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崤山設伏敗秦兵 (魯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627年 春秋第九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833
  前麵說了,在晉文公靈柩離開絳城的時候,棺材裏麵發出了牛叫的聲音,這被認為是死去的晉文公,在棺材裏麵發出了與秦軍戰鬥的命令和號角。

  這真是有些瞎扯的味道。

  在晉國人的眼裏,這是晉文公死後又發出戰鬥命令的聲音,是偉大的聲音,是神聖的聲音,是衝鋒的聲音,更是戰鬥的號角。

  有了這個“神跡”理論的基礎後,晉國的大將們完全可以放開了手腳。

  自從晉惠公夷吾在與秦國的“韓原之戰”中,被俘虜又放回晉國後,晉國的軍人就認為這是個恥辱,三軍上下開始臥薪嚐膽的發展政策,提振經濟,擴充軍隊。晉文公登基後,更是注重軍事的發展,基本上就是春秋時期的“先軍政策”的模範。

  讓我們再理順一下晉國目前的軍事勢力發展過程——

  魯莊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晉國曲沃小宗代大宗,奉周天子命令,建立一軍;

  魯閔公元年,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命令建立上、下二軍;部隊擴充一倍。

  魯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命令建立上、中、下三軍;

  魯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晉文公命令在原來的三軍基礎上,再建立二個新軍部隊,合計五軍。

  晉國此時是“五軍”的軍事建製,比開始建軍擴充了五倍,要知道當時周天子的最大軍隊規模是六軍,目前周王室已經達不到這個規模了。按照現在的狀態,也就是說:晉國軍隊雖然控製在周王室規製最高的範圍內,並沒有超過天子的製度,但是已經是最強的一個軍事強國了,也是所有諸侯中軍事最強大的國家。

  這就是晉文公死後留給晉國的家底。

  所以,秦國的行為早就惹惱了晉國的上下將領,憋著一口氣要教訓一下秦國,晉國的戰神大將先軫說:

  “現在秦穆公,已經不是以前的秦穆公了。

  他老了,反而糊塗了,近來一再的違背盟約,是我們的大王善良,才避免了雙方的征戰,難道這是我們晉國害怕秦國嗎?

  現在,秦穆公又不聽蹇叔的忠告和勸說,這都是因為秦穆公的貪婪之心在作怪,讓秦國的老百姓跟著遭罪,這就是上天幫助我們,既然是上天幫助我們,就是機會,機不可失,這樣的敵人是不能放走的。

  放走了敵人,必然會生出禍患,違背上天給我們的旨意,這也是不吉利的,你看我們逝去的大王也在給我們下這命令,所以,這次一定要進攻打擊秦軍,讓他們接受教訓,知道現在誰才是江湖上的老大。”

  欒枝說:

  “這個事情我是這樣想的,現在我們還沒有報答之前秦國擁立我們大王的恩情,現在反而去攻打他們,會不會不好,這樣是不是說明我們心中,沒有了已經死去的大王了。”

  先軫說:

  “拉倒吧,你想想,既然我們和秦國是友好盟邦,現在我們國家有了喪事,而秦國並沒有認真的為我們和大王哀傷,沒有參與我們的喪禮,而是趁著我們的喪事,去攻打我們的同姓盟國,這個秦國實在是無禮,現在還講什麽恩惠。

  大哥,要知道,一旦今天放走了敵人,就會給我們帶來好幾輩子的禍患,我們要為子孫後代打算,這才是不忘先君的遺命,生活就是向前走,不能老是往後看。”

  剛剛繼承爸爸君位的晉襄公,雖然說還沉浸在父親離去的悲痛中,但是也很想趁著這個機會,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樹立自己的威信,不能老是躺在爸爸的功勞簿上,既然國際關係發生變化,就要按照變化後的情況進行調整,於是就接受的先軫的意見,下令征伐秦國這隻偷襲部隊。

  晉襄公身穿著染成黑色的喪服出征,由梁弘為他駕駛戰車,萊駒當作晉襄公的車右。

  這個仗怎麽打?

  根據秦軍的行軍路線,如果從滑國(現在河南偃師)返回秦國時,必須經過肴函地區的東、西肴山,即現在的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的隘道,古代交通遠沒有現在這樣的發達,什麽天上,地下,高速、火車等,古時就是易於通行的道路,所以根據自然界所形成的各個隘口,就是所謂軍事重地和要地,當年的軍事家重要的一課,就是背誦全國各地的重要隘口,現在是用不上了,因此我們還是要用古代的曆史環境來複原這場戰爭。

  因此,晉軍知道了秦軍的必經之路,就好辦了。

  最簡單的辦法,也是最以逸待勞的辦法,就是“打埋伏”。

  利用東、西肴山的地形,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兩下夾擊秦軍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崤山之戰,其實應該稱作“崤山伏擊戰”就更準確了,不過這樣叫法,到底是有點抗日戰爭的味道,還是叫“崤山之戰”才更具有中國曆史的味道。

  戰略戰術製定好了,晉軍進入預設的埋伏陣地,等候著秦軍的到來。

  魯僖公三十三年,夏天,四月十三日,天氣十分的炎熱。

  秦國的軍隊排著長列,鬆鬆散散的進入崤山的隘道,為何鬆鬆散散?

  因為,這次秦軍雖然進行了一次不成功的“長途武裝奔襲大遊行”活動,但是也並非沒有收獲。秦軍順便消滅了滑國,那個時候的戰爭形態就是“搶地,搶糧,搶女人”。滑國的土地,對於秦國來說沒有價值,因為這是在周王室和鄭國邊上的土地,也是晉國的鄰居,而秦國遠在西方。因此,所謂的滅國,也就是攻入滑國的首都,搶一遍物資罷了。勝利後的秦軍,這次真是土財主的樣子,裝滿車的各種物資財物戰利品,還有美麗的河南美女,年輕的男子和小孩,就跟在隊伍行進中,拖拖拉拉。

  這就是:很鬆散,很隨意,也很悠閑的原因。

  晉軍元帥先軫計算了一下秦軍到達東、西崤山的大概時間,就開始調兵遣將——

  他令其子,率領一部分部隊在左側埋伏下來;讓大將胥嬰埋伏在右麵;孤射埋伏在西麵,並預先砍伐樹林,堆積在路上,以阻斷秦國人逃跑的路線。

  然後,又命梁弘和菜駒引兵五千伏於東部,待秦兵進入伏擊圏後,聽到設伏軍隊的廝殺後,再從後縱兵追擊。

  晉軍完全一副趕盡殺絕的安排。

  部署停當,先軫同晉襄公率大軍預備隊,離崤山二十裏處下營,靜觀戰局,並根據戰況進行必要馳援。

  果然不出所料,秦軍按先軫預計的時間,進入晉軍的伏擊地域。

  三聲信號槍。

  晉軍采取了卡頭、斷尾、斬腰的戰術,將秦軍截為數段,頓時秦軍大亂,被一段段的分割、圍困在“上天梯、墮馬崖、絕命、落魂澗、鬼愁窟、斷雲峪”等險峻地段上。

  此時,秦軍欲進不能,欲退無路,老婆哭,孩子叫,雖有千軍萬馬,卻似“老鼠掉進抽箱中,兩頭受氣”,根本無法逃脫。

  整個秦軍大隊,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群,東竄西竄,沒個定處。

  秦軍主帥孟明,趕快的命軍士從左右兩側翻山越溪,尋找脫離的路徑,無奈此地各製高點和大小關口,皆控製在晉軍手中。

  就這樣,數萬秦軍被“包了餃子”,成了餃子餡。所有輜重都成了晉軍的戰利品,孟明、西乞、白乙丙三位秦軍將帥當了晉軍的俘虜。

  崤山伏擊戰,晉軍取得大勝。

  晉襄公,繼續穿著黑色的喪服,在戰鬥勝利後,馬上回去繼續給爸爸晉文公下葬。為了紀念這次重大的勝利,為了紀念這次晉襄公穿著黑色的衣服作戰雄姿,為了紀念晉襄公穿著黑色衣服安葬爸爸,從此以後,晉國就把穿著黑色衣服為親人下葬,當成一種風俗。

  黑色,在古時是非常尊貴的顏色。

  慢慢的流傳下來,黑色終於成為了中國的喪葬服飾之一了。

  怎麽樣,觀賞著打仗,還學習著文化,《左傳》厲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