降”的意思。

  這次帶領晉國軍隊的大帥郤克,明麵上是為救助魯國和衛國,才來和齊國打仗的,實際上心裏還藏著對齊頃公母親呢嘲笑自己的仇恨未報,所以對於“古玩”和“土地”來說,都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外交形象,而不是能夠讓他解氣的東西,所以郤克就不接受,對國佐說:

  “想要講和,有兩個條件,

  第一,齊國必需將齊頃公的母親蕭同叔子,送到晉國作為人質;第二,讓齊國的耕田,全部改變田壟的方向,由以前的南北方向,改成東西方向,這就是“使齊之封內盡東其畝””。

  什麽意思?

  郤克想扣留齊頃公的母親為人質,其實就是報嘲笑他的仇,以解私恨。

  讓齊國“盡東其田”,就是為了讓以後晉國的戰在車攻打齊國的時候,更為方便。因為晉國在齊國的西邊,如果田壟是南北向的,就可以阻擋戰車車輪的行使順暢,如果將田壟改成東西方向,晉國的戰車,可以沿著田壟的方向,很順利的跑起來,也就是戰車的車轍與田壟的方向吻合起來了,這可是等於敞開國家防禦的大門,將由西爾東的交通便利,讓給了在西方的晉國。

  這兩條,那一條,都是要命的要求。

  齊國的國佐回答說:

  “蕭同叔子為寡君之母。

  晉、齊匹敵,也是晉君之母。以國母為質,是不孝。晉怎能以不孝號令諸侯?《詩.大雅.既醉》中都說: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就是說:孝順的子子孫孫層出不窮,上天會恩賜福祉給孝順的人。

  關於第二條,我們的意見是:先王疆理天下,實行因地製宜。怎能“盡東其畝“,惟晉國兵車是利?

  根據《詩經小雅信南山》中“我疆我理,南東其畝。”說的意思就是:我的疆界我打理,田畝順勢南北橫。

  《詩經商頌長發》中說“敷政優優,百祿是遒”,意思就是:施政理念始終是從容寬裕,因此無盡福祿降到他身軀。

  如果晉再相逼迫,齊國隻有背靠著自己的城牆,與你們決死戰鬥。如果我們能夠僥幸獲勝,我們還是會用這樣的禮物,來敬獻禮物和請求和平的,如果我們戰不勝,再按照你們的意思辦理,無條件投降,不過到那時,大家彼此都是魚死網破。”

  郤克一看,確實不能再逼迫齊國了,而且魯、衛二國也勸郤克與齊講和,他們說:

  “齊國看來要痛恨我們了,這場戰鬥中,潰敗的和死去的都是齊國的宗室親戚,如果你不答應齊國的要求,齊國必然會更加痛恨我們,即便是郤克大人也別逼的太緊,現在你們得到了齊國的寶貝,我們得到了齊國的土地,而且又取得了和平,這已經很好了。

  說句不好聽的,齊國和晉國都是上天眷顧的國家,都是周天子重視的國家,誰敢保證你們晉國就總是能夠強大下去,萬一以後齊國報仇,也好給你們留條後路。”

  郤克聽從了這個意見,並對前來的齊國國佐說:

  “你回去告訴齊侯,下臣之所以帶兵前來齊國,就是為了魯國和衛國的要求,救助他們,隻要是能夠讓我有個交代作為借口,我就可以回去向我們的國君複命,這也是齊侯的恩惠,我們怎能不從命呢!”

  你看看,話說的多嗎有水平。

  秋七月,晉、齊在爰婁(今山東臨淄縣西)結盟。

  晉讓齊國人,歸還侵占魯國的汶陽之田。

  大會上,魯成公十分的高興,打了勝仗,獲得了土地,於是就對晉軍的各位帶兵主帥,進行了最高規格的獎勵儀式,三次下達命令獎勵,叫做“三命”,並分別賜給三員元帥“先路”型號的戰車。

  晉軍開始回國,走到衛國的時候,衛國的國君衛穆公死了,正好順道祭奠一下吧。因為,當時晉軍將帥沒有晉國國君的正式參加治喪的命令,所以隻能是在衛王宮的大門外,進行哭吊,衛穆公的遺孀們,就在門裏麵哭答,按照當時的禮節,即便是大夫來吊喪,隻要是有正式的命令,都要進入大門在台階上哭吊,從沒有發生過在門外哭吊的情況。這倒好,晉國將士們給創造了一個方式,從此以後,別國的官員來了以後,也都學著在門外哭吊,方便了很多。

  其實喪葬習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都是在發生著變化,現在很多人,已經看不到變化,往往就教條用習慣來衡量是否孝順,太過於迂腐了,以前“春秋時期”有人殉,現在誰敢搞殉葬,以前一般都是土葬,現在大都是火葬,你在“春秋時期”搞個火葬試試,估計真能殺了你,這不是“挫骨揚灰”嗎。所以,任何製度都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晉軍敲鑼打鼓的回到了晉國的首都,打了一個大勝仗嗎!

  跟著一起出征的上軍元帥範文子士燮,最後一批進城,他的父親範武子士會,已經退休在家裏了,就問兒子:

  “你難道不知道我也在盼望你的勝利歸來嗎?”

  言外之意,就是你怎麽在最後進城,似乎沒有功勞一樣。範文子當然知道父親的意思,就說:

  “軍隊打了勝仗,老百姓都是敲鑼打鼓的迎接歸來的將士們,一般來說,先進城的,都是格外的受到歡迎的注意,又是送匾,又是大紅花,又是敬酒,都是在進城時舉行。

  其實,這就是等於代替統帥接受榮譽,所以,我就不敢走在前麵。”

  範武子點頭,摸著胡子說:“好兒子,你這樣的謙虛為人,我認為可以免於禍害了。”

  晉景公當然要在朝廷接見這些功臣們——

  中軍帥,郤克進見,晉景公說:“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郤克回答:“這是國君教導的好,諸位將領努力的好,下臣有什麽功勞呢?”

  上軍帥,範文子進見,晉景公說:“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範文子回答:

  “這是荀庚的命令好,荀庚是原晉軍中軍帥荀林父的兒子,現在是上軍帥,而士燮是上軍佐,這次帶領部隊出征擔任了上軍帥,所以說,士燮說荀庚打下的基礎好;郤克的節製好,我能有什麽功勞。”

  下軍帥,欒書進見,晉景公說:“這都是你的功勞啊!”

  欒書說:“這都是範文子士燮的指示,將士們效命,我欒書有什麽功勞。”

  可見晉國的強大,還是有一定的淵源的,將帥賢能,上下和睦,這就很厲害,所以晉國比的就是將帥的水平,國君的水平如何,就是差一點,也不會影響強國的地位。

  第二年。

  魯成公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晉景公為了獎勵在“鞌之戰”立下功勞的將領們,開始擴軍,將晉軍擴充為六個軍:

  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旆分別做了領軍的大將。

  晉國的軍力到了最強大的時候,也是晉國的發展高峰,晉國複霸的苗頭,再次的顯露出來了。

  鞌之戰後,晉景公派遣鞏朔到周王室去敬獻齊國的俘虜,想要展現自己的戰功,但是沒想到,周定王根本不接待這次的獻俘行為。

  為什麽?

  因為周天子認為:征伐蠻夷和戎狄,因為他們不遵從天子的命令,敗壞綱常,天子才命令征伐他們,這是可以接受征伐後的獻俘,但是如果是諸侯國兄弟們之間的征伐,如果有周天子的命令,戰勝後,隻要是通知一下周天子就可以了,不用敬獻俘虜,而這次的晉國征伐齊國,沒有得到天子的確認,而且還派了一個諸侯的卿士前來獻俘,也是不禮貌的,因此派三公的大臣接待一下就可以了。

  之後,周定王私下招待了鞏朔,並說:這是不符合禮製的,千萬別記載進入曆史史冊上。

  其實,周天子這就是迫於壓力而給晉國的一種變相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