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秦晉之好”已成煙,北門鎖匙 (魯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年 春秋第九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594
  完成了稱霸和布局後的重耳,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曆程。

  公元前628年,魯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十二月初九,晉文公去世,偉大的重耳終於死了。

  “春秋”的第二任霸主,象流星一樣的,劃過了慢慢的曆史長夜,在璀璨的星空中,留下了一段絢麗多彩的痕跡,這就是重耳,就是晉文公。

  重耳死前,辦了兩件事:

  一件是:繼續擴大晉軍,新增添兩支部隊:新上軍,新下軍——

  新上軍主帥:趙衰,副將:箕鄭佐之;

  新下軍主帥:胥嬰,副將:先都佐之。

  從此,晉國擁有五支軍隊,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這也是晉國六卿製度的進一步的擴大,本來三軍將佐,六個人,現在又加上了兩個軍,變成十個人了,導致十一個家族輪流坐莊,直到最後裁撤掉這兩個軍,重新恢複了六卿製度,但是十一個家族卻尾大不掉,形成了爭權奪利的局麵。

  另一件事:派陽處父與前來求和的楚國鬥章,辦理兩國和好的事宜,從此,晉國和楚國重新建立外交關係,表麵上恢複了以前睦鄰友好關係。

  現在的國際局勢,因為晉文公的死亡產生了微妙的關係:

  鄭國,在今年的夏天,四月十五日,鄭文公也死了,那個從晉國迎接回去的公子蘭繼位了,這就是鄭穆公。這樣一來,晉國和鄭國的關係,發生了大逆轉,變得親密起來了。

  秦穆公,自從被燭之武一番教育後,才想明白,自己和晉國存在著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而且是國家層麵的戰略性的矛盾,秦國的發展方向是向東,向東,一直向東。但是在秦國向東的道路上,橫檔著強大的晉國。而且由於秦穆公伐鄭期間的半路“撂挑子”,造成秦晉關係開始惡化,隻不過在晉文公的壓製下,才得以維持表麵上和平狀態。

  楚國暫時退出中原爭霸,和晉國和好,再次進入臥薪嚐膽階段。

  衛國,被狄人再次消滅,第二次遷國,更是苟延殘喘。

  所以,國際局勢馬上就會變成秦國和晉國的交鋒,這一對兒親家,就要變成冤家了,這就是曆史的必然走向。

  (1)北門鎖匙

  北門鎖匙,這個成語故事的來源,是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中引用《左傳》記載所提出來的:意思原指北城門上的鎖和鑰匙,寓意軍事重地。

  前麵不是說過,秦穆公被鄭國的燭之武忽悠後,帶著秦兵撤退回國時,秦國留下了杞子、逢孫、楊孫三人,帶領小部分秦國軍隊幫助鄭國駐守,美其名曰為“幫助鄭國守衛其國都”,實際上就是達到後續利用“東道主”的利益。

  要不,秦國一點利益都沒有,憑什麽依照一個鄭國大臣的花言巧語就撤兵了?因為這裏麵還有利益上的交換,根源就在這裏了。

  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鄭文公死了,鄭國的“親晉派”繼承人鄭穆公公子蘭繼位。

  按照這個局麵發展,鄭國和晉國必將會成為友好關係,秦國就是晉國下一個被削弱的對象。這個時候,秦穆公明顯的感受到了壓力,但是隻要有晉文公的存在,秦國是不能為所欲為和輕舉妄動的。

  機會終於來了,公元前628年,魯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十二月初九,晉文公去世。被秦穆公安排在鄭國駐守的杞子秘密報告秦穆公,說他已掌握了鄭國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秦國進攻鄭國,他將協作為內應。

  這可是個好機會,這一年裏麵,鄭國和晉國的國君先後死亡了,趁著這兩個國內的喪葬之亂,拿下鄭國,可是千載難逢的時機,也等於打開了東進的大門。晉國此時也不會,估計也沒有能力來製止秦國的行動了,如果成功,秦國既可以在東進的大路上設置一道堡壘,也可以對晉國形成兩麵合擊的軍事態勢。

  簡直是太優秀了。

  這就是,這個成語的來源和出處,《左傳》是這樣記載的: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秦穆公就詢問大臣蹇叔,這個蹇叔很厲害,也很有名,是秦國名臣百裏奚,直接向秦穆公推薦的人才,所以秦穆公每遇到重要的大事,秦穆公總是願意詢問一下蹇叔。

  蹇叔說:

  “大王啊!我們辛辛苦苦的調動大軍,千裏奔襲一個遠方的國家,這恐怕不行吧。軍隊的行動,需要長途跋涉,晉國很定會知道的,現在鄭國已經是晉國的附屬國家,晉國肯定不會不管。

  另外,這樣辛辛苦苦的遠征,如果沒有什麽利益得到,軍隊也會產生怨恨的情緒,到時候,就不一定僅是敗仗那麽簡單了。”

  秦穆公,也是一代明主,應該知道這裏麵的利害關係,但是倒黴的就是:明主碰到一群霸主,都是絕頂的高手,碰到了絕頂高手,誰也打不了誰,也就使原本高瞻遠矚的設想,變得平庸起來了。現在,秦穆公想:江湖一流的大哥重耳死了,自己已經沒有對手了,晉國怎敢輕易的就和我們秦國開戰,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秦穆公就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召見了秦國的三個大將:孟明、西乞、白乙。

  這三個人都有來源,根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孟明氏是百裏奚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是蹇叔的兒子。

  當然也有很多後人說不對,說西乞術和白乙丙,不是蹇叔的兒子,蹇叔的兒子是跟隨這三個將士出征的參將而已,這與我們故事沒有太大的關係,就不去研究了。

  秦穆公就派了這三個大將領兵,讓他們從東門出征,偷襲鄭國,裏應外合,一舉拿下鄭國。

  (2)蹇叔哭師

  《左傳》記載: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秦師遂東。

  這就是秦國老臣蹇叔,在秦穆公不聽蹇叔的一再勸阻,最終被晉軍在崤山打敗,而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秦王的一篇哭諫描寫:

  魯僖公三十二年,冬天,秦軍出征前,蹇叔哭送秦軍,並闡述了他對當時戰爭形勢的精準分析,也表現了他對秦軍命運的關切和憂慮之心。

  蹇叔哭著為自己的兒子送行,對兒子和三位大將說:

  “孟明啊,我能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

  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麵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麵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裏收拾你的屍骨吧。”

  秦穆公十分反感蹇叔這個瓦解軍心的舉動,就派人對蹇叔說:

  “你知道什麽?要是你蹇叔隻活個中壽(六七十歲)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現在已經超過中壽都過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聵了,別在那裏瞎叨叨了。”

  於是秦國軍隊東行。

  其實,秦穆公並沒有想明白,蹇叔不是在哭自己的兒子,而是想通過這個哭兒子的方式,最後的給秦君提出一次進諫,希望秦穆公能夠明白,悔改自己的錯誤決定。

  但是,曆史並沒有象蹇叔想象的那樣發展,自己的哭訴能夠造成秦君的幡然醒悟,而是真的按照其哭訴的內容發展了,這就又引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成語故事來。

  這年的冬天十二月初十,晉文公的靈柩在送往曲沃宗廟的時候,剛剛離開絳城的城門,突然棺材裏麵發出了象牛叫一樣的聲音。

  這到底是怎麽了,不知道,我們無法在現場,隻能憑記載分析。

  可能是棺材裏麵的珠寶沒有固定好,稀裏嘩啦吧,不過怎麽會象牛叫一樣,搞不明白,但是有人能搞明白了,誰?

  算卦的大事,卜官。

  這個卜官趕快讓大家放下棺材,一起給大王磕頭,跪地而拜,並且說:這是大王在發布軍事命令,西邊的軍隊將越過我們國家的國境,如果我們去攻擊他們,必定會成功獲得大勝的。

  真的有那麽靈驗嗎?

  拉倒吧,估計,肯定是晉國的主戰派,一看晉文公死了,阻擋晉國與秦國開戰的阻力沒有了。而且鄭國已經成為了晉國的盟邦,受到了秦國的進攻,必然要進行救援,如果沒有一個借口,出師無名,尤其是在晉國國喪期間。

  這樣一來,就等於是死的晉文公要求征伐,國喪期間也可以動兵了,於是就有了卜官的算卦。

  這些都是為了配合政治而的呈現的靈異現象,在那個年代裏麵層出不窮,並不鮮見。

  因為,這樣一來,晉軍受到死去的國君支持,就更有戰鬥力了。

  秦軍並不知道這些情況,還一路高歌的奔襲鄭國。

  可能是秦國自古以來,剛開始有了參與對中原諸侯東征的軍事行動,三軍上下,都非常的興奮,雄赳赳、氣昂昂。

  秦軍部隊在千裏奔襲路過周王城北門的時候,王城官員和百姓蜂擁而至,觀看很少見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形象,秦軍很是高興,戰車上的左右武士,在路過城門的時候都是脫下了頭盔,下車進行參拜,然後身姿矯健的躍上戰車。三百多輛戰車的武士都是這樣樣子,引得周圍觀看的百姓,轟然喝彩,讚聲連連。

  城樓上的王孫滿回去見到周天子,周襄王說:“聽說秦國的軍隊路過我們城門,武士們個個都身姿矯健,英姿颯爽,十分的威武,像是個百勝之師?”

  王孫滿不屑的說:“我看,秦國的軍隊這次一定會栽跟頭的!”

  周襄王有些吃驚的問:為什麽?

  王孫滿說:

  “秦國的軍隊非常的輕佻,受到讚揚後,又非常的傲慢,俗話說:輕佻就會缺少謀略,傲慢就會導致輕敵,輕敵就會出現錯誤,缺少智謀就會陷入險境,進入了險境,再加上粗心錯誤,這樣的軍隊能不失敗嗎?

  天子,我敢說,這次秦軍如果不栽跟頭,那就是這個自古的道理而被廢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