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燭之武智退秦師(上) (魯僖公三十年 公元前630年 春秋第九十三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4512
  《春秋》好戲,接著一出,又是一出——

  秦晉之好,是後人為了描述晉國和秦國之間的友誼,而創造出的成語。

  晉國從晉獻公開始,就將自己的女兒大公主,嫁給了秦國的秦穆公,稱為秦穆夫人。於是,秦國的秦穆公成了晉獻公的女婿;之後,晉國內亂,晉國太子申生之死,驪姬的小兒子繼位,被殺。流亡的公子夷吾在秦國秦穆公的幫助下,複國成功,成為了晉惠公。姐夫小舅子,一團和氣,兩國親上加親,所以這就是“秦晉之好”的來源。

  但是,沒想到登基後的晉惠公沒有信用,反悔割讓土地的承諾,又在賑災中,狠狠的刷了秦國一把,導致秦晉失和,“韓原之戰”中,晉國被姐夫秦國,好一頓教訓,晉惠公被俘。

  姐姐秦穆夫人以死救弟弟,秦穆公思來想去,還是原諒了晉惠公,兩國再次和睦,但是晉惠公的太子圉,卻留在秦國作為質押。

  為了進一步的加強兩國的聯係。

  秦穆公又把自己最痛愛的女兒懷贏,嫁給了留為人質的晉國太子圉,如果曆史按照這個節奏發展下去,等太子圉登基後,晉國就會轉變成秦國的女婿國,繼續發揚“秦晉之好”的優良傳統了。

  不過,令懷有美好願望的秦穆公沒想到的是,這個晉太子十分的著急,就怕失去王位,所以在晉惠公生病期間,太子圉竟然拋妻棄子,跑回國家。這讓秦穆公十分的生氣。

  也對太子圉失去了信心。

  好在,此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到秦國,秦穆公再次把懷贏嫁給了重耳,並扶持重耳複位,這就是晉文公,春秋第二個霸主。

  所以,晉國和秦國相互通婚,相互幫助,是非常好的盟邦,這就是:秦晉之好。隻不過,這裏麵通過婚姻關係,維持兩國關係的內涵比較多,因此就被後人將“秦晉之好”,單純的解釋為男女婚嫁的讚美上了。實際上,“秦晉之好”的外延範圍還是很大的,並非單指男女之間的婚姻關係,當然,婚姻是他們之間的一個基礎。

  這裏,之所以要重新溫習介紹一下“秦晉之好”的過程,就是說明兩國的關係的基礎是良好的。

  在那個時候,曾經有一段時間:誰欺負晉國,就是欺負秦國,誰得罪秦國,就是得罪了晉國。

  這就是“秦晉之好”。

  也是婚姻、戰略、同盟關係的總稱。

  因此,晉國要征伐鄭國,在齊國因狄人入侵而不能配合的前提下,當然就是秦國了,秦國當仁不讓的也會跟著晉國一起征伐鄭國了,此時的晉文公是秦國秦穆公的女婿,老丈人幫助女婿,或者說:姐夫幫助小舅子,當仁不讓,因為有“秦晉之好”嗎。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九月初十,晉國終於打著鄭國當年對大哥重耳,現在的晉國元首“不尊重”的理由,以及鄭國曾經“拋棄中原諸侯兄弟投靠楚國”的罪責,與秦國一起出兵征伐鄭國。

  晉國的軍隊駐紮在鄭國函陵(河南新鄭縣北十三裏處),秦國的軍隊駐紮在汜南(河南中牟縣南邊)。兩下夾擊,包圍了鄭國的首都新鄭。

  其他諸侯國們,因為有了“翟泉之盟”的盟誓,都在默默的看著發展,政治上站在晉國一邊,這就是政治的威力。楚國已經退出中原地帶,且鄭國反水又投靠的中原,楚國是不能幫助鄭國了,所以此時鄭國:外無救兵,內無實力。

  鄭國的局麵很危機。

  鄭國的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壞了,大王,現在國家十分的危險了,這都是當年你沒有禮遇重耳的結果,現在隻有派燭之武去會見秦穆公,秦晉之軍必然能退。”

  燭之武?

  鄭文公感到有些迷惑,這個老頭子,平常看來比較的老實,他憑什麽能夠退了侵犯之敵,但是目前也無更好的辦法了,有病亂投醫吧,還是聽聽這個老頭怎麽說。

  鄭文公召來了燭之武,鄭文公把佚之狐的建議,給燭之武說了。

  燭之武,就是鄭國燭地,一個叫“武”的人,之前沒有關於他的記載,所以應該是個普通的臣子,燭之武馬上推辭:

  “大王啊,我老了,我在壯年的時候,都還趕不上別人,就是個庸才,現在已經老了,還能為大王做些什麽呢?你還是找別人吧。”

  鄭文公臨時抱佛腳,也沒有更好的人選了。

  再說,先不管燭之武能不能說退敵軍,但是做了,總比沒做,要多一點希望吧,所以,鄭文公就很真誠的說:

  “我不能在以前的重用你,這是我的錯誤,現在的事情危急了,才來找你,這還是我的過錯。

  我知道錯了,但是,武老爺子,如果現在鄭國滅亡了,對你也是不利的吧,你就別耍大牌了,發揮你的才知,救救鄭國吧!”

  燭之武見到大王這樣說,也就不好意思,隻能答應。

  夜間,鄭國的士兵用繩子把坐在筐子裏麵的燭之武,吊下城牆,燭之武摸著黑,就來到了秦國的兵營中,麵見了秦穆公。

  (1)東道主

  秦穆公接見了燭之武。

  燭之武對秦穆公說:

  “親愛的秦國君王,這次晉軍和秦軍包圍了鄭國,我們知道鄭國可能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能夠對秦國有利,那麽就麻煩秦君帶著部隊進攻吧。”

  秦穆公吧嗒吧嗒嘴,想了想,不知道該怎麽回答,就沒說什麽,看著這個老頭繼續說下文。

  燭之武繼續說:

  “我們鄭國和秦國相聚千裏,中間還隔著晉國,今天你們竟然越過晉國。來到鄭國拓展疆土,企圖讓鄭國成為你們秦國的邊境國家,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難道你就不想想嗎。

  首先,晉國就不會答應。

  既然這樣,你們秦國又何必非要參與並準備滅掉我們鄭國呢?”

  秦穆公說:

  “老爺子,很簡單。

  因為,我們和晉國是友好盟邦,江湖俗稱“秦晉之好”。晉國的事,就是我們的事,哥們的事情,秦國要幫著辦嗎。”

  燭之武哈哈大笑:

  “英明神武的秦君啊,你真是個義氣的人。

  你怎麽就不好好的想想,要知道,現在你們秦國和晉國相互勢力大致相當,才有今天的友好關係。

  但是,如果你們秦國的行為,是幫助晉國開疆拓土,不斷的在壯大晉國的實力,最終變成晉國比秦國強大了,已經用不上你們秦國了,你們還能象今天這樣保持友好關係嗎?

  比如說,像這次征伐我們鄭國,不就是幫著晉國增加土地嗎,我們鄭國和晉國才是鄰居,才有利益爭端,和你們秦國,半點毛的關係都沒有,你就跟著晉國來了,你覺得能說的過去嗎?”

  聽了燭之武的這番分析,秦穆公馬上開始思索起來了,一幕幕的兩國經曆浮現在眼前:當年正是我們秦國無私的幫助了晉國,才讓晉國浴火重生,也正是我幫助了夷吾、重耳,才讓他們回到晉國當成了國君,但是夷吾並不遵守信用,給秦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重耳當上了霸主後,勢頭正勁,揮斥方遒,慢慢的也開始對秦國有些冷淡了,目前的晉國的勢力還不是絕對的比秦國強,真的到了那一天,也許,確實,就是這個老爺子說的這個樣子了。

  於是,秦穆公開始認真的看著燭之武問道:

  “那我們應該怎麽辦?”

  燭之武說:“大王,你這就對了,別看我是個老頭子,但是人生的經曆是很多的,如果你們一再的壯大晉國的實力,你們秦國就要被削弱了,秦國以後的發展方向,難道是向西的大山?北邊的沙漠?還是向東的中原?”

  秦穆公眼睛亮了:“當然是向東了,進軍中原,逐鹿中原。”

  燭之武說:

  “那麽,如果晉國的實力強大了,擋在你們東進的道路上,你們怎麽向東發展,而我們的鄭國,卻是在你們秦國向東發展的大路上,在晉國的背後。

  一旦,鄭國不被滅掉,讓鄭國作為你們前進的東方大路上的主人,隻要是秦國軍隊或者使節經過鄭國,鄭國就可以給你們提供所需要的物資,這樣對於你們秦國一點害處都沒有。”

  《左傳》記載: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鄭亡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倍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其中,“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就是“東道主”一詞的來源出處。由此而衍生出:客人由西來,則稱主人為:東道主;客人由南來,則稱主人為:北道主。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如果現在人說“東道主”可能會理解是什麽意思,但是如果遇上接待南方朋友的人說“北道主”,你千萬別笑話人家沒有文化,或者是說錯了。而是你沒有文化,不知道為什麽“北道主”沒有流傳下來,但是留下來“東道主”的說法。

  燭之武的一番話,且正要害。

  這幾年裏,秦國已經平定的關中平原,如何發展?是一直困擾秦穆公的問題,難道秦國就隻能在關中大地上,一輩子的打轉轉?今天老爺子提出了這個命題,很重要。

  秦穆公十分讚同,思路一下子打開了。

  燭之武知道自己已經說動了秦穆公,但是還需要再加上一磚頭,夯實這次成果,便接著說:

  “大王啊,剛才講的都是大道理,現在再講講小道理。

  我們都知道,秦君你曾經恩惠過晉惠公,也就是現在晉文公的弟弟,晉惠公承諾把“焦”和“瑕”兩地送給秦國,作為幫助他複國的報答。

  可是,當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晚上就馬上設置了城堡要塞進行防禦秦國,這都是曆曆在目的事情啊,晉國,不是個可以輕易滿足的國家。”

  燭之武的這番話,真是說到秦穆公的最恨的痛處了,就是當年這件事情,讓秦國和晉國交兵,要不是夫人的拚死營救,當時真想殺死那個夷吾,自己寬厚的放了他回去後,他的兒子繼續學他爸爸的樣子,對抗秦國,差一點就把自己最喜歡的女兒都陪進去,真是不講信義的人。

  燭之武最後說:

  “大王,這次如果你們非要滅了鄭國,那麽晉國就會把鄭國作為他們的東邊疆,東邊擴張完了,就該擴張西邊了,晉國的西邊,不就是你們秦國嗎?

  如果晉國不去強占你們秦國的土地,那他們應該都到那個西邊去擴張呢?這樣一來,晉國隻能采取削弱秦國而加強晉國的策略了,你就是下一個被征伐的對象,好好想想吧!我的大王。

  共存,才能共榮啊——”

  秦穆公恍然大悟,渾身冷汗,開竅了,馬上就和燭之武定下了盟約,留下了大臣杞子、逢孫、楊孫三位大將,幫助鄭國放守晉國的進攻,自己帶著大部分的秦軍回國了。

  這就是,“燭之武一言退秦軍”的經典故事。

  其實,這裏麵也說了一個道理,就是秦、晉不可能永遠都好,在發展階段,可以並存。但是到了一定的壯大階段,必然會出現利益上的衝突,到那時,兩國的關係就會發生新的變化。反觀,現在的世界格局,也是這樣,再一個地區內,很少會出現兩個發展大國永遠友好的局麵,友好是暫時的,對抗發展才是永恒的。

  戴高樂說過: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個資產階級首腦的論點,是否能夠運用到我們現在的社會中,大家按照批判的態度研究吧。

  秦國的軍隊突然集體轉向了。

  這讓晉文公和眾位晉軍將領都大吃一驚。

  尤其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

  子犯,請求晉文公馬上派出晉軍追擊秦穆公帶領撤退的秦軍,打擊這個叛變的盟邦。

  但是,晉文公已經從憤怒中清醒過來了,晉文公說:

  “不行啊,舅舅,如果當年沒有秦穆公的幫助,我們不可能有今天。既然依靠了別人的力量而獲得了幫助,今天再反過來傷害幫助我們的人,這就是不仁不義的做法。

  既然,我們已經失掉了同盟國,這還是因為我的不明智所導致的。用秦、晉內部的衝突變化,完成原來的和睦的友好關係狀態,這是不威武的。

  我看,我們還是準備退軍吧。”

  這次,晉國征伐鄭國,其實不但是因為當年鄭文公對重耳無理,更重要是晉文公要通過這次的征伐,更迭鄭國的政權,扶持親近晉國的政治勢力,把鄭國真正的變成晉國的附庸。

  因為,此時晉文公手中有一張王牌——鄭國公子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