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楚莊王的如意算盤 (魯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 春秋第一百二十九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168
  魯宣公十三年,冬天,晉國為了懲罰衛國不遵守“清丘之盟”,不配合宋國征伐陳國的軍事行動。就派人前往衛國問罪,讓衛國找出罪魁禍首,否則晉國將正式的出兵征伐衛國。

  衛國一看真害怕了,他一個小小的衛國,怎麽能夠打過晉國大哥,於是就馬上承認錯誤,要求諒解,但是晉國使者就是不答應,還賴著不走,一定要有個結果不行。

  衛國一看真沒有辦法了,總要對晉國有個交代,於是,之前不主張出兵伐陳,並且主動帶兵救陳的大臣孔達說:

  “如果能夠對國家有利,請各位同事們拿我來作為禍首,以作為給晉國的解釋吧!罪過都是我造成的啊!我是執政大臣,就要麵對大國的責備,難道還能吧這個罪過轉嫁給別人嗎!我很願意為此而死!”

  說完,回家整理了後事後,在魯宣公十四年剛開春,孔達就上吊自殺了,真是可惜,他本是無罪的人,但是為了祖國,竟然自願犧牲了生命。

  衛國人等的就是這一天,焦躁的心情,終於因為孔達的上吊而舒緩了,於是,衛國趕快向晉國解釋說,這次衛國救陳都是孔達自己的擅自行動,不是國君的意圖,這個借口就是借著孔達的人頭買一個平安並避免遭到晉國的征伐。

  不僅如此,衛國為了加強戲劇效果,還主動向其他的諸侯各國通告說:

  “很不幸,我們國君有不賢良的大臣孔達,在我們國家和大國晉國之間製造仇怨,他已經服罪自殺了,現在,謹此向各位通告。”

  說實話,如果衛國僅是為了避免晉國的征伐,而讓孔達自殺了,也算是讓他為國盡忠了,誰知道,衛國還以罪犯的身份在諸侯們通告,就有些不地道了,實在是對不起孔達的死。

  但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衛國的老百姓很生氣這個事情,認為這件事情上,孔達還是有功勞的,所以就幫助他的兒子娶了老婆,算是對孔達家族後嗣延續的一種認可,然後又讓他承襲了父親孔達的職位,算是對他父親功勞的認可。隻有衛國的國君,厚著臉皮裝糊塗。

  還是回到正題上。

  前麵說了,此時楚國要想最終的和晉國決戰爭霸,必須取得當前尚在局外的兩個重要國家的認可,那就是:齊國和魯國。

  其中,魯國和楚國一直保持著正常的外交關係,但是齊國卻和楚國關係並不密切。

  去年,在魯宣公十三年的春天,齊國征伐了莒國,就是因為莒國依仗著與晉國的同盟關係,而不尊敬齊國,受到了齊國的征伐,齊國和晉國總是不陰不陽,若即若離的關係。現在晉國實力大損的情況下,這就是個機會,楚國如果能夠在遙遠的北方,在晉國的側後方,打下一個聯盟的楔子,簡直是太舒服了,這就是楚莊王的政治構想,因此,在這個混亂的國際局勢下——

  楚莊王這個睿智的政治家,趕快的派出使者,分別前往晉國和齊國,進行聯絡溝通。

  對於前往晉國的使者,其實就是一種“示好”的表態,告訴兩國不要再打仗了,要和平共處,當然也算是派出了所謂的“軍事觀察聯絡員”的意思吧。這個任務給了公子馮,楚國前往晉國是要經過鄭國的。因此,楚莊王讓公子馮不要向鄭國“借道”,直接穿越鄭國前往晉國。

  派往齊國的使者,可是擔負著建立楚國和齊國友好關係的重擔。

  這個重擔就派給了大臣申舟。

  從楚國前往齊國,必須要經過宋國的境地,但是楚莊王卻吩咐申舟路過宋國時,也不要向宋國正式發送“借道”的公文,徑直穿過前往齊國即可。

  這可是個“一石二鳥”的計劃啊!

  什麽是“借道”?

  按照當時“春秋時期”的周禮的禮製規定,諸侯國之間如果存在著:相互借用經過對方的國境領土前往第三方時,都要正式的向經過的諸侯國,發出正式的通知,這就是“借道”的意思。

  比如:前麵講到的“假途滅虢”的成語,就是晉國事先賄賂了虞國,征得虞國的同意後,晉軍才“借道”穿過虞國,去征伐虢國,隻不過回來的時候,晉國翻臉了滅了虞國,因此“借道”,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常態性國際事務工作。這就好像是現在的飛機,要經過別國的領空航行,要事先打個報告的意思一樣,否則,真給你揍下來,你也沒有辦法。

  但是,如果不正式的“借道”而穿越人家的國境。

  “軍隊經過”不借道,就是入侵;“使者經過”不借道,就是說明把被經過諸侯國的土地,已經視為是自己管轄的土地了,這是嚴重的外交事件。

  這回明白了“借道”的意思了吧。

  再看看楚莊王的布局:

  第一,同樣都是:不提出“借道”的策略,但是公子馮經過的是鄭國,是楚國絕對的小弟國家,借不借道,隻不過就是一種形式而已,況且楚國已經把鄭國當成是自己的所管轄的屬國了,肯定非常的安全;而宋國,可是楚國的敵對國家,兩國正在互掐過程中,申舟不提出借道,肯定是會出問題的。

  第二,同樣都是使者,楚國派出經過宋國的大臣申舟,可是當年宋國投降楚國時,逼迫宋昭公在“孟諸”陪著楚君打獵的那個楚國的監督大夫,當時因為宋昭公早上遲到了後,申舟親自依軍法,狠狠的鞭打了宋昭公的司機,因此,是得罪了宋國的人啊(見魯文公十年記載)。

  楚莊王,不讓前往齊國的使者申舟向宋國借道,這就是存在很大的危險。

  正常情況來說,基本上就是扣留經過的使者,雙方進行外交互換,如果這樣,楚國就可以說同樣都是“借道”,人家鄭國就很禮貌,而宋國就很惡劣,而且完全可以製造宋國擅自扣留“楚國和平使者”,以及“破壞和阻止楚國與齊國建立有好外交關係”的罪名,讓齊國對宋國產生不滿,從而將齊國拖到自己的陣營中,這是一石二鳥的“妙棋”。

  楚莊王可謂聰明的很。

  但是,往往下棋的時候,並非是自己和自己下,而是和別人下,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就難以控製了。

  申舟,是直接要參與這個事件的當事人,當然考慮問題的角度,不會像楚莊王那樣的樂觀,申舟首先考慮的就是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並非是單純的“扣留”那麽簡單,於是就對楚莊王說:

  “大王,鄭國是明白人,所以前往晉國出使的人,不會有什麽傷害,但是宋國很凶惡,我這次前往恐怕必然會死亡的。”

  楚莊王一聽,哈哈大笑,看著申舟說:

  “大夫,別擔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宋國不會害你的,隻不過扣押你幾天而已,你放心,如果宋國真的敢殺你,我一定就征伐宋國。”

  申舟一聽心裏暗想:拉到吧——

  不過,既然大王這樣說了,自己不妨給孩子留條出路,以防萬一,於是就在出發前,將自己的兒子申犀引薦給楚莊王,楚莊王自然明白申舟的意思,走下台階,拍著申犀的肩膀,看著申舟說:“申大夫,盡管放心,這個孩子我給你照顧好。”

  魯宣公十四年,申舟準備好行李就就出發了。

  果然,不出所料,申舟在宋國真被“扣留”了。

  宋國的上卿華元對宋君說:

  “楚國的使者,經過我們的國土,而不來向我們遞交正式的外交“借道”換文,這就是把我們宋國,已經當成楚國的邊邑城市了,這就是瞧不起我們,國家之間,瞧不起我們,就是要亡國的。

  殺了楚國的使者,楚國必然也會征伐我國,也是亡國,早晚都是亡國,不如殺了使者。”

  申舟還想爭辯什麽,但是被刀斧手推出,哢嚓,死了。

  消息傳到了楚國,楚莊王當場就驚呆了。

  在都城郊外度假的楚莊王,憤怒的甩開衣袖,來不及穿鞋就光著腳往堂外走,侍從人員拿著鞋子,跟在後麵一直追到路寢寢宮外的庭院,才服侍楚莊王穿上鞋;楚莊王繼續往外走,走到了門外,侍從才給楚莊王掛上腰間的劍;楚莊王繼續往大街上走,等車駕趕到了大街上的集市才趕上楚王,然後匆匆的返回了楚王宮。

  九月份,楚國發兵征伐宋國,並包圍的宋國的首都。

  這場包圍戰,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春天,夏五月,長達八個月的圍困,堪稱現代版的“列寧格勒圍困戰”。

  宋國也是急眼了,沒辦法,生死存亡之戰,硬頂吧,於是在對抗楚國的同時,派出了大臣樂嬰齊到晉國找大哥求救。

  楚國和宋國的開戰,預示著新一輪的中原爭霸又開始了,楚莊王並沒有留給晉國太多的喘息時間。

  宋國和晉國必須應戰。

  先看看宋國的艱苦卓絕的反包圍鬥爭中“鞭長莫及,高下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