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鄭國商人的覺悟 (魯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627年 春秋第九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162
  弦高犒師、秣馬厲兵

  征伐鄭國的秦軍,快樂而又威武的路過了周王城。

  魯僖公三十二,冬,秦軍出兵。

  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二月,秦軍的主力部隊走到了滑國(今河南偃師、鞏縣一帶)境內,滑國是鄭國的一個附屬國。秦軍到了滑國以後,碰到鄭國的一個商人,這個商人也很有名,叫弦高,他正準備到成周王城去做買賣。

  正好,弦高就迎麵碰到了秦軍,一看秦軍的架勢,就知道是向著鄭國開拔。

  鄭國國內一點準備都沒有,秦軍突然襲擊,肯定要吃大虧的。

  怎麽辦?

  誰說商人重利輕義,這個弦高就不是這樣的人。

  他發揮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怕破費錢財,不怕犧牲的精神,為了緩兵之計,就決定前往秦軍大營中犒師,為什麽?

  因為弦高經常出入各國經商,早就知道了當年秦國和晉國征伐鄭國時,那個“燭之武說退秦兵”的故事了。這個故事的關鍵點就是“東道主”的問題,也就是說,鄭國願意做秦國的東道主,為秦國經過鄭國的軍隊或使者提供物質幫助,這是個很好的理由。

  另外,通過這個行為,也可以直接告訴秦國,鄭國對於秦國要秘密征伐鄭國的事情,是知道的。別以為搞偷襲能成功,這是根本的目的。

  於是,弦高馬上派人返回鄭國國都,火速向國君報告秦軍來襲。

  然後,自己不慌不忙的前往秦軍大營,拖住秦軍,說幹就幹,即便不成,無非就是耗費一點財物罷了。你看看人家商人弦高,多麽高尚,真正的愛國商人,當然也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對象。

  弦高準備了四張熟牛皮,這都是做鎧甲的上等原料,作為大將都喜歡這些東西,又趕了十二頭牛,作為犒賞秦軍的物資,來到了秦軍大營中,對秦軍將領們說:

  “諸位秦軍將領,我們鄭國的新任國君,聽說你們秦軍要經過我們鄭國領地,就一方麵加強防守,另外派我帶著這十二頭牛來犒賞秦軍,我們國家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為了我們友好關係,和當年‘東道主’的承諾,給貴軍準備了駐紮一天的給養,和駐紮一個夜晚的警衛,請笑納。”

  弦高編完了這一套謊話,然後把這十二頭牛獻給秦軍,這三個主帥一聽,完了,人家已經有準備了,還派人來獻牛,什麽偷襲,肯定不行了,這仗不能打了。

  便假裝很客氣的接受的弦高的犒賞。

  三員大將暫時將秦軍駐軍在鄭國邊境,派偵查員偵查鄭國敵情,順便與潛伏人員秘密接頭,再研究下一步行動計劃。

  再說弦高派出的回國報信的使者奚施,饑餐夜行,馬不停蹄返回了鄭國首都。

  得到了弦高派來使者的報告後,鄭國馬上進入最高的戒備狀態,根據鄭國總參謀部的分析:秦國的軍隊,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絕不會輕易的就來偷襲鄭國,這裏麵必有玄機。

  經過縝密的分析認為,這裏麵唯一能夠與秦國有關係的,就是秦國留下的那幾個幫助鄭國駐守的大將。

  於是,鄭穆公馬上派人到秦國駐紮將士的館舍去探視,實際上就是看看他們動靜,在一番的寒暄之後,鄭穆公派的使者發現:秦國杞子等人的個人和隨從的行李已經裝束停當,而且手持武器,一副準備行動的樣子。

  這個異常的現象,馬上引起了鄭國的警覺。

  根據《左傳》的記載: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意思就是:喂飽戰馬,磨快武器,準備戰鬥。也泛指事前積極的準備工作。這就是這個“秣馬厲兵”成語的出典之處。

  此時,鄭國什麽都明白了,原來就是這些人做了內應,鄭穆公十分生氣,但是為了不至於把關係搞僵,也不至於給秦國一個借口,隻能忍聲吞氣的先安頓好他們。

  鄭穆公派了鄭國的大臣皇武子去辭謝他們,見了麵後,黃武子非常客氣的說:

  “根據我們得到情報,貴國的軍隊已經到了鄭國的邊界,聽說是要接各位秦國的將領回國,我們國君因為最近剛攤上喪事,所以沒有時間為你們設宴餞行,很是對不起各位。

  不過,我們國君說了:

  諸位確實在我們的國家耽誤了很久的時間,應該受到獎賞,隻是因為事情太過於倉促,我們國家幹肉、糧食、牲口等一切吃的,用的的東西剛剛用完,還沒有來得及再準備,很是抱歉,但是因為我們鄭國的獵場園圃,其實和你們秦國的獵場園圃,都是一樣的,所以讓各位在我們鄭國的原野上,在到處都有麋鹿出沒的地方,請你們自己去獵取吧,以便讓我們得到不用費心為你們準備物資的操勞,諸位認為怎麽樣?”

  這那裏是商量,其實就是一種威脅,很客氣的威脅。

  這些秦國將領當然能夠聽得出來,現在鄭國準備連飯都不管他們了,下一步就是餓死他們,就知道消息走漏了,於是很客氣的送走了鄭國的大臣後,杞子趕快跑往了齊國,逢孫和楊孫逃亡了宋國。

  活命要緊啊。

  秦軍偵查員回來匯報了這一切變化,秦國三大將見此情景,知道鄭國已經有了準備,孟明就說: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鄭國已經有了防備,偷襲鄭國的軍事計劃已經不能實施了,現在我們是勞師遠征,如果鄭國采取避而不戰的戰術,我們後勤根本就跟不上,肯定會失敗的,這就會造成攻打鄭國又打不下,圍困鄭國又沒有後援的局麵,所以鄭國不能打了。

  不過既然我們走了這麽遠的路,也不能空著手,白來一趟,這樣吧,現在我們正好在鄭國和滑國的邊境,而且滑國又是鄭國的附屬小弟,不如直接把滑國滅了後,再回去,也好給大王交代。”

  因此,秦軍被迫放棄偷襲鄭國的計劃,隻好在回國的路上順便消滅了滑國後,才開始踏上返回秦國的路程了。

  這就是“弦高犒師”和“秣馬厲兵”再退秦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