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皮之不存 毛將安附 (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春秋第七十七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810
  這幾年,中原大地的氣候有些反常。

  魯僖公十年,冬天,普天之下,又是大雨,又是大雪的,還有強對流的雷電,似乎有些不倫不類。

  十一年,秋天,似乎是去年的雨下的很透,今年就一直的幹旱不下雨了,各地諸侯國們紛紛舉行求雨的祭祀,祈求老天爺:行行好、給點雨。

  十二年,三月初一,中原大地發生的日食的天文奇觀。

  十三年,秋天九月開始,天下又是大旱不雨。

  連年的大旱,讓晉中和晉北地區的莊稼遭到災難性的歉收,熬到冬天,晉國終於扛不住了。

  魯僖公十四年到來,連續兩年的大旱,讓晉國的糧食嚴重減產,今年更是嚴重,已經繼續出現了老百姓的大饑荒,簡直是餓殍遍野,慘不忍睹。晉惠公真是沒有辦法了,這兩年晉國整天的搞內亂,當官的也沒有心思去抓農業生產了,加上大旱,晉國出現了自晉惠公上台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

  晉惠公一看糧食危機來了,連國庫裏麵儲存的“地瓜幹子”都快沒有了。思來想去,還是要厚著臉皮向姐姐、姐夫的秦國求救,於是晉惠公就派人前往秦國要求賑災。

  秦穆公看到晉國的使者就來氣,心想這個小舅子的國家太不靠譜了。

  明明答應了給自己的承諾,但是他一當上國君就反悔了,讓自己很是生氣和無奈,現在你們來了饑荒,又要求我們秦國的支持,真要好好的思考一下,精心的打算打算和想想,怎麽應對晉國這個請求。

  秦君將公孫枝找來,問道:“子桑(公孫支的名字),現在晉國遭遇到了饑荒,派人前來購買我們的糧食,你看看,我們到底賣不賣給他們糧食?”

  枝子桑說:

  “大王,我們對晉君有了很多的恩惠,扶持晉君上台,晉君反悔割地的承諾又不怨恨他們,這是我們有恩於晉君。

  但是,晉君卻對自己的老百姓缺少恩惠,必定會失去老百姓的支持,現在是老天爺再次的讓晉君來求我們,天意啊!如果我們不賣給晉國老百姓糧食,這不就是等於違背了老天爺讓晉國再來求助我們的意願了嗎。

  再說,如果晉國的老百姓知道了我們秦國不賣給他們糧食,晉國的老百姓就會怨恨我們的,老百姓不會知道那麽多的上層信息和秘密的協定,但是知道了秦國見死不救,這就是大仇啊,即便我們不想賣,可老天爺安排了這個局麵,就是要我們賣糧的,所以也會給晉君之前不報答給我們的承諾,造成巨大的口實。

  說實話,到那時候,晉國就會說我們秦國狼子野心,不顧老百姓的死活,所以他們才反悔的割地的承諾,這不就等於給我們自己造成障礙了。

  所以我建議,賣給晉國糧食,這樣可以取悅晉國的老百姓,晉國老百姓得到我們的救助,就會批評晉惠公的執政能力和道德水準,到那時候,秦國可以根據我們的情況,隨時對晉國進行征討,即便是晉君到那時想對抗我們,老百姓誰能幫助他呢?

  給,一定要給。”

  秦穆公十分滿意的點著頭,欣賞的看著公子摯,又轉頭問身邊的百裏奚,五羊皮大夫百裏奚,此時已經因為自己的才能,受到了秦君的重用,雖然他被晉國滅掉的虞國當作陪嫁,送給了秦國(其中還有一段到楚國的經曆),對晉國有著刻骨的仇恨,但此時秦君談的是國家大事,不能以私人的恩怨來提出意見,這才是賢臣和能臣,他和之後的丕豹觀點,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風格。

  百裏奚說:

  “我讚同公子摯的意見,天災在每個國家都會發生,救濟災難,幫助睦鄰,這是正道,實行正道,國家才能有福分,所以說要賣,而且要真心實意的幫助晉國老百姓渡過難關。”

  秦穆公點頭,又看著流亡來的丕豹,丕豹抓耳撓腮的急著想發言,他爸爸丕鄭和自己的全家都被晉惠公殺死了,滿腔的怒火正沒有發出口,這次是個好機會,看著秦君的目光有征求自己的意思,於是就大膽的說:

  “大王,我不同意倆位大夫的意見,雖然說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晉君已經對秦國無理了。這件事情,天底下、地球上的人都知道,晉國之前就有對裏克和丕鄭的“大清洗”罪惡,現在又有了饑荒,說明晉君已經失去了民心,甚至於連老天爺都不幫助晉國了,趁著晉國現在的狀態,秦國完全可以征伐晉國,不要賣給他們糧食,這是多好的機會,天機不可失啊。”

  丕豹和百裏奚之間的水平,在此時區別出來了。

  丕豹,完全是從自己私人報仇的角度出發,被複仇的火焰迷住了雙眼,在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摻雜進了私仇,這就是不會得到國君的認可,也會讓國君看出兩個人的差距。

  秦穆公微笑的安慰丕豹。

  “丕豹,

  你知道嗎,我討厭的是晉國的國君晉惠公,這個不成氣候的小舅子,但是晉國的老百姓有什麽罪過,正象是百裏奚說那樣,上天的災禍流行,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救濟老百姓,才是正規的道理,不能因為這個災荒,而變成一場趁人之危的戰爭,那不是讓天底下的人,都看到了秦國的錯誤的一麵嗎?

  這樣吧,丕豹的意見可以存檔,這次就不按照他的意見執行,但是丕豹一定要好好的練武,訓練士兵,累了就睡,睡醒了,就練兵,一定會有你發揮自己的地方的。”

  其實,秦穆公這個講話就等於給丕豹定了位置,他隻能是局部方麵的臣子,而國家大事是不能依靠的。

  所以說,做人能不單純的是要知道那麽多的道理,能背誦多少的古訓和兵法,而是真正的懂得如果設身處地的發揮自己的作用,上級的格局不會和你一樣,了解上級的想法,放棄自己的私仇,才能得到上級的認可,到時候總有複仇和發揮的機會,丕豹比起他的爸爸丕鄭,差的太遠了,不成熟,嘴上沒毛。

  秦穆公最後下定了決心,一拍桌子,說:

  “幫助晉國買糧,救助晉國老百姓,這次抗災救難的行動叫做:泛舟之役,由百裏奚擔任行動總指揮。”

  由於當時的生產力限製的水平,把米的榖脫掉,即費時間,又不好保存。幹脆,就將帶著榖殼的大米裝包,以低廉的價格賣給晉國,讓晉國老百姓分到粟米後,自行再進行脫粒後食用,省了時間、加快了救災的速度。

  至此,秦國賑災的裝滿糧食的船舶一隻,接著一隻,從雍城(秦國的首都)到絳城(晉國的首都),沿著黃河及其支流的河道,川流不息,連接不斷,奔向晉國,晉國老百姓得到了救助。

  晉國終於挺過了這次的大饑荒。

  按照正常的道理,晉國渡過了這次大饑荒,晉惠公真應該好好的感謝秦國,感謝自己的姐夫,但是事情是這樣的嗎。

  百裏奚說的真對,天災流行,誰也不敢說能不能輪到自己的頭上。

  第二年,也就是秦國支援晉國大饑荒的第二年。

  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冬天。

  秦國也遭到了大饑荒,其實人家秦國遭遇這次大饑荒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庫存能力,抵擋一下。但是去年秦國的國庫存糧,絕大部分都支援給晉國賑災,目前秦國國庫存糧空虛,一旦遇上饑荒,來不及周轉和賑災,沒有辦法了,隻能派人前往晉國請求買糧賑災。

  這個事情,晉惠公應該沒有什麽可猶豫的,如果說割讓城池的許諾反悔了,或許可以理解。但是人家剛救助完了你之後,需要你救助的時候,你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再猶豫不決,真就不能說什麽了。

  晉惠公舔著臉,一番正經的問大臣慶鄭,晉國大夫慶鄭是個非常耿直和脾氣直率的人,當場就回答說:

  “大王,這個有什麽可以商量的,前麵我們晉國已經賴掉了,承諾割給秦國的五座城池的土地,現在又吝嗇自己的糧食,不去救助曾經救助過我們的盟國,是忘記了別人的好處,背棄恩德,失去了親人和老百姓的支持。

  幸災樂禍,就是不仁;貪圖所受,就是不義;激怒鄰國,就是不詳。

  失去了這些道德,我們憑什麽來保衛國家?”

  晉惠公沒想到慶鄭會來上這麽激烈的一番話,有些不高興了,回頭看著大臣虢射,虢射是個政治場上的老滑頭,看著國君的臉色,明白了國君的意思,就說:

  “我看未必——

  大王已經將承諾的五座城池反悔不給秦國了,就等於已經惹惱了秦國,現在我們再給他們糧食,這不能銷毀雙方已經產生的仇恨,而是敵人變得更為強大,趁著這個機會,削弱一下秦國的勢力,不是更好嗎,我看不如直接出兵,趁機攻打秦國。

  俗話說:皮已經不存在了,毛還能附著在哪裏?(《左傳》記載這句話:皮之不存、毛將安附),也就是說:晉國和秦國的矛盾根子這塊“皮”,已經不存在了,就是有點小恩小惠的“毛”,又能怎樣?皮不在了,毛放到哪裏?”

  這就是這個成語的來源出典。

  性格直率的慶鄭,真的火了。

  “不對,你別出餿主意。

  丟棄信義,背棄鄰國,如果我們再有禍患,誰還來幫助我們?沒有信義,禍患就會隨之而來,這樣做,連我們的老百姓都會拋棄你的,國內的百姓把你當成仇敵不說,更何況還有因此怨恨你的敵人呢,如果換個角度,我們處在秦國現在的地位上,也一定會發怒攻擊對方的,一旦這樣,人家同仇敵愾,一定會戰勝我們晉國的。”

  晉惠公得到了虢射的支持後,已經決定按照他的意見執行了,不賣給秦國糧食賑災,便對慶鄭搖著頭說:

  “慶鄭啊,你說的道理太膚淺了,都是表麵的文章,作為國家之間的戰略性布局和總體方針,你還是不行啊,這都是你不知道的,算了,別爭了,就采取虢射的意見執行。

  不過,出兵還是不太好,我們也剛度過災荒,不給糧食就行了,部隊可以集合起來,向秦國方向移動駐防,防備慶鄭分析的可能出現的秦國軍事進攻。”

  晉惠公的決定,把慶鄭氣得當場差點背過氣去。

  消息傳到了秦國,秦國上下都氣得大罵晉惠公,連秦穆夫人這個姐姐都垂淚搖頭,唉聲連連,秦穆公鐵青著臉,咬著牙說:“別發火了,現在的任務是度過災荒,自力更生,抓革命、促生產。來日方長,老秦人不能被人當成孩子刷。

  我們秦國是:有仇必報,我命令,三軍將士,把晉惠公畫成靶子,練射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