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鄭國服軟的“寧母盟會”( 魯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春秋第七十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2544
  許國投降楚國了,這都是鄭國惹的禍,肯定不能算完。

  好在,許國的投降,反而讓齊國的聯合國軍暫時沒有了救援的負擔了,那就集中精力的繼續伐鄭,要個說法吧。

  鄭國也知道知己辦了個蠢事,怎麽辦,鄭君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此時還是孔叔站出來給鄭君分析國際局勢。

  “大王,你這會兒知道我上次說的意見是多麽的正確了吧,逃席肯定是要被罰酒的,俗話說:沒有強大的心裏和勢力,又怎麽去對抗這些後續要發生的事情呢。我們現在既然不能用強去對付聯合國軍,又不能示弱來表達我們的意見,所以這就是完蛋的節奏,國家危險了。”

  鄭君知道自己下的臭棋,有些敷衍的說:

  “我知道這個事情的根源在哪裏了,再讓我想想怎麽辦。”

  孔叔驚訝的張開了大嘴說:“情況十分的危急,哪有時間等著大王好好的思想。”

  夏天。

  鄭君將申侯給殺了,用來取悅齊國。

  這就是所謂鄭君知道的事情根源,這個大蠢蛋,人家齊國雖然打著“鄭國不在合適的時候修築城池”的名義征伐鄭國,但這是個借口罷了,真實的內核是:因為“鄭君逃會”而造成不能完整的簽訂盟約,這才是齊國征伐鄭國的目的。現在鄭君竟然殺了申侯來取悅齊國,他以為這就滅了齊國征伐他的口實,其實是自毀長城的自殘行為。

  申侯,真的也被當年的楚文王一語中籖,死於喜歡利益上了。

  轅濤塗的忽悠也終於結果了,所以說:做人一定要厚道。

  鄭君連忙派自己的世子華,前往齊國帶領的聯合國軍司令部進行談判,以尋求和平。世子華就是鄭國的太子,在當時周王室的大兒子叫太子,諸侯的大兒子叫世子,都是一個意思,隻不過登記不同,稱呼不同而已。

  魯僖公七年,秋天,七月份。齊桓公帶著管仲和宋國、陳國一起與鄭國的世子華在“寧母”,現在的山東魚台地區見麵進行談判。

  管仲對齊桓公說:

  “我們還是要采取招撫的政策對待鄭國,用大王的德行來安撫有貳心的國家,這樣才能不違背道德,天下才能歸附於你,所以要同意鄭國的講和要求,還要禮貌的對待跟著前來的諸侯們。”

  所以,齊桓公采納了這個建議,就非常尊敬的對待諸侯,諸侯們也送了很多禮物。

  同時,齊桓公讓鄭國世子華,從聽命於諸侯處理的被動角色,轉化成平等的對待的和談主體,進行平等的雙邊談判,世子華很是感動,就對齊桓公說:

  “不是我們大王違背你的命令,而是我們國家裏麵有三個勢力很大的家族違背你的命令,他們是:洩氏、孔氏和子人氏三個強族,如果能夠在大王的幫助下,除掉這三個氏族的人,我們鄭國肯定會象你的臣民愛戴你一樣的愛戴大王,這樣對於大王也沒有什麽不利的。”

  齊桓公準備答應世子華的要求,但是被老奸巨猾的管仲製止了。

  為什麽給製止了?

  因為從表麵上來看,世子華是為了取悅於齊國而要求除掉反對齊國的勢力,但是世子華也是想利用齊國的力量為自己掃清國內政治上的障礙,做大臣的應該具備兩個方麵的政治素質:一個是對外,一個是對內。對外,即便是國內的勢力對外來的勢力有所詆毀,隻要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能因此而說這些大臣就是壞人,這個要看立場和位置;而對內,是屬於對國內各個政治派別的區分,這是外人所不能深刻了解的。世子華,沒有說這些人和他的利益衝突關係,而是完全站在了敵人的角度上,來處理問題,必有其他的目的。

  管仲是做臣子的,就很明白這些道理。

  管仲對齊桓公說:

  “大王,你這次準備一仁義道德來處理這件事情,但是如果按照世子華的意見,就是用暴力和邪惡來終結這個事情,肯定不好,就世子華來說,這次前來代表鄭國談判,不違背國君的命令,叫做守禮;見機行事,認真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叫做守信;如果違背這兩項,就是很大的邪惡。”

  齊桓公說:

  “上次諸侯征伐鄭國,因為楚國的攪合,沒有完成,這次征伐,利用這個情況和機會,不也是很好嗎,過程並不重要,結果才重要。”

  管仲搖搖頭:

  “大王,你追求的是當諸侯的霸主,而不是吞並天下的王道。這有根本的區別,霸主是要諸侯國信服於你。

  如果你用道德來征服鄭國,如果他不聽話,再用道理去說服他,如果還是不行,再用武力去征服他,鄭國不站理,尋求其他的救亡都來不及,那裏還不怕大王你?

  如果我們攙和人家國內的政治鬥爭的事情,人家鄭國就有理了,本來是我們有理,現在變成人家有理,這人家還怕什麽。關鍵是大王帶領著諸侯國來征伐,大家都在看著大王的一言一行,你怎麽對諸侯解釋,人家怎麽能夠服你,相信我,鄭國這次肯定會主動來請求盟約的,和世子華的這次談判沒有太大的關係,這隻是個過程,你要的結果很快就會出現。

  要知道,現在我們每一次的會盟都是有記載的,這個事情記載上曆史,你怎麽對後人說,怎麽能夠叫做懲罰奸人?

  這次世子華,雖然是鄭國的太子,卻求助於外人來幫助他平滅國內對自己不利的政治勢力,必定會免不了災禍的,鄭國不是僅有這三個氏族,還有叔詹、堵叔、師叔三位賢臣輔佐鄭君,他們不是傻瓜,肯定會十分明白的看清這個事情的經過,世子華太年輕了,拿著自己的政治生命開玩笑,大王深思”。

  我們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春秋時期”的霸主行為,有時會很不理解,既然要當霸主,就一個個的滅國可以了,一路殺下去,最後奪取天下,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麽麽要強調仁義道德。其實,當天的天下是周天子的天下,如果你要追求王道,最終是要滅掉周王朝,必然會引起全國的諸侯們的反對,這就是“霸主”和“王道”的根本區別。

  春秋之後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麵見秦孝公的時候,開始談的就是霸業,但是秦君不感興趣,三天之後,商鞅開始談王道,秦君才感興趣,並重用了商鞅,這就是追求不同的區別,最終秦國統一六國,成為天下的王,這就是王道。

  在春秋時期,各路諸侯所追求的都是霸業而不是王道。所以,在春秋時期所謂的滅國,都是為了霸業而服務的,而對於地區性的大國,不能輕易的滅國,這就是目標的不同,而選擇的手段不同。

  齊桓公參悟了這個道理後,連連點頭,拒絕了世子華的要求。

  世子華的這個不成熟的行為,給自己埋下了大禍,自己家裏麵的事情,要自己解決,不能輕易的把自己的政治觀點暴露出來,讀《春秋》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一部《春秋》明天下啊。

  冬天,果然鄭國派人來請求和齊桓公簽訂了寧母和平盟約。

  管仲就是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