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神箭養由基(魯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春秋第一百一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4019
  “狼子野心”的成語意思:

  狼崽子雖幼,卻有凶惡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

  《左傳·宣公四年》:“初,楚司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費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這個成語說的就是越椒,也叫做:鬥椒。

  鬥椒,是當年那個老虎哺乳活下來的孩子鬥榖於菟(子文)的侄子,後來鬥榖於菟當上了楚國的令尹後,他的弟弟子良是楚國的司馬,子良生了個兒子,這天,正逢越椒滿月,司馬府宴請賓客,一時熱鬧非凡,顯得喜氣洋洋。

  子文也應邀來到司馬府,看到侄子越椒後,大吃一驚,急忙找來子良,告訴他:

  “越椒這個孩子千萬不可留。他啼哭的聲音像狼嚎,長大以後必然是我們的禍害。諺語說:"狼崽雖小,卻有凶惡的本性"。這是條狼啊,你千萬不能善待他,快拿定主意把他殺了。”

  弟弟子良聽了這番話,頓時嚇得魂飛魄散。

  過了好一陣,才顫抖的斷斷續續地說:“大哥,我是......是他的親生父親,怎能忍心親手殺......殺了他呢?”

  子文一再勸說,子良終不肯聽從。

  子文對此事十分憂慮,在他臨死的時候,把自己的親信們叫到跟前告誡說:

  “鳥要將亡,其鳴也哀,聽我一句告誡的話,以後千萬不能讓我侄子越椒掌權。如果一旦鬥椒執政,你們就趕快離開逃命吧,不要因此而遭遇到禍難“”。

  然後就放聲大哭的說:

  “先祖的鬼們都是要求祭祀的,難道我們若敖氏先祖之鬼們,就不求祭祀了嗎?如果把你們這些後人都殺死了,誰來祭祀我啊!我豈不是要在地下挨餓嗎。”

  子文死後,他的兒子鬥般當了令尹。鬥椒作了楚國司馬,年少成名的蒍賈,則坐上了楚國工正之位。

  魯文公元年,公元前626年,楚穆王奪取王位。

  魯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楚穆王為了拉攏魯國,就派鬥椒前往魯國訪問,鬥椒手執禮物,卻態度傲慢,讓魯國感到非常無理。

  之前,楚國在與中原爭霸的過程中,一直都沒有與魯國建立起來正常的外交關係,這總是大國博弈的一種遺憾,魯國雖然不是強國,但是身份和地位很重要。之所以這次楚國要派鬥椒來訪問魯國,就是因為楚穆王在現在的爭霸的進程中,認為應該結交魯國,以獲取魯國的友好關係,最起碼在楚國與其他國家爭鋒的時候,魯國要置身於局外,以便騰出中原戰場,讓楚國集中精力和晉國進行爭霸決賽。

  以楚國如今在江湖上的地位,楚國大夫這個身份的大臣,應該是執行自己國家政策方針的最有力踐行者。但是,鬥椒作為楚國使者,卻十分的傲慢。

  這就引起魯國叔仲惠伯的反感,罵他道:

  “這人必會滅若敖氏宗族,對他先君傲慢無禮,神不會保佑他的。”

  古時大夫出使他國,都要告先祖之廟而後行。因此,鬥椒如此傲慢無禮,魯國人認為他就是對先祖不敬。對先祖都不敬,祖先又怎會保佑他?

  魯文公十四年,楚莊王繼位後。

  為了爭權奪利,蒍賈與鬥椒聯手,誣陷並殺死了鬥班。

  此後,鬥椒當上了楚國令尹,蒍賈則升為楚國司馬。

  蒍賈在楚莊王親自執政後,深思熟慮,顯示才華,為楚莊王平定戎夷之亂,滅掉庸國,提出了決定性的製勝方針,再次的獲得了楚莊王的信任,政治地位直線上升。

  此時的鬥椒開始原形畢露了。

  最早,在楚莊王的繼位的時候,政權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算是說一不二的人物,楚莊王三年都在深宮不問朝政,成了一個“呆鳥”,楚國的政治呈現出一種畸形的平衡狀態,鬥椒的小日子過的很舒服。

  誰知道,風雲突變,楚莊王這隻“呆鳥”,突然的起飛了,而且是一飛衝天,楚莊王突然開始複出執政,並且很多政令直接繞過了鬥椒,楚莊王還親自參與指揮平叛活動,而且得到的蒍賈的支持,楚國的軍事權利開始慢慢的向國君傾斜,讓鬥椒頓時失去了很大的權利。

  對待國君楚莊王,鬥椒還不敢貿然的行動。

  但是,對待新興起的另一個政敵蒍賈,鬥椒還是敢下手的。

  目前,蒍賈又開始對自己執政構成威脅,幹脆,一不做,二不休,舍不得兔子,捉不住鷹。鬥椒便率領若敖氏族人,將他囚禁在轑(音:老)陽(或在湖北江陵),不久後就將他給殺了!

  蒍賈可是楚國司馬,又是著名的楚國賢相孫叔敖之父,在楚國頗有聲望。

  不經君命,殺死楚國司馬。

  鬥椒自知犯了大罪,索性就率領若敖氏族人駐紮在烝野(或在湖北江陵)造反,準備進攻楚莊王。

  前麵說了,若敖氏可是楚國的王室宗親,具有很大的政治勢力。

  楚莊王見鬥椒將若敖氏族人都煽動起來,楚莊王不想楚國政壇發生大動亂,就想通過政治手段,平息這次的動亂,於是便派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三王之子去做人質,向鬥椒提出議和。

  但是,狂妄自大的鬥椒卻斷然拒絕了。

  說實話,鬥椒就象前麵在魯國說的一樣,簡直是太狂妄了,不能見好就收,為自己留下餘地,為自己若敖氏的宗族留下餘地。這樣一來,若敖氏一族和楚君,就變成了生死決戰。

  而且是,楚王室和若敖氏的決戰,自己和自己幹起來了。

  見和平解決內亂無望,楚莊王不得不動用武力平叛,率軍駐紮在漳水邊,與若敖氏族人對峙。

  魯宣公四年,公元前605年,七月初九。

  楚莊王與若敖氏之族在皋滸(或在湖北枝江)正式開戰。

  鬥椒很是驕傲,忽悠著整個的若敖氏家族都起來了,更是趾高氣揚,兩軍交戰,剛布開陣勢,鬥椒就用箭直射楚莊王。

  鬥椒的力量很大,士氣也很猛,“嗖——”,一箭,箭頭居然穿透楚莊王戰車的車轅,刺穿戰鼓鼓架,“璫——”的一聲,釘在了戰車銅鉦之上!楚莊王性命差點就不保!眾人還來不及害怕,鬥椒的第二箭又已射來,同樣穿透車轅,射穿了車蓋!

  說實話,若敖氏長期霸占楚國軍政大權,在各類資源使用上都能占盡先機:各種精良武器,若敖氏家族之人自然擁有優先使用權。所以,鬥椒的弓箭力道才會這麽強悍,驚嚇了一眾楚軍士卒。

  眼見軍隊士氣大受打擊,楚莊王不敢再戰,隻得下令退軍了。

  鬥椒這真是“牛氣衝天”,二箭,射退了楚莊王的討伐部隊。

  這讓楚莊王很鬱悶,但是仗還要打,於是楚莊王就利用楚國人多信鬼神的思想狀況,當起了政委。楚莊王在軍中召開的臨戰大會上講話說:

  “當年我們的先君楚文王滅息國時,繳獲了三支利箭,都很神奇,箭無虛發,但是後來被鬥椒偷了其中兩支,而且即便這樣的神箭,也射不中楚莊王,說明天神石保佑我們的,現在鬥椒偷走的神箭已經用完了!明天出戰,誰殺死鬥椒,他的封國全部歸其所有”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尤其是帶著神秘色彩的渲染,更是鼓舞楚軍的鬥誌,於是,第二天,楚軍一鼓作氣,將若敖氏給打敗了,其中根據《東周列國的故事》記載(非《左傳》記載)的片段,很有意思,暫且當作故事一樂吧:

  莊王在陣前高聲對三軍將士們說:

  “勝越椒者,即為令尹”。

  一個叫“養由基”校兵出列,向鬥椒高聲喊道:“聽說令尹是神箭手,我很不服,你敢和我比試嗎?”

  鬥椒很是不屑,一個不起眼的小兵,竟然敢在陣前,向令尹叫板,是不是活夠了,不過自己的身份和他差別太大了,就不想與他比箭。

  看著令尹鬥椒的樣子,養由基說:“令尹大人,要不這樣吧,我們互射三箭,由你先射,然後我再射,如果你怕死,就算了,隻不過以後別以‘神箭手’自稱罷了。”

  鬥椒勃然大怒。

  心想,一個小兵,不知死活,竟然讓我先射三箭,我一箭就可以射死你,於是,二話沒說,點頭答應後,就張弓搭箭,向養由基射出一箭。

  沒想到,養由基麵不改色,見到鬥椒的第一箭射來後,側身一晃,就躲開了鬥椒的第一箭。鬥椒這才引起重視,原來這個小將,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鬥椒心裏一急連剛才的“小兵”,都改成了“小將”,說時遲、那時快,鬥椒的第二箭已經射出,而且是直奔養由基的咽喉。

  養由基等利箭到了眼前時,突然一個鷂子翻身,向後一仰,利箭貼著養由基的麵孔,呼嘯飛過。

  眼看著兩箭都射空了,鬥椒開始慌張起來了,知道這個大將十分的厲害,頓時在心中又給養由基升了一級官職。

  引起重視的鬥椒,全神貫注,屏氣凝神,穩穩的拉開弓箭後,狠狠的向養由基的麵孔射去,速度又快,目標又準,這樣也算是凝聚了他畢生精力的一箭。

  養由基此時剛從躲閃中立定身影,但是他的弓箭已經暗暗的握在手裏了,他不想給鬥椒很多的時間準備,大家都是高手,很難說誰會比誰弱,因此,等鬥椒的第三箭射出後,養由基的第一箭也隨後射出了。

  養由基並沒有犯規,因為鬥椒已經射了三箭,隻不過他的第三支箭還在途中,但這不能說沒射三箭,既然三箭已經出手,養由基就可以出手,至於什麽時候出手,雙方都沒有商量,這就是養由基的自由了。

  鬥椒正在全神貫注的看著自己第三箭的效果,根本沒有想到養由基的第一箭已經射出了,就這樣,養由基是“連躲帶射”,而鬥椒是“隻射不躲”,結果就很明顯了,鬥椒被養由基一箭射死。

  鬥椒三箭未中,養由基一箭致其斃命。

  從此,人稱養由基為“養一箭“。

  莊王諾以令尹,養由基知道自己不是當令尹的料子,自己就是個狙擊手而已。於是,養由基以孫叔敖薦之,自掌楚莊王的車右,所以然常有悅然之色。

  哈哈,這就是說傳說中的神箭手:養由基。

  不過以上都是沒有進入正史記載的故事,到底準不準確,我也不知道,不過作為故事講講,也算是增加一些知識吧。

  楚莊王平定了鬥椒之亂。

  從此以後,在楚國的若敖氏基本上被從政壇上清理出局了,這是很大的曆史事件,因為以楚莊王為界,之前的楚國軍事和外交,基本上都是若敖氏家族擔任和把持,楚國很多賢良的人才,進入不了楚國的高級政壇,這也是楚國的一個發展瓶頸。

  而自這次的楚莊王平叛,打破了楚國政壇的這個局麵,才有了之後的孫叔敖、伍舉、蘇從等等一般非貴族的大臣上台,改變了楚國的政治局麵。因此,楚莊王的這次平叛是絕有決定意義的,而非就是一次單純的叛亂而已。

  這次的平叛,對楚國來說,楚莊王功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