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趙盾避難(一) (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8年,春秋第一百一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509
  鄭國和宋國打了這一場很意外的“勝仗”。

  這次戰役,一開始,鄭國俘虜了宋國的元帥華元,殺死了宋國的副元帥樂呂,繳獲了宋國的戰車四百六十輛,俘虜了宋國的士兵二百五十個人,殺死了宋軍一百人,並割下了死者的耳朵獻給鄭穆公。

  以上,還沒有計算,宋國為了贖回華元交付的五十輛戰車和二百匹戰馬。

  你說,鄭國是不是大勝。

  這場勝利,讓幫助鄭國駐守後方的,以防備晉國進攻的楚國大將鬥椒鬆了一口氣。

  晉軍趙盾一看,鄭軍輕易的打敗了宋國,鄭軍已經返回了鄭國,楚國和鄭國合兵一處,晉國需要以一敵二,就失去了製勝的先機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去年晉國為了能避免背後秦國的進攻,主動想和秦國交好,但是沒有辦法。此時,趙穿出了個“餿主意”,他提出直接入侵秦國的保護國崇國,秦國必救,在秦國出兵救助的時候,晉國再和秦國講和,這樣就可以和秦國交好。

  但是,沒想到,趙穿的計策根本不行,秦國不但沒有和晉國交好,反而種下了新的仇恨,這不,就在這個時候爆發了。

  魯宣公二年,就在鄭國和宋國決戰的時候,晉國準備出兵攻打鄭國的時候,秦國看到了機會,就為了報複去年的崇國之戰,出兵晉國,包圍了晉國的“焦”地。

  晉國的趙盾沒有辦法,隻能救助焦地。

  然後,晉國趙盾再轉道去進攻鄭國,以援助宋國,並報複去年在“大棘”與楚軍遭遇,損失大將的戰鬥。

  誰想到,楚國大將鬥椒也出兵支援鄭國了,鬥椒說:“我們要是得到了諸侯的擁護,難道還怕困難嗎?”

  於是,楚軍就駐紮在了鄭國國都外麵,等候晉軍的到來,趙盾此時已經知道宋國在戰場上失敗了,也知道楚國的鬥椒出兵等候晉軍了,更知道此時的晉軍是剛和秦軍打完仗的疲憊之師。

  於是,趙盾就找了借口,對眾將說:

  “我看駐守在鄭國的鬥椒很蠻橫,在楚國的宗族中,他是很霸道的,我估計他很快就要完蛋了,為了增加鬥椒的驕橫,幫助他早一點完蛋,我們就幫助一下他吧。”

  於是晉軍就撤退了,這次晉國出兵,又是搞了個沒有結果,就撤兵了。

  你說,上次晉軍出兵伐宋,原本是打著幫助宋國討伐弑君之難的口號,但是沒考慮到,一旦把這個弑君的繼承人打垮,因為宋國已經殺光了其他了繼承人了,最後算來算去,還的讓弑君的公子繼位,你說這不是徒勞一場嗎,所以,晉國隻能將錯就錯的將弑君繼位宋文公給予承認,便灰溜溜的退兵了。

  晉君刷小性子,責怪鄭國的親楚行為,拒不接見鄭國的國君,逼迫的讓鄭國又投降了楚國,真是政治眼光太短見了,成了國際上的笑談;

  這次麵對楚國幫助鄭國防守,又是不戰而退,晉軍伐宋和伐鄭二次出兵,都是無功而返。

  這讓晉靈公很惱火,他開始就太不同意這次出兵伐鄭,但是趙盾就是不聽,用什麽國家聯盟,仁義禮智的大道理壓迫自己,一意孤行,這不又失敗了。

  晉靈公年紀已經大了,不再是個小孩了,趙盾應該考慮到這一點,否則就是禍害的開始。

  (1)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什麽呢?

  就是有一次,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晉靈公十分的殘暴。

  到了什麽程度?

  就是“君不君”,按照孔夫子的說法就是:晉靈公沒有做到“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

  1,晉靈公向老百姓征收額外的稅收,用來搞裝修,用來建別墅,用來幹一些奢靡的事情,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2,晉靈公從小就愛玩彈弓打鳥的遊戲,在宮殿內沒事了,就帶著一幫從人,到處打鳥取樂。那個時候晉靈公年齡小,別人能管住他,他也不敢太放肆了,但是隨著他年齡的長大,晉靈公開始覺著打鳥沒有意思了,就經常的埋伏在大臣上朝的路上,用彈弓向大臣們打泥丸射擊。

  開始,大臣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兒,後來漸漸的知道是大王的的惡作劇,但是又不敢作聲,就冒著頭上可能出現“蘑菇”的危險狀態,咬著牙來上朝,有些靈巧的,就躲避彈丸。也許有的人還帶著鐵鍋釘在頭上,發明了“鋼盔”吧,哈哈。

  於是,大臣的帽子也掉了,衣服也撕開了,一副狼狽相的樣子,惹得晉靈公哈哈大笑,這不是變態嗎?大臣們受到這樣的侮辱,也是敢怒不敢言。

  3,過去當廚師真是很危險的職業,尤其是給殘暴的大王當廚師,搞不好,輕的被砍掉手,重的被斬掉頭,在“春秋”中履出不斷。過去給周天子當廚師的叫做“膳夫”,給諸侯當廚師的叫做“宰夫”,級別不同,就好像相識現在“特級廚師”“一級廚師”一樣的區別。

  給晉靈公當“宰夫”的這個廚師,今天就倒黴了,因為晉靈公嚐到廚師給自己燉的熊掌沒做熟,這很嚴重,晉靈公一生氣,就把這個廚師給殺了,把廚師的死屍裝在大的竹筐中,讓宮女抬出去給埋了。

  正好遇到趙盾等大臣上朝,看到滿臉驚慌的宮女們,慌裏慌張的抬著竹筐,從旁邊的小門往外走,經過朝堂的門口時,趙盾和士會注意看了一下,看到宮女們抬的竹筐子裏,露出了人的手腳。

  趙盾很奇怪,趁著晉靈公還沒有出來,就問那些宮女和跟著的小廝們,宮女哪敢回答,說不好,成了告密者,掉了舌頭還算是輕的,掉了頭,也是很簡單的,於是站在那裏都不敢說話。

  趙盾和士會看著驚慌的一個小廝,問:“為什麽不回答?”

  小廝急中生智說:“你們都是大夫,自己過去看看不就知道了,何必難為我們下人。”

  趙盾和士會一聽也是,就過去看,一看,連這些武將們都驚的一臉大汗,那個廚師已經被砍成了好幾塊,手腳和身體分不清了,鮮血滴滴答答的流著,腸子和內髒滿滿的半筐子。

  趙盾和士會搞明白這個事情後,對於大王的這個凶殘很是擔憂,這樣哪能行,太殘酷了。

  於是,趙盾就要去找晉靈公進諫,批評君王的這個做法。

  士會拉住了趙盾的手說:

  “先別急,趙大人,我們兩個人如果同時一起進去麵見晉靈公進諫,如果大王接受還好,如果大王不接受,就等於我們再也無法進諫了,失去進諫的機會了。

  要不這樣,我先進去進諫,如果不成功,你再進去進諫,這樣不停的進諫,也許效果更好。”

  趙盾一聽很是讚賞,就讓士會先進去進諫。

  士會進門兩次,然後站在門口,等著大王的招呼,但是晉靈公已經知道事情的經過了,就裝看不見的樣子。

  過去,大王不先說話,招呼進來的大臣,大臣是不能說話的,於是士會一看,大王不接茬,就又退了出去,這樣連續兩次。然後第三次進來後,士會這次就直接走到了台階前的屋簷下,瞪著雙眼看著晉靈公。

  被人瞪著的滋味不好受,再說,人家士會已經站在自己的麵前了,再裝作看不見也不好,就不得不對士會說話了,晉靈公也很聰明,一說話就直接就堵住了士會的嘴,不讓士會再吧嗒吧嗒的說一通煩人的大道理,於是,晉靈公說:

  “我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

  士會一聽,就不好再說什麽了,人家大王進來就頂上這一句,自己就不好再說了。於是,便拱起雙手拜見大王說:“誰,還能沒有過錯,知錯而能改,就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左傳》這樣記載這句話:“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這就是:“知錯就改,善莫大焉”的來源。

  然後,士會猶豫了一會兒後,還是忍不住的說了一個前人的道理,他看著晉靈公,繼續說:

  《詩經·大雅·蕩》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意思是說:

  做人、做事、做官,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改正自己的缺點的人就很少,既然大王已經認錯了,要改正自己的錯誤,就一定要堅持下去,這樣才會有好的結果,那樣的話,國家就有保障,群臣就有了依賴。

  《詩經、大雅、蕩之什、烝民》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

  其中“袞職有闕,維仲山甫補之”就是說了周王能夠改錯的事情,所以就不會荒廢國君的君事了。

  《詩經》如果沒有解釋,很難懂,其中的“袞職”,就古代的一種官職,指帝王的職事,亦借指帝王,或指三公的職位。亦借指三公。

  仲山甫,一作仲山父。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本人卻是一介平民。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從此以樊為姓,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就是很古老的一些賢人們的事跡。

  晉靈公改了嗎?

  並沒有,狗改不了吃屎,就是指象晉靈公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