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小三國聯合抗齊(魯僖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635年,春秋第八十八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6474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和魯國又打了起來了,兩國再次發生軍事衝突。

  這幾年,齊國和魯國不是挺平靜的嗎,為什麽又掐起架來?其實,因為我們的目光大都集中在的晉國身上,而沒有注意齊魯那些小恩小怨罷了。

  事情還得從頭理順——

  俗話說,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愛和恨”的一切,都是有來源的,隻不過爆發的早些和晚些的不同罷了。

  其實,齊國和魯國真的沒有什麽血海深仇,尤其是在當年魯國發生“慶父之難”的時候,齊國的齊桓公還是很大度的以江湖大哥的身份幫助了魯國,在那一段腥風血雨的日子裏。

  衛國、邢國、魯國先後都遭受的災難,衛國和邢國是外辱,直接被狄人所侵略,魯國是內患,遭受的慶父之難。三個國家都十分危急。

  但是,曆史上有了偉大的齊桓公,他在管仲的謀劃下,在這三個國家發生動亂時,並沒有趁機消滅吞並他們,而是積極的扶持魯國平定叛亂,擁立新主,使魯國順利的完成了權利的交接。對於被險些滅掉的邢國和衛國,另行找地方安頓他們,繼續讓他們複國並延續自己的宗祠,因此,這些功勞,也都被計入了齊桓公的豐功偉業的功績之內了。

  這就是,齊桓公並沒有趁火打劫,本可以順勢滅三國,但是並沒有滅三國,而是扶持了他們,這就是延續了人家的國嗣,是積德的好事情。

  因此,雖然說齊桓公已經死亡,但是繼位的齊孝公,卻一直與魯僖公關係處理的不錯,可問題就出在了衛國的身上。

  最近,衛國突然和魯國示好,並且通過努力工作,為魯國與莒國之間的恩怨做出了和平的貢獻,魯國和莒國在衛國撮合下,放下了恩怨,並一起於衛國簽訂了三國的同盟協定,這可是個中原地區國際上的新動向。

  目前的國際局勢是,晉國的發展咄咄逼人,中原地區的齊國大哥開始衰落,宋國瞎折騰了一陣子也沒有結果,楚國開始咄咄逼人,於是,在齊魯大地上,又出現了一個新的三國同盟(魯國,衛國,莒國),這就等於在中原地帶獨立出齊國,開始重新另搞一個新同盟,一個小的團夥。

  這讓之前的江湖老大齊國,很是不滿,於是也開始作出新的反應動作,導致齊國和魯國,再次發生了軍事衝突。

  就其兩國的衝突實質來說:齊、魯軍事衝突,主要的還是關於國際上的政治布局問題,齊國向中原靠攏,必須南下,必須與魯國發生碰撞,兩國之間是大方向的“合縱連橫”的問題,非那種因為私仇而產生的刻骨仇恨。

  衛國說和了魯國和莒國的矛盾,從而形成一個新的“三人幫”小團體,也是收獲頗豐。那麽到底魯國和莒國之間是什麽矛盾?為什麽非要衛國來說合這個事情?齊國為何因此發生與魯國的衝突?後來楚國又怎麽攪合到與宋國的征伐中?最後為何晉國要“援宋抗秦?”

  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中,他們之間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聯係的,我們理清楚了,也就明白了。理不清楚,搞不明白,就是導致我們對《春秋》各國關係混亂的苦惱,總是感到一團亂麻,也隻能造成後來總是“片斷性”的看待這段曆史原因。

  我們還得把眼光向前延伸到“魯僖公時代”的開始,也就是魯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所發生的事情說起。

  (1)莒國索賄,魯、莒翻臉

  魯國和莒國為什麽會產生矛盾?

  事情要追溯到當年魯僖公元年的時候,也就是二十六年前的一段往事上。

  我們還記得“慶父不死、魯難未平”的故事吧。

  當年(魯閔公年代)魯國的“慶父作亂”,導致連續三個魯國公子的被殺,慶父企圖篡位並掌控魯國的政局,失敗後就被趕出魯國。慶父跑到了莒國避難,當魯僖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登基以後,叔孫氏季友也再次回來重掌魯國政權,魯國派人帶著一些禮物到莒國,要求莒國交出慶父,送回到魯國,讓魯國進行處理,以接受魯國人民的審判。

  莒國開始有些猶豫,但是看到魯國當場向莒國做出的承諾:隻要是莒國交出慶父,魯國一定給莒國大量的錢財,算是答謝莒國。

  這真是一下子就點了莒國君主的麻眼,莒國當時十分猶豫的心態,激烈的做著鬥爭:不交出慶父吧,自己國家小,根本就不是魯國的對手,一旦因此發生戰爭,也就是雞飛蛋打的局麵;可是交出慶父吧,也覺著對不起慶父的避難請求?讓外人說莒國不講仁義道德,失去了國際信譽。

  但是,魯國許諾的“賣人”財寶的數額太誘人了,簡直令人無法拒絕,這次魯國真是準備下血本了,對於莒國來說,也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此,莒國國君在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連續三個晚上失眠的狀態下,終於同意將慶父送回魯國的請求。

  於是,莒國的使者押解著慶父和拉著準備裝錢的空箱子,一路奔向魯國,準備交人換錢,做一筆巨大的買賣。當他們走到魯國的“密地”時候,正好與魯國派遣出使他國後,正在歸國的魯國公子魚不期而遇,兩個人都是魯國王室的公子,彼此都有關係,所以公子魚和慶父一行見麵,訴說恩怨情仇,長籲短歎,人聲苦短一番後,慶父就請求公子魚先行回國,給自己到魯君麵前求情,表示以後一定好好做人,要求魯國留自己一條小命。

  但是,魯僖公和季友,並沒有答應慶父的要求。

  當等候消息的慶父,聽到返回來送信的公子魚的哭聲時,就知道自己的請求沒有得到允許,慶父也沒臉再回魯國了,在莒國看守不注意的時候,當場上吊自殺了。

  這原本也是個好事,慶父的死,為魯國解決了大的禍患,也避免了慶父被魯國審判的尷尬局麵。

  但是,對於莒國和魯國兩國關係來說,卻出問題了。

  因為,兩國此時並沒有辦理正式交接慶父的手續,因此魯國認為,莒國並沒有按照規定交出活慶父,導致其自殺,無法接受魯國人民的正義審判,這是莒國未盡義務。況且,之前前往要求歸還慶父的時候,魯國也帶去了很多的見麵禮,雙方應該是互不相欠了。

  但是,莒國卻認為魯國做的不地道,莒國已經按照魯國的要求,把人給送過來了,至於慶父的自殺,是他自己的事情,按照雙方的約定,魯國應該向莒國支付所承諾的費用,裝錢的空箱子莒國都帶來了,一定要裝滿銀子後回國。

  雙方為此終於展開了“外交口水戰”,你來我往,不亦樂乎。

  俗話說:欠了道義,可以聲討和譴責,但是欠了錢財,就是要動刀子的。

  於是,在魯僖元年,公元前659年,冬天,十月十二日,莒國實在忍耐不住了,竟然打折“聲討老賴”的旗號出兵魯國,企圖進行武力索賄行動了。

  這實在是太過分了,魯國正在國難期間,雖然說不願意打仗,但是對於莒國的這種無理行動,當然不能視而不見,於是季友帶領著魯軍迎戰。在戰場上,魯國講了半天的理,還是說不明白,一來二去,雙方就動手了,一頓混戰之後,莒國當然打不過魯國,被魯國痛扁一頓,而且季友還俘虜了莒國國君的弟弟公子挐(ru),這太丟臉了,莒國無法咽下這口氣。所以,魯國和莒國從此以後,關係分裂了,相互再也不來往了。

  從此,在山東半島地理位置關係中,莒國投入到了齊國的懷抱中,開始與齊國聯合對抗魯國了。現在你就明白了,一旦魯國和莒國關係恢複,意味著這種政治平衡被打破了,對於齊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這就是魯國和莒國的恩怨來源。

  為什麽衛國會來主動的給魯國和莒國說合這件事情呢?而且衛國和齊國的關係是怎麽破裂了呢?

  究其根本原因,也是為了一個小國:邢國。

  (2)同受狄難“花落去”,流水無情“衛滅邢”

  說起衛國,也真是滄桑,在“春秋初期”前五十年期間,他絕對是中原江湖上的重要國家,當時的衛國和鄭國及宋國兩家,都是級別相等的同規格選手,但是自從衛國“衛君好鶴”而喪失國家後,衛國處於滅國的狀態,幸虧當時的江湖大佬齊桓公,斷然出手幫助衛國,派遣了公子無詭帶領齊軍,在黃河邊上輔助衛國建立了新的衛國,並樹立了衛文公為國君,衛國在就完蛋了。所以這也是江湖上盛讚齊桓公扶助三國中的第二國。

  因此,衛國那時,絕對是齊國的鐵杆小弟。

  齊桓公輔助了三國中的魯國和衛國,剩下的那一個就是邢國。

  這個邢國,曆史很悠久,商代時期就存在,到了周朝以後,周王將周公旦的第四個兒子封在邢國,也是姬姓的國家,由於邢國地處太行山以東地區,是狄人活動頻繁的區域,這也就注定了邢國和狄人的征戰,不會休止。

  到了“春秋時期”,狄人開始強盛起來了,邢國整天和這幫沒有文化的狄人血拚,漸漸的國力就衰弱了,終於經過長期的淘汰,邢國被狄人殺的頭破血流了。

  魯莊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狄人攻擊邢國。

  魯閔公元年,公元前661年,針對狄人進攻邢國的事情,齊國的管仲向齊桓公提出:狄人就好像是豺狼,很難得到滿足,我們中原各諸侯國應該相互親近,不能拋棄對方,“安樂”就好像是鴆酒毒藥一樣,不能貪圖安逸。

  於是齊國出兵救助邢國。

  魯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狄人再次進攻邢國,齊國、宋國、曹國三國軍隊救助邢國,救援軍隊還沒有到達,邢國軍隊就被戰敗了,邢國的士兵潰敗到了三國諸侯軍的軍營中,諸侯們馬上接戰,一舉殺敗了狄人。然後回來幫助邢國人收拾了財產和各種器具,幫助他們遷到了遠離這個野蠻狄人的戰爭區。

  邢國算是被狄人趕跑了,齊國幫助邢國遷到了“夷儀”,現在的山東省聊城市西。邢國也算是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複國了,這就是齊桓公所扶助的第三國了。

  魯國、衛國、邢國,三個原本應該滅國的國家,但是在霸主齊桓公的幫助下,都順利的複國了,都是難兄難弟,應該同仇敵愾,團結一致才好。

  誰知道,這個邢國終於扛不住狄人的窮追不舍,竟然開始向狄人屈服了,兩下私下合作在一起了。尤其是自從齊桓公死了以後,邢國和狄人經常的合起夥來攻擊衛國,估計邢國是為了轉移狄人的攻擊目標,狄人也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實力吧。

  所以,衛國就又開始倒黴了。

  衛國多次的求助於齊國,如果在齊桓公活著的時候,肯定不會任由這個事情發展的,但是齊桓公已經死了,齊國也沒有這個實力了,狄人的禍亂也是困擾齊國的一個問題,就變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局麵了。

  齊桓公死的第二年,魯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冬天,邢國和狄人攻打衛國,並包圍了衛國新的首都,逼的衛文公差點想讓位給其他人,好在大家都同仇敵愾,奮力擊退了邢國和狄人兩國的軍隊的攻擊,衛國又艱難地活了下來。

  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

  衛國為了報複邢國的去年攻擊,準備攻打邢國,此時這一年裏衛國遇到了大旱,久不下雨,衛國祭祀山神也好,祭祀龍王爺也好,都沒有效果。衛國大臣寧莊子也想不明白,就說:“過去周朝發生饑荒的時候,出兵打敗了殷商後就豐收了,現在邢國無道,成了叛徒,引導狄人進攻衛國,也許老天爺這樣做事,為了提示我們要征伐邢國吧。”

  衛國聽從了寧莊子的意見,決定出兵伐邢,沒想到衛國軍隊剛一出發伐邢,就天降大雨,這更是堅定了衛國征伐邢國,是得到老天爺支持的信心,你看怎麽求神也不下雨,一旦出兵懲罰邢國,馬上天降甘霖,這就是老天爺的指示。

  憑現在的實力,衛國揍一下邢國還是有把握的,要不是有狄人的合作,邢國根本就沒有實力攻擊衛國,但是千萬別有其他的國家摻和,邢國單純的隻是一個狄人幫助,衛國受到的僅是襲擾而已,不至於出現國破家亡的局麵。

  魯僖公二十年,公元前640年,秋天,令衛國感到傷心的事情發生了,齊國竟然和邢國以及狄人在邢國境內結盟了,結盟的核心目的,是為邢國謀劃如何對抗衛國的征伐行動。

  這個變化太大了,齊國再怎麽說,也是大國,齊國的行為,徹底讓衛國放棄了對原來這個大哥的依賴和感恩,如果作為諸侯的大國,應該是調和雙方之間的矛盾,而不是幫助一個,打擊另一個,這顯然已經不是當年諸侯之伯齊桓公的操作風範了。

  衛國顧不上天降大雨的好兆頭了,隻能趕快的撤兵保存實力,靜觀其變。

  魯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狄人入侵衛國。

  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周王室發生了“王子帶之亂”,導致周王室和狄人產生了矛盾,狄人被周王室和晉國的合作下好一頓修理,軍事實力受到挫折,暫時沒有精力再對外進行擴張了,更沒有力量去幫助邢國管閑事了,這對於衛國來說是個絕好的機會,趁著邢國的幫凶狄人衰弱的時候,趁亂打劫,渾水摸魚是最好的時機。

  否則,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一個諸侯國擅自的滅掉另一個諸侯國,對於周圍諸侯來說,總是不太好交代的,在周天子那裏也說不過去,更何況等狄國騰出手來,衛國再去攻擊邢國,狄人肯定也會幫助的。

  十幾年來,衛國一直麵對著邢國的威脅,讓衛文公也顧不得那麽多了。衛國準備拔掉邢國這個隱患,趁機攻打邢國。

  魯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正月二十日,在國際上的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周襄王出奔到鄭國”這個事件上時,衛國利用“反間計”出兵,一舉滅掉了邢國。

  衛國原本準備采取突然襲擊的方式攻擊邢國,但是衛國的大臣禮至說:“不殺掉邢國的正卿國子,邢國就會殊死抵抗,不可能順利的得到,不如我先和我的昆弟先到邢國做官,擔任間諜做一個高級潛伏者,到時候讓他在我們進攻的時候,一舉殺掉國子,這樣邢國即可唾手可得,易如反掌”。

  說罷,禮至就用自己的右手做了一個反掌的動作。

  春秋時期,也是人才大流通的時期,一般來說,有身份和關係的貴族,在自己的國內得不到重用,流通到國外的時候,是很容易當官的。

  果然,禮至和其兄弟前往邢國求職,邢國的國子也沒有審查他們的檔案,和甄別他們的曆史背景,就得到了邢國的重用。

  魯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春天,衛國等到時機成熟了,開始正式的出兵攻打邢國。邢國當然是據城防守,嚴陣以待,形勢十分緊張。禮至和兄弟一起跟著邢國的國子巡城,看好機會後,二位潛伏的高級間諜,突然發難,從兩邊架住了國子,在城上向城牆下大喊,並且讓守城的士兵打開城門,否則就殺死國子。

  國子怒目圓睜,高聲喝罵二禮兄弟並開始反抗,禮至兄弟一看不好,兩人一起用力就直接把國子扔下城牆,國子活活的被摔死在城外。邢國的守城軍民大吃一驚,看著國君死亡,已經無心戀戰,正月二十日,衛侯帶領著衛國軍隊進入了邢國,邢國滅亡了。

  衛國滅邢國,就是滅掉了同姓的國家,不過是小國而已,大魚吃小魚,蝦吃沙。

  高級間諜禮至為了表彰自己的功勞,還在銅鼎上澆築了銘文:“餘掖殺國子,莫餘敢止”的字樣,意思就是說:我挾持殺了國子,誰敢與我爭鋒。很牛皮的意思。不過這個銅器,現在似乎並沒有發現或出土,隻有曆史的記載而已。

  倒是後來出土的漢簡《孫子兵法》記載“衛之興也,衛師比在邢“,即記載了此事,衛滅同宗,也是“春秋無義戰”的特點。

  衛國去掉了邢國這個隱患後,衛文公出了口惡氣,也就接著死了,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

  (3)衛、魯、莒同盟建立

  衛國消滅掉了邢國,勢力擴大了,但是這件事情對於齊國來說,會出現怎樣的後果,還不知道。另外,邢國也是當年三個難兄難弟之中的一個。

  所以,衛國需要取得魯國的認可,這樣一來,就可以獲得魯國的同盟,可以對抗可能到來的齊國發難。

  取得魯國的認可,就是要幫助魯國辦事,正好莒國和魯國已經翻臉二十多年了,衛國就給魯國和莒國講和。

  魯國和莒國本身就沒有什麽血海深仇,就是為了兩個小錢的原因,這些年過去,當時的怨恨也漸漸的消失了,需要有了機會重新梳理與魯國的關係,其他的國家都不會摻和這件事情,正好衛國來了,就當了這個橋梁,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魯僖公二十五年,冬天,十二月十二日,雙十二,魯國、衛國、莒國三家在“洮地”會盟,重修衛文公之舊好,結成了三家同盟,製定了“相互支持,共同發展”的方針。

  魯僖公二十六年,正月,三國的國家元首(衛國因衛文公死亡,由大臣寧莊子代替)在莒國的“向”地(現山東的莒南地區)正式簽訂友好互助條約。

  這件事情,讓齊國非常的生氣。

  一來,原來的衛國、邢國都是齊國的被保護國,衛國滅掉邢國這樣的大事,衛國竟然不和齊國商量,擅自行動,這是目無大哥;二來,衛國衛文公死亡,衛國的新任國君應該到齊國報喪,取得齊國的確認,衛國是齊桓公幫助複國的,這是不禮貌;三來,衛國滅掉邢國後,竟然和魯國、莒國三家結盟,排除了齊國,這是拉山頭,準備在山東地區形成新的勢力來對抗齊國。

  不行,一定要有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