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中原“拉鋸戰”( 魯文公八年至十四年,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879
  由於全世界的超級大哥晉國,再次更換了國君,而且是一個乳臭未幹的“屎孩子”。

  中原地區新的政治格局,難道真的要發生變化了?

  我們再回頭盤點一下現在的中原諸侯國的局麵,你就也許有一個更為直觀的看法了。否則,此時腦子裏麵還是一團亂漿糊,就麻煩了。就讓我們梳理一下吧。

  此時的江湖上,有二個絕世的高手國家,一個聲名顯赫的晉國,這是經過周天子認可的春秋霸主大哥國家;另一個是南方的楚國,沃野千裏,風頭正勁,充滿著一股向著中原進軍銳氣。

  晉國和楚國,是整個江湖上爭霸對抗的死對頭,北方大哥和南方大哥的對決,這是大的局麵。

  但是,晉國和楚國,別看都是大哥級別的國家,但也各有各的難處——

  對於晉國來說:晉國身後的秦國,卻變成了永遠無法排解的痛,原來“秦晉之好”已成為了過去,秦晉兩國目前是“你打我一拳,我必定要回你一腳”,不信,你看看這個記錄:

  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崤山埋伏戰,晉國痛扁無防備的秦軍,晉國攻擊秦國;晉國打了秦國一拳。

  魯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春天:彭衙報複戰,秦軍報複崤山之戰,秦軍攻擊晉國;秦國回敬晉國一腳。

  魯文公二年(公元前625年)冬天:收複彭衙反擊戰,晉軍報複年初秦軍發動的彭衙之戰,晉國攻擊秦國,又是一拳。

  魯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夏天:王官之戰,秦軍再次複仇,秦國攻擊晉國,馬上一腳。

  魯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秋天:新城之戰,晉國報複去年王官之戰,晉國攻擊秦國;

  魯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八月,令狐之戰,晉國阻擋準備接回的公子雍,毀約,晉國攻擊秦國;

  魯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夏天,武城之戰,秦國報複晉國令狐之戰,秦國攻擊晉國。

  魯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春天,晉國攻取秦國的少梁;

  這年夏天,秦國攻取晉國的北徵。

  寫到這裏,我們看看,這兩個國家,自從“崤山之戰”翻臉後,再就沒有消停過,隻要是你搞了我一下,必定要報複回來,我再搞你一下,來來回回,成了晉國背後無法解決的傷痛。

  但是,這樣的局麵晉國要硬扛著,從這裏也能讓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問題,“崤山之戰”絕對是秦晉之間的重要轉折點的戰役。

  我們回頭再看看楚國——

  楚國這兩年很好,自從“城濮之戰”後,一下子失去了中原諸侯的政治勢力範圍,又重新蟄伏回了南方,徹底沒有思想包袱了。

  一般的國家也許就此沉淪了,好在,楚國出了個很能打的新國君,這就是楚穆王商臣,別看他沒有答應臨死爸爸“吃熊掌”的願望,似乎是個奸詐的小人,但是這個商臣當起國君來,還是很有一套的。

  楚國,有個很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國土的麵積太大了,這也是楚國的難處之一。

  整個的南方都屬於楚國的勢力範圍,但是這個地區裏麵小國重重,多如牛毛,又不很聽話,今天這個搞點事,明天那個搞點事,讓楚國即便是進軍中原,也總是有後顧之憂。

  於是,在楚國政策龜縮的這兩年裏,在楚國楚穆王的帶領下,這兩年沒幹別的,就是“打蒼蠅,滅小國”,我們看看楚穆王的成績如何——

  魯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滅掉了江國(今河南息縣西南);

  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滅掉了六國(今安徽六安北);

  魯文公五年,公元前622年,滅掉了蓼國(今河南固始東北);

  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征服了麋國(今湖北鄖陽地區);

  魯文公十二年,公元前615年。征服了巢國(金安徽省巢縣東北);

  這樣一來,楚國的後方開始慢慢的變得穩定起來了,後顧之憂的剔除,造成的楚國的眼光再次的瞄向了中原。

  於是——

  當楚國的眼光再次瞄向中原的時候,就必然的會涉及到中原一大幫子的諸侯國際關係問題出現,這一幫子的諸侯國,都夾在楚國和晉國之間,艱難的運作自己的政治智慧,讓自己的國家在夾縫中艱難的生存下去。

  這就是所謂的:敵我兩軍的“中原戰爭拉鋸區”。

  拉鋸區的核心地區有三個國家:鄭國、宋國、衛國。

  其他的陳、蔡、曹等更小的國家,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他們的作用,就是在國際會上的投投票,在大哥們的決鬥中當個啦啦隊而已。

  先說鄭國,反複無常,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不是因為鄭國道德怎樣惡劣,也不是因為鄭國人的性格怎樣低下,而是因為鄭國的地理位置太尷尬了。

  環顧鄭國的周圍,鄭國身邊就是周王室的洛邑,西北方向是北方大哥晉國,背後就是南方大哥楚國。鄭國屬於四戰之地,國家的東、南、西、北,沒有險峻的自然關隘,而且和同級別的身邊宋國、衛國,也是傳統的敵對國家。當年,鄭國還是中原小老大的時候,就把人家宋國和衛國一頓頓的痛扁。

  因此,在齊國當老大的魯僖公年代裏麵,隻要是楚國每次進軍北方,首先攻打的就是鄭國。所以,在齊國的老大齊桓公剛死,鄭國迫於楚國的壓力,就投降了楚國,好好的過了幾天的安穩日子。

  不過,鄭國的這個安穩日子也太窩火了,不但背上了“大叛徒”的名義,而且要向楚成王敬獻君王的妃子侍寢,才能得以生存,真是有苦說不出來。

  好在,春雷一聲響,來了大哥晉國重耳,更堅強。

  “城濮之戰”,晉國趕跑了楚國這幫南方龜孫子,鄭國於是又站在了中原諸侯集團的行列中了,這就是現在鄭國的局麵。

  再說宋國,當年春秋初期的中原強國,是和衛國有著傳統的友好睦鄰關係的絕對鐵哥們。

  宋國出了個宋襄公。

  無論後人怎樣的品論宋襄公的迂腐或者貪心,但是,在當年的齊國大哥沉淪的時候,在現在的大哥晉國還沒有冒出來的時候,中原的主心骨,就是宋國,就是宋襄公。

  宋襄公有高瞻遠矚的眼光,給予了重耳極大的幫助,這是晉國的巨大人情債。

  所以,宋國從來也沒有瞧得起楚國,宋國是殷商的後代,是上一個朝代的主人,是諸侯中第一個公爵的國家,是全國人民學習商禮的國家,他怎麽能夠瞧得起楚國,當年宋國和鄭國對掐的時候,楚國還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發展著。

  因此,宋國是中原堅強的反楚諸侯國,是楚國的死對頭,也是楚國難以啃動的硬核桃。宋國基於這個原因,總是會和中原的大哥晉國站在一起的,晉國也在慢慢還著宋國留給晉國的人情債。

  最後說說已經衰落的衛國。

  衛國現在已經不值得一提了,其實應該劃到更小的國家之中,等同於蔡國、陳國、曹國一樣的級別。隻不過,衛國曾經強大過,曾經也是中原響當當的諸侯國,隻要是周王朝在,就不會忘掉周朝東遷時,衛武公的功勞,這就是衛國的名譽上的老底子。

  為什麽說名譽上的老底子,因為衛國已經沒有實力了。

  到了現在,已經是被北狄打的第二次遷國了,流浪在外,依靠著齊國大哥的恩惠而活著,才得以苟延殘喘。因此,衛國是沒有立場的國家,隻要能夠活著,就愛誰誰。

  所以,鑒於此,晉國趙盾才把晉國強占的衛國土地,再次還給衛國,因為衛國太可憐了,需要生存下去,晉國大哥需要這張選票,一定讓他活著。

  說完了兩個大哥晉國和楚國。

  說完了晉國和秦國的悲情,說完了楚國的蟄伏。

  說完了夾在晉國和楚國於中原地區的鄭國、宋國、衛國。

  你還可能說:不對啊,似乎還有兩個重要的國家沒說,誰?齊國和魯國。

  對了,齊國和魯國可是這本書中的重要角色。

  先說齊國。

  齊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國家,絕對的大哥,那個時候中原諸侯圍繞在齊國的身邊,甚至連正眼看一眼楚國,都覺得很掉價,搞的楚國連“風馬牛不相及”的黃色笑話,都說出來了。

  但是,齊國自從霸主齊桓公死亡後,因為沒有安排好齊國的接班人,五個兒子,都來爭位,這不是添亂嗎。於是,齊國就衰敗了,就沒有實力去參與,或者領導諸位兄弟們“鬧革命”了。

  到了現在,齊國是一個已經被邊緣化的國家,主要的對手就是魯國,別看現在山東叫做“齊魯大地”,似乎兩個國家跟親兄弟一樣。其實,那個年代裏麵,齊、魯可是一對兒死冤家,因此,齊國的聲音在以後的年代裏麵越來越弱。

  再說魯國。

  魯國,此時可不太一樣,魯國的身份很特殊,具有純正的周王室的王室血統,而且周王室的很多大事也是魯國幫著出麵操持,搞個儀式了,嫁個公主了,都是魯國操心。

  魯國的位置比較特殊,在中原的東方,魯國東部和南部基本都是小國,對魯國的威脅不是很明顯,而北方的齊國才是兩國互掐的對象,因為齊國南下中原的道路上,總是有魯國阻擋的身影。至於中原地區的糾紛,魯國的參與,往往帶有一定的王室的參與觀點和味道。

  所以,晉國一開始是從軍事實力上來看待魯國,後來才調整觀點,認為魯國是一個政治大國。因此,上演了一番晉襄公和魯文公相互表揚,相互謙讓,相互友好的好戲。

  經過上麵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晉國和楚國爭霸的問題上,需要出好三個方麵的工作:

  1,如何解決好晉國和楚國各自身邊的敵對矛盾;

  2,如何爭奪中原鄭、宋、衛三國的站隊與同盟關係;

  3,如何拉攏並接近與魯國和齊國的戰略支持友好關係。

  這三個如何,就是,晉國和楚國現在要麵臨和亟待解決的工作重心。

  晉國率先出手,於魯文公七年,勝利的在“扈地”召開了晉、齊、宋、衛、陳、鄭、許、曹、魯等國參加的諸侯聯盟和平會議,目的就是加強諸侯國之間,團結圍繞在晉國身邊,繼續與楚國對抗。這次會議,秦國因為是晉國的死敵,沒有參加,魯國晚到會,沒參加正式的會議日程。

  會議結束後,晉國退還占領的衛國土地,造成對小國們的大哥風範形象。

  一係列的政治活動,讓楚國感到壓力很大。

  但是楚國,也不是等閑之輩,在這個時代蟄伏了僅十年後,在打好了自己的後方的基礎前提下,趁著年幼的晉國晉靈公剛上位的內亂,楚國也開始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