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一場動人的詩歌對唱賽 (魯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 春秋第一百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544
  秦穆公崤山埋屍骨的行動結束後。

  晉國,當然知道秦國這一些列軍事活動的最終目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秦國的殺氣,這是可怕的對手,晉國如果不去處理好周圍諸侯的關係,繼續帶領著中原諸侯,形成報團取暖的政治與軍事堅固局麵,總有一天,晉國會受到秦國的巨大打擊。

  這些,都是重耳遺留大臣們的統一看法。

  去年,晉國很輕佻的用自己的武力和強大,處理與諸侯國的關係,尤其是針對魯國這個東方的重要國家,采取的羞辱的方式,讓大臣先且居與魯君會盟。肯定會讓以重視周禮的魯國,感到不滿,這個錯誤,現在一定要糾正過來。

  晉國,馬上在秦軍收兵回國後。

  派出了使者,前往魯國,十分誠懇的向魯國進行道歉,尤其是提出:之前晉國不應該派大臣和魯國的國君簽訂盟約的事情。現在,晉國正式的、誠懇的,十分榮幸的邀請魯國國君,再次與晉國的國君見麵,雙方友好平等的修改前麵的條約,重新建立長期的友好同盟關係。

  這很給魯君麵子。

  魯國也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了,江湖大哥主動找自己要求結盟,這個事情夠史官們好好的記上一筆了。必須要去,這是揚眉吐氣的時候和機會。

  於是,魯文公親自前往晉國,接受晉國的款待,而且與晉襄公兩人一起親自簽訂協約,重新結盟。並且在晉國的招待宴會上,發生一場當年重耳和楚成王般的對詩盛會,表示了兩國之間惺惺相惜的感情——

  “春秋”時期,不光是能打仗,文學活動搞的也很生動。不信,我們就侃侃這次盛會的樣子。

  晉襄公招待魯文公的宴會馬上就要開席了,在當時的年代裏麵,魯國可是當年江湖中最有文化的國家,周禮在人家魯國。當然晉襄公也不甘落後,晉國也是姬姓國家,正宗的周氏後人,所以晉國和魯國追根溯源,還是一家人呢。

  晉襄公十分興奮,也很想表現一下晉國的文化修養,大家彼此都是文化人,一定要表演一下:

  晉襄公首先仰麵吟詩一首:《菁菁者莪》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

  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

  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泛泛楊舟,載沉載浮。

  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這首詩歌的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莪蒿蔥蘢真繁茂,叢叢生長在山坳。

  已經見了那君子,快快樂樂好儀表。

  莪蒿蔥蘢真繁茂,簇簇生長在小洲。

  已經見了那君子,我的心裏樂悠悠。

  莪蒿蔥蘢真繁茂,蓬蓬生長在丘陵。

  已經見了那君子,心情勝過賜百朋。

  楊木船兒在漂蕩,小舟上下隨波浪。

  已經見了那君子,我的心裏多歡暢。

  不用說了,這既是表達了晉襄公對魯文公的讚美,也是表達的對魯君的良好祝願,這可不是男女奔淫之詞昂。

  魯文公聽完後,心裏麵很是舒暢,這是江湖大哥對自己的褒獎,於是在大臣莊叔的提示下,魯文公馬上整理衣服,走下了宴會的台階,向晉襄公下拜。其實,這就好像是現在酒席中,人家主人敬酒了,客人當然要站起來,表示答謝和尊敬的意思。

  晉襄公連忙退讓,讓魯文公趕快上來,但是魯文公說:

  “我們魯國是小國,現在到晉國來接受命令,這是應該做的事情,那裏還敢承接大王這樣的讚美,哪敢禮儀不謹慎,不懂禮貌啊。

  既然大王,把這樣的讚美之詞送給我,設立這樣盛大的酒宴招待我,我那裏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事情了,我們小國的快樂,都是大國所賜予的,所以必須拜謝大王。”

  這個魯文公真會說,拍的晉君渾身舒服。

  於是,晉襄公親自下了台階,拉著魯文公的手,連聲大哥長、兄弟短的,把魯文公拖上了台階。魯文公沒有辦法,隻好和晉襄公一起走上台階後,相互對拜,並且十分誠懇的要求給晉君回詩一首,以表達些之情:

  《詩·大雅·嘉樂》

  嘉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受福無疆,四方之綱。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於天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

  翻譯過來的大白話就是——

  周王被今人敬愛,他的品德顯著又高尚。

  能安民重用賢良,接受福祿自天降。

  命令賢臣保佐他,天把福祿一再降給他。

  求得福祿上千樣,子子孫孫不勝數。

  品德端正又恭敬。宜做國君宜做王。

  不犯錯誤不忘本,舊典規章他遵循。

  儀容美好又端莊,言語政令德行高。

  沒有怨恨沒憎惡,率領群臣把國安。

  天賜福祿大無疆,統治四方明紀綱。

  天下法則王為首,朋友群臣得安康。

  諸侯卿士赴王宴,衷心愛戴周君王。

  盡忠職守不懈怠,人民歸附國泰民安。

  魯文公把晉君比作周王,順勢表達了自己的忠心,讓晉襄公高興的連喝了幾大杯,兩個人就差拜把子了。從此,晉國和魯國重新調整了友好關係。

  晉國和魯國成為友好的國家。

  魯文公四年,春天,魯文公離開了晉國返回了魯國。

  晉國的外交行動猶如旋風一樣,接著又把當年扣押的衛國大臣孔達送回了衛國,也算是對衛國的一個安撫,也表示了不以強權壓迫衛國的意思。

  這就等於是晉國向衛國示好。

  衛國當然不能不接這個球了,於是這年的夏天,衛國國君衛成公,親自前往晉國當年答謝晉國的這個善意行動。晉國的這個行動,同時也感化了其他一些在一旁暗暗觀察的小國,一看晉國大哥這樣的處事,也就放心了。於是,曹國的國君曹共公,也親自主動前往晉國表示臣服晉國,並且商量了曹國今後如何向晉國納貢的事情。

  你看,“春秋”中不單純就是軍事,還有政治的手段,一個文化大會,連續的讓魯國、衛國、曹國都心悅誠服,這不是好事嗎。

  晉國做完了這些功課後,就要報複秦國了,在魯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秋天,正式派兵征伐秦國,其實,也就是裝裝樣子而已,名義上是為了報複去年秦國攻打“王官之役”。

  大國之間的交往,對於已經發生的征伐行為,必經要有個說法的,就是來回打上一下,默契的走上幾個回合,這樣大家彼此都有麵子而已。秦國當然也學著之前晉國的樣子,拿著刀子,表麵上高喊著抵抗侵略者的口號,沒有傷亡的抵擋了一下,晉國完成任務後馬上撤兵,這樣一來,秦國征伐的晉國,晉國也報複征伐了秦國,一來一往,雙方彼此都心照不宣。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間,魯文公四年就這樣的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