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晉國戰神先軫之死 (魯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627年 春秋第九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428
  晉國,雖然打勝了對秦國的“崤山之戰”,按理來說應該是舉國大慶,一團祥和。

  但是,事情並非這樣的簡單。

  晉國和秦國一樣,周圍都是戎狄之族,常年遭受他們的侵擾,不勝其煩。這次晉國在國喪期間的用兵,給秦國帶來了失敗,卻給北戎帶來了機會。

  因為晉國主力部隊,都集中的崤山地區,北方自然是空虛的,晉國的軍事力量都在對抗著秦軍,無暇北顧白狄,這就給緊鄰晉國北邊的白狄一個絕好的機會。

  當年,晉文公在世的時候,也是為了抵禦北狄,晉國才增加了兩隻新軍部隊,讓北狄不敢擅自的偷襲晉國。所以,晉國和狄人的爭鬥,一直存在,隻不過在晉國強大的時候,暫時處於安靜的狀態,這既是當晉國安定的時候,狄人不敢入侵;但是一旦晉國有事,狄人會乘虛而入的尷尬局麵。

  這也是晉國和秦國以及東方的齊國,這些臨近北方大國,所永遠揮之不去的煩惱。上次晉國約齊國伐鄭,齊國就遭受了北方的狄人之亂,而沒有參加。

  這次,晉國北方的白狄就是要乘虛而入。

  不過,此時的晉軍已經打贏了對秦國的“崤山埋伏戰”,屬於士氣正盛,當遭到白狄的進攻後,晉軍馬上移兵臨近黃河的箕地,也就是現在的山西蒲縣東北地區,開始迎擊北狄軍隊。

  晉國的軍事力量,此時已經是最強勝的階段。

  魯僖公三十三年,八月二十日,晉襄公部隊打敗了狄人,而且還俘獲了白狄人的首領,這真是個重大的勝利,可是在這場戰鬥中,晉國的猛將先軫元帥陣亡了,這可真是個重大的損失,其實先軫的陣亡,並不是因為狄人多麽勇武,而是由於先軫自己找死,為什麽?

  自從,上次先軫生氣晉襄公私自釋放了三員秦國大將後,當著晉襄公的麵,就吐了口唾沫後,先軫就陷入了自我譴責的漩渦中了,當著國君的麵,吐唾沫,而且還迎著吐,並且差一點吐到國君的臉上,這就是犯了大錯誤了,不僅是禮貌的問題,而是目無君上的表現,是嚴重失禮的行為。

  可能,當時沒有另外大臣在場,否則當場就會提出彈劾。

  等先軫回家後,冷靜下來想想,其實人家晉襄公做的也沒有什麽錯誤,三個三個秦國的大將,也不能說殺就殺,畢竟關係到兩國的後續外交問題。雖然說這次秦國做的有些過分,但是畢竟你晉國也打了個秦國的埋伏,兩下等於是個平手。如果還殺人家的俘虜,這就不一樣了,那就成了兩國之間的“血海深仇”了。

  再說,畢竟秦、晉還是親家關係,從政治上需要繼續的聯合,而自己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肯定也是不對的。

  因此,先軫就一直很後悔,想找晉君做一次誠懇的自我批評。說實話,先軫是個急性子,如果是這個事情放在晉文公那裏,晉文公罵先軫兩句,事情也就過去了。

  但是晉襄公剛繼位,而且很尊敬先軫,即便是有意見,也不敢隨便的嗬斥大臣,這就出了問題,於是晉襄公就裝作沒有發生這個事情,始終沒有提起這個問題了。

  事情就是這樣,越是不提出來,越是埋在先軫的心中無法化解,往往上級罵幾聲下屬,也是親近的表現,如果都是一味的禮貌,反而問題更大。

  所以,晉襄公的隱忍,這最終成了先軫的心病,整天鬱鬱寡歡,先軫一直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也不敢采取自罰的行動,如果就貿然的自己懲罰自己,別再被理解為挾持國君,或者要挾國君,這樣都不好。

  先軫是忠臣。

  所以,自從這件事情發生後,先軫直接害了失眠症和憂鬱症,整夜的輾轉反側,精神極度的抑鬱。

  恰好,這次北狄找事入侵晉國,晉國戰神先軫當然要參加了。

  所以,先軫就沒有打算活著回來。

  要不,晉軍能把人家北狄殺的那樣慘,而且連大王都給抓回來了,就是因為,晉君的主帥打仗不要命了。一旦主帥都玩命了,部下更是紅眼了,俗話說:楞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即便是再厲害的人,也怕玩命的。

  先軫,看著北狄的馬隊,對身邊的將領說:

  “你回去告訴大王,我是一個粗人,武將,不懂禮貌,為了發泄自己的快感,竟然在大王麵前吐唾沫,但是大王沒有懲罰我,這讓我生不如死。

  這樣吧,我今天就自己懲罰自己,請你們轉告大王。”

  說完,先軫就摘下了頭盔,自己駕車,單獨衝入了狄人的陣營,這一下子就把狄人部署給打亂了,狄人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打法,晉軍的主帥,自己駕車,而且不帶頭盔,玩命衝鋒,這是幹什麽,於是蜂擁而上,就把先軫給幹死了,狄人開始還以為的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但是沒有想到,後麵那些跟著衝鋒的晉軍,一看主帥領著衝鋒,並且戰死了,頓時悲痛欲絕,拚命的衝鋒,按照古代人的軍規,隊長戰死了,手下的士兵是要連坐的,這還了得,回去是死,戰鬥也是死,不如拚命,或許還有生機,殺吧!一下子,晉軍就把狄人的軍隊衝垮了,而且還抓住了狄人的大王。

  一個元帥,換了一個大王,終於晉軍有了回報的借口。

  此時,狄人的將領,似乎才明白過來,連連點頭挑起大拇指說:

  “看看,人家晉軍的元帥,為了打勝仗,竟然犧牲自己的性命,用來激發戰士們的鬥誌,親自衝鋒,這是偉大的戰士,我們做不到,所以我們很敬佩他。”

  狄人就將先軫的頭顱,用精美的盒子包裝好後,派人送到了晉軍營中,並且誠懇的表示:狄人服了,希望放回他們的狼主大王。

  你看,先軫就是死了,也給晉軍又平定了一個敵人,所以說,先軫就是不折不扣的“春秋時期”的晉國戰神,是軍人學習的好榜樣,晉國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軍人,才能獨霸天下,打的狄人滿地找牙。

  戰鬥結束後,晉軍回國,為了表彰先軫的軍功,晉襄公以三命的軍禮,來任命先軫的兒子先且,讓他擔任中軍的元帥,接過了爸爸的槍,父死子繼,這就是當時的製度。

  什麽是三命?

  這就是當時一種表示顯貴的禮節方式,估計應該就是,連續的任命三次,而被任命的人要連續推辭三次,最後再接受任命。多厲害,不過這都是表示國君的重視,與軍銜和爵位上沒有關係,三次任命都是中軍元帥,最後,還是元帥。

  郤芮的兒子,郤缺,在胥臣的推薦下,以一命的軍禮,被任命為卿士,就是參謀長,因為人才很稀缺啊。

  整個晉國與秦國的崤山之戰的前因後果,全部的交代完畢了,曆史即將發生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