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偉大的流浪者(登基) (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春秋第八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6261
  (8)晉文公重耳登基

  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

  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九月,晉國現任國君晉惠公死了。

  晉惠公的兒子太子圉繼位,史稱為:晉懷公。他就是那位從秦國拋妻逃回的太子。

  晉懷公登位後,馬上下達命令,令所有在外麵跟隨流亡公子的侍臣們全部要限期歸國,不能再跟隨流亡公子。其實,現在晉國的流亡公子,就是特指公子重耳罷了。

  晉懷公為了削減重耳的羽翼,慢慢的消除重耳的威脅,就公布了讓這些跟隨者們,必須離開公子歸國的日期,如果到期不歸者,殺無赦。

  晉懷公為什麽要這樣做?

  一則,晉懷公知道:自己的叔叔公子重耳的人氣呼聲一直很高,對晉國王位,始終是一個威脅,自己的爸爸晉惠公就想要殺死叔叔重耳,沒有辦到。現在自己登位後,也非常的理解爸爸的感受了,既然目前暫時還不能殺死重耳,削弱他身邊的勢力還是很有必要的。二則,叔叔重耳身邊的這些大臣們,實在是太厲害了,不但賢良,而且他們的身後在晉國,都有一定的政治勢力支持,這股巨大的勢力不消滅,總是重大的隱患。隻有這樣的借口,才能找到一個鏟除重耳隱藏在朝中的勢力,斷掉裏外溝通的聯係借口;三則,自己的老婆,被秦君又嫁給了叔叔,心中滅不了這口氣,也知道秦國已經開始支持重耳了,而且現在他就在秦國,這是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晉國的大臣狐突,知道兒子狐毛和狐偃已經跟著公子重耳到了秦國,但是沒有按照晉懷公的要求,召令這兩個孩子回國,這就讓晉懷公抓到了把柄,於是先拿狐突開刀。

  這年的冬天,晉懷公逮捕了狐突。

  並派人對狐突說:

  “如果你能令兩個兒子回國,就馬上赦免你。”

  狐突冷笑著的回答:

  “兒子既然能夠做官,我這個當爸爸的就要教育兒子要忠誠,這是自古以來的製度,把自己的名字寫在簡冊上,並呈給主人,這就是代表要委身與主公,如果有二心的話,這就是大的罪過。

  現在,我的兩個兒子的名字,已經在重耳那裏好多年了,如果現在就是因為一紙命令,就召他們回來,這豈不是當爸爸的教育兒子對主公要有二心嗎,如果我教育孩子侍奉主公三心二意的,他即便是回來,又怎麽能夠再侍奉國君呢?

  刑法是不能濫用的,這是國君是本分,如果以濫用刑法來滿足國君的快樂,這豈不是欲加之罪嗎?來吧,我也活夠了,殺了我吧。”

  晉懷公上位,屁股還沒有坐熱龍椅,當場就殺了一個大臣,而且,殺了狐突真是臭棋一著,這是等於斷了跟隨重耳流亡的狐毛狐偃的後顧之憂,這真是昏庸啊。

  消息傳到了秦國,狐毛狐偃當場就哭昏過去了,公子重耳咬牙切齒。

  秦穆公也認為時機到了,否則,等晉懷公坐穩了龍位,一切都晚了,於是——

  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春天的正月(晉國紀年晉惠公十四年的十二月),秦穆公正式的派兵護送重耳回國了,因為當時來不及向魯國通報,因此《春秋》中沒有記載這個過程,目前隻能根據《國語》來複原當時的情況了。

  當護送重耳的軍隊到了黃河的時候,重耳的舅舅子犯把自己身邊帶的一塊美玉交給重耳,並且表情凝重的說:“公子,臣下跟隨你奔走巡行了中原大地及各個國家,我有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好,尤其是哄騙你離開齊國,離開齊薑,讓你非常的生氣,並且非要吃我的肉不可,我知道我犯了很多的錯誤,現在你就要回國了,我的曆史使命也完成了,請公子允許我離開吧,我自己會流浪天涯,不會再給公子添麻煩了——”

  說完,就要作勢離開。

  公子重耳開始還不知道為什麽,舅舅突然要把他自己的美玉交給自己,聽完了舅舅的一番話後,哈哈大笑起來,接著就“嗖——”的一聲,將美玉撇到了黃河裏麵,然後也很隆重的對舅舅說:

  “我如果不是與舅舅一條心,今天就對著黃河發誓,如果違背誓言,就如同此玉。”

  你看子犯多麽聰明,這就是高手,知道革命就要成功了,馬上就為自己先留下一條後路,上了保險,你說他跟著重耳革命了一輩子,臨到革命成功,卻要高姿態的要退休,這確實有點造作,但是也是一種技巧,俗話說“同患難易,同富貴難”啊!

  部隊過了黃河,就等於是進了晉國的領土了。

  重耳帶著秦國的軍隊,向令狐、桑泉、臼衰三座城池宣告他回來了,當地的人們一聽是公子重耳回來了,馬上打開城門,敲鑼打鼓的迎接公子,這就是人氣太旺了。

  到了二月份,晉懷公真的害怕了,沒想到重耳這樣的牛氣,人一進入晉國,全國就有了一種蠢蠢欲動的氣息,快跑吧,潛逃可是他的強項。於是晉懷公就跑到了現在的山西臨汾地區,當時叫做高粱城區避難了,當朝的呂甥、冀芮一看:這樣怎麽能行,無論怎樣也要帶兵抵抗一下吧。

  晉軍在倆位大臣的帶領下,迎戰重耳的秦國軍隊,並在廬柳,嚴陣以待。

  秦穆公派公子摯親自前往晉軍大營中談判,晉軍馬上就退軍到郇(山西臨猗縣)地,表明了對重耳的謙讓。

  二月辛醜日,狐偃代表重耳,與秦國公子摯和晉國的呂甥,冀芮等大夫們,一起在“郇”進行了會盟,正式認可了重耳回國並且成為晉國國君的事實。

  第二天,公子重耳親自進入晉軍的大營中,一舉掌握了晉國的兵權,真正成為了晉國的主人。

  這對於重耳來說,即是個快樂的日子,也是個流淚的日子。因為,重耳從今天開始,終於結束了十幾年的流浪生活,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再也不用饑餐露宿,再也不用低三下四,再也不用逃避晉國國內對他的追殺。從今天開始,他就是晉國的主人了。

  苦盡甘來。

  重耳入主晉軍後,秦國軍隊也算是完成了任務,然後就收兵回國了。

  兩天後,重耳帶領晉國軍隊進入曲沃,這可是晉國的老根據地了。

  當年曲沃小宗代大宗的時候,這裏就是重耳祖先戰鬥過的地方,大哥太子申生也是駐防在這裏,曲沃城有重耳祖先的祖廟,入城後的第二天,重耳就祭拜了先人的祖廟,這就算是正式的登基上位了,甚至告訴了先人,所有的手續完全辦好了。

  告祭完祖廟後,重耳獲得了合法的身份,於是下達了第一道命令:派人到高粱殺了晉懷公元太子圉,這樣弟弟夷吾這一枝的後代,算是結束了君位的承嗣,改成了重耳這一枝了。

  然後又過了兩天,重耳帶領著大部隊進入了絳都,晉國的首都,成為了晉國的新國君,史稱晉文公。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的第二位霸主,經過了多年的磨難,曲折的經曆,修成真身,成為真佛。

  重耳成為了晉國的君王,並不等於就一定會坐穩這個王位。

  目前晉國的國內局勢動蕩,前晉惠公的人布滿朝堂,如何做好坐穩君位,是需要一定智慧的,這時重耳辦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另一件是打開了執政的局麵,都非常的優秀。

  那兩件事情?

  先說第一件——

  看著威風凜凜的重耳,根本就與前國君不同,於是那些原本是晉惠公夷吾的侍臣們,都開始紛紛的打鼓,尤其是參與這次談判的呂甥,他一直是晉國在晉惠公期間執掌大權的權臣,加上郤芮,二人就是晉惠公的直接心腹,現在重耳上位了,估計很快重耳就會重用那些跟著他流浪的大臣了。因此,兩人害怕被以“權臣”的借口,被重耳除掉。於是就想先下手為強,焚燒了王宮,將重耳直接殺死。

  當然,呂甥和郤芮要想完成這個這個計劃,必須還要找一些幫手和親信,當年那個被晉獻公和晉惠公派去追殺重耳的寺人披(勃鞮),就是最好的人選了,既然他殺了重耳二次都沒有成功,這次再給他第三次機會。

  寺人披可不是傻瓜,當年被晉獻公派往蒲地追殺重耳的時候,讓重耳跳牆逃跑,自己斬斷了重耳的衣袖,本身就是噱頭。後來又接受晉惠公的命令,讓自己去狄國去刺殺重耳的時候,也是自己悄悄的透露了信息,讓重耳逃跑了。其實自己並不想殺死重耳,但是君命難違,也就隻好采取這樣的下策了。新國君重耳是不是知道這些前因後果?是不是領自己的這個人情?都是未可知的事。既然這次又要派他刺殺重耳,而且重耳已經當了國君,何不親自去麵見重耳,看看自己三番五次,留住了性命的這個公子,是不是真的實至名歸。

  於是寺人披到了王宮請求麵見重耳。

  重耳一聽,寺人披,就是那個整天追殺我的人,不見。

  並讓人對寺人披說:

  “當年的蒲城事件中,我爸爸晉獻公讓你一夜之後到達蒲城捉拿我,但是你當天就到了蒲城,並斬斷了了我的衣袖;

  後來在我弟弟晉惠公時代,讓你到狄國來追殺我,命令你三天到達,但是你第二天就到了,你奉了獻、惠二君之命,想殺死我,我屢次的被你追殺,這是為什麽?你好好想想吧。

  當年被你砍斷衣袖的衣服,還在我的箱子裏麵,今天不見,回去好好想想自己的過錯。”

  俗話說“嫉惡如仇”,這是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但是作為君王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就未必了。重耳對寺人披的第一反應,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感受,而沒有站在君主的高位上,分析這個問題,是最直接、最性情的反應。

  寺人披聽到重耳的意見後,仰頭哈哈大笑,對著傳話的人說:

  你回去給君王說說我的意見,我再等一會兒,如果沒有回複,我就離開,不用給大王增添煩惱了。

  “你告訴重耳,現在他是君王了,就應該懂得做君王的道理。如果還是不懂,拿著普通人的感受來對待問題,恐怕又將會有新的災難臨頭。

  作為大臣,執行國君的命令,是不能三心二意的,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為國君鏟除所厭惡的人,這是為臣的道理,實話實說,在當時的那個環境中,殺一個蒲地人(暗指重耳在蒲地時)和殺一個狄國人(暗指重耳在狄國時),對於我來說有什麽關係呢?

  你讓大王想想,現在重耳當了國君,難道就沒有象當年他在蒲地或狄國一樣的敵人嗎?當年齊桓公能夠不計較射中衣袋鉤的仇恨,而重用管仲為相,這就是度量,當國君的度量。

  如果大王沒有齊桓公那樣的度量,我就馬上離開,不用勞煩你們來回傳話,那樣,要走的人,會很多的,豈止我一個人而已。

  再說,就重耳當時那個小體格,我真的想要殺死他,何必隻是斬斷一個衣袖,而不去追殺,何必事先泄漏消息,而大張旗鼓的去狄國追殺,這裏麵的道理,讓重耳好好想想昂,而不是讓我好好想想。”

  重耳聽到傳話人的這番語言後,馬上就恍然大悟,趕快的出門親自迎接寺人披,連忙和寺人披說:

  “我難道不知道這裏麵的道理嗎?隻不過我心裏真的心存怨恨,而暫時不能去掉。這樣吧,現在我知道錯了,請求你我之間都去掉怨恨之心,一起共同匡扶晉國”。

  說完,重耳就拱手施禮。

  寺人披見到重耳知錯就改的樣子,非常的高興,心中暗暗的讚歎這個君王,於是就把呂甥和郤芮的陰謀告訴了重耳。

  重耳一聽,心中十分感動,也驚出一身冷汗,慶幸自己的態度免掉了一場殺身大禍。於是,重耳帶著隨從,封鎖消息,在三月,秘密的前往了王城與秦穆公會見,將自己回國後的一切經過進行了匯報和溝通,同時說明了呂甥和郤芮的陰謀。

  三月三十日,果然不出所料,晉國的王宮發生了大火,王宮被燒毀了。

  呂甥和郤芮到了火場後,發現並沒有重耳的屍體,感到很意外,就抓住一個寺人詢問,才知道月初,重耳已經秘密的到秦國去會見秦穆公了,這讓兩人很是恐懼,大禍是惹下了,如果不做完畢,後麵肯定會得到重耳的報複的。目前重耳不在國內,自己燒毀王宮的消息,估計重耳還不知道。既然這樣,不如兩人直接帶兵前往秦國和晉國的黃河邊境上,等著重耳,一旦接到的重耳,趁重耳不明就裏的時候,再誅殺他。

  兩人到了黃河邊上,並沒有見到重耳,但是見到了秦國的使臣,讓他們直接到王城去迎接重耳回國,這讓兩人欣喜若狂,估計現在秦國和重耳都蒙在鼓裏,既然來了,不能不去,否則就會泄露陰謀被追殺,跟著去了,假裝十來迎接和保護晉君的,反而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把事情做完。

  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重耳已經知道了他們的陰謀。

  兩人帶兵來到了兩國的邊境,並自我感覺良好來到了秦國的王城,準備迎接重耳。誰想到,剛一進城,就被秦軍綁了起來,他們連重耳和秦穆公的麵都沒有見,就被殺了,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兩個人,都是絕對的一流聰明人,卻落得了這樣的下場,這也是重耳及時的改正自己的錯誤,能夠從善如流,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可謂是辦了幹淨利索的一個重要的大事,借著秦國的手,鏟除了晉國的兩個權臣,避免了在晉國裏麵的流血,智慧啊!

  第二件事——

  重耳秘密的會見秦穆公,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迎接自己的夫人懷贏。

  這可是真給足了秦穆公的麵子,原來秦穆公就是想讓這個寶貝女兒當晉國的國君夫人,才嫁給了太子圉,誰知道太子圉並不爭氣,跑了,所以在再次改嫁給了重耳,人家重耳並不嫌棄這個女兒,反而非常的看重,這是圓了當爸爸的愛子之心。

  秦穆公為了保護這個女婿和疼愛的女兒,當場就送給了重耳三千秦國鐵甲軍,作為他們夫婦的貼身衛隊,浩浩蕩蕩的第二次回國,這次的風光,又是大有不同。

  回國後,重耳春風得意,一派賢明君主的形象,但是重耳的賢明是不是象傳說的那樣,那些沒有接觸過重耳的人,還是心存疑慮,就在此時,又發生了一個新的事情,也是重耳展示賢明的機會來了。

  當年,晉國有個叫做“頭須”的監守府庫的官員,也就是現在的國家倉庫庫頭的意思。當年重耳流亡的時候,這個頭須開始也跟著流亡了,但是當重耳等人落寞的流落在曹國的時候,這個頭須竟然偷了重耳的全部行李和錢財,跑回了晉國。讓重耳等人徹底的成了“光棍赤貧流浪漢”了,大家當時都恨得牙根癢癢,現在頭須已經做了國家的倉庫保管員,看到重耳回國複位,就拿出了很多的寶貝,上下打點,要求重耳能夠繼續接見他,並重用他。

  當時,接受賄賂幫助辦事的人員,安排頭須麵見重耳是時候,正好趕上重耳在洗頭。

  因此,重耳就借口自己在洗頭,拒絕接見頭須。

  誰知道,頭須卻拍手高興的說:“洗頭的時候,頭是向下的,所以心也是向下的,整個都倒過來了,因此,思考的問題也是倒過來的,想法也就是反的。所以:不見,就是想見。我此時見不到國君,是對的,我很高興。

  再說了,隨從國君流浪的人和在晉國內為國君守備財務的人,都是國君的臣子,國君不會因為這個,而責備在國內等候並幫助他看守財物的人的。”

  你看看,這個頭須多麽會說話。

  重耳聽後非常的高興,就親自接見了頭須,並且問道:

  “頭須啊,你這個小人,當年跟著我流浪,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離開了我,而且還偷走了我的財物,讓我生活陷入窘境,我當了國君,不追究你的責任就罷了,你現在還有什麽麵目來見我,這不是找事兒嗎?”

  頭須說:

  “感謝大王接見了我,這已經說明大王是非常賢明的君主了,我這次麵見大王,主要是向大王呈現能安定晉國的計策的”。

  重耳一聽:

  “你能安定晉國,這不是開玩笑嗎,說來聽聽,什麽計策?”

  頭須非常冷靜的說:

  “大王你離開晉國很久了,很多臣民已經不記得大王當年的好了,這次大王返回晉國,很多老百姓和官員都感到人人自危,不知道下一步要有什麽政策,所以民心不穩。

  我當年偷了大王的全部流浪資金,跑到山裏麵去躲避,但是大王並沒有殺我,如果這次大王赦免我的罪過,並且讓我和大王坐一輛車遊覽在都城之中,老百姓見到這個樣子,肯定會知道大王是個不念舊惡的人,所以人心就安定了。

  難道這不是安定晉國的好計策嗎?”

  重耳一聽非常的高興,就按照頭須的意見,赦免了他之前偷盜的罪過,並且和頭須一起坐車馬車,在都市中遊覽。人們紛紛焦頭接耳,讚賞晉文公不念舊惡的高尚品質。晉文公重耳也十分的高興,但是,有些老百姓說:大王雖然不念舊惡,但忘記舊恩也不是件好事啊。

  重耳有些納悶,就打聽身邊的人,還有什麽舊恩,他沒有報答的,身邊的這些舊臣們自從自己回國後,都紛紛的得到了賞賜並按照能力的大小分派了官職,怎麽能說是自己忘記了舊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