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國際聯盟中的政治鬥爭(魯僖公五年至六年,公元前655年至654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5230
  這次陳國大臣轅濤塗忽悠齊桓公的事件,原本不是一件大事,但是改變了曆史進程,因為齊桓公徹底放棄了改道回國的觀點,而是繼續的沿著原來進軍的道路回國。

  齊桓公這樣做,一則采納申侯的正確意見,二來順路討伐忽悠自己的陳國。這就必然會讓齊國沿著中原的腹地路線行進,這也是一條靠近了周王室的國都行進的路線,伐陳算是小事,但是路過周天子駐蹕之所,需要搞一下政治活動才是大事,這就是產生後續的會盟,以及和鄭國反目的事件的地理淵源。

  曆史就是因為一個個的不起眼的小事,而促成了一個個的大事件,讓我們眼花繚亂。

  魯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春秋第六十八年。

  齊桓公討伐陳國,就是一個象征性的順手牽羊的行動,陳國那能抵抗了齊國帶領的聯合國軍,連楚國那麽強大,都玩了一場風馬牛的故事,何況陳國,馬上認錯吧,召開大會,對轅濤塗這種自私自利,目光短淺,不能顧全大局的罪臣,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並將檢討書交給了齊桓公,終於通過了齊桓公的認可,將轅濤塗放回陳國。

  齊桓公順風順水,用威力再次震懾了這些三心二意的小國,正好又路過周王室首都,便派人前往周王室匯報這次伐楚的成果和功勞,並提出在衛國地區的首止,召開聯合國大會的請求,請周王室派王室人員參加指導工作,並暗示最好派太子鄭,參加會盟的意思。

  齊桓公為什麽要求派太子出席,這裏頭有個重要的原因,需要交代一下。

  周王室目前是周惠王執政,周惠王的王後惠後,十分的喜愛自己的小兒子王子帶,所以周惠王愛屋及烏,自然就有了廢掉太子,想立少子王子帶的意思,《春秋》就是這樣,國家發生的曆次動亂,都與大兒子和小兒子之間的關係處理問題有關。

  比如:發生同一時期的晉國,就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在當時的正統觀念來看,太子繼位是符合禮治的,作為中原霸主齊國,如果在周王室的權力爭奪中,能夠起到作用,必然會給自己的政治上,埋下一個很大的籌碼,所以齊桓公的要求不但正當,還很有深意。

  前往周王室的使者派出後,齊桓公就馬上召開了所有到場諸侯國的聯盟大會的第一場準備會議,著重研究了:“如何繼續在齊桓公的領導下,圍繞周王室這個中心,堅決搞好世界和平,反對南方某些大國的單邊勢力”的會議主題。

  齊桓公太牛氣了,霸主的風範,這麽重要的會議也不等著中央的認可和派員。

  所謂的派人向周天子請示,也隻不過就是履行一個禮貌的程序罷了,實際上的會議已經開始召開了,這讓周天子(周惠王)十分的不爽。

  看著齊國一天天的壯大,自己的權威一天天的縮小,早晚,這個齊國會不聽話的,但是現在齊國剛打了勝仗,又非常禮貌的要求周王室派人指導,這個麵子又不能不給。

  這真是:派人也不是,不派人也不好。

  思來想去,周惠王想出了一個辦法,最後證明是“餿主意”的辦法。第一,人要安排,就按照齊桓公的意思,派太子鄭前往參加,分量足夠了;第二,要秘密的安排隨從人員與鄭國積極私下聯絡,最好能讓鄭國借故離開會議,造成缺一個地區大國的情況,以達到破壞齊國擅自而搞的聯盟。

  王太子鄭和周公宰孔,一起前來參加會議。

  這兩個人,一個是來搞陽謀的,一個是來搞陰謀的。

  齊桓公用非常隆重的禮儀安排了太子鄭,並且在秋天正式召開的“聯合國會議”上的第一天的日常會議中,就讓王太子做了重要的講話,全體參與諸侯國們反應非常的熱烈,取得了良好的開局。

  會後,休息期間,王太子鄭在齊桓公的帶領下,頻頻的與各國的領導人會見,並結下了良好的關係,為自己下一步在國際上的執政形象,建立了基礎。周太子鄭十分的感謝齊桓公的這種扶持和幫助。

  但是,跟隨前來參加會議的周公宰孔,卻另有秘密的使命,他利用個會議期間的空隙,單獨的找到了鄭國國君,秘密的向鄭君傳達了周王的意思:

  “親愛的鄭君,你爺爺和爸爸祖輩與周王室有很好的關係,常年都是周王室的大臣,為周王室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魯莊公年代,周王室發生的王子頹政變中,當時你的爸爸鄭厲公,扶持幫助周惠王立國,這是目前周王所不能忘記的。

  現在中原地區諸侯在齊國的帶領下,形成強大的對抗周王室的團體,對此周王很是擔憂,尤其是這次的會議,齊桓公故意的要求太子鄭參加,並且大肆宣傳,這是直接的參與周王室的內部權利之爭,現在你們鄭國處在風頭浪尖之中,不能盲目的跟風。

  根據現在的國際局勢,晉國和楚國都沒有參加到中原的諸侯聯盟中,算是能夠聽取王室命令的重要諸侯國,周天子很器重他們。正是因為你們鄭國,一直的站在齊國的聯盟中,才導致了楚國與你們的常年戰爭關係,這樣下去,你們鄭國總是在戰爭中不能發展,是不行的。

  因此,周王考慮:讓鄭國和楚國私下的結盟,搞好關係,然後再讓晉國和你們搞好關係,以後鄭國就可安定下來了。”

  鄭君聽後,心內十分的高興,現在周王室這樣的看重鄭國,也是很給鄭國麵子,就目前的國際關係來看:齊國是政治、軍事兩方麵的大國;楚國是軍事大國,政治上稍弱,但是隻要是有了周王室的幫助,肯定政治上會得到加強。而自己的鄭國,軍事上已經淪落為二流水平,隻剩下政治上的地位了,這也都是鄭國前輩們留下的福澤,目前鄭國隻能算是一個政治上的大國而已,需要休養生息。

  但是,鄭君又非常的擔心,如果聽從了周王室的意見,不去朝拜齊國,也是後果很嚴重的,想當年就是因為自己鄭國沒有朝拜齊國,竟然被齊國將自己的大臣鄭詹都給扣留了,齊國很霸道的,怎麽辦?

  思來想去,鄭君想到了一個類似於周王的餿主意:逃跑吧!不參加會議了,但是這樣行不行的通呢?

  鄭君帶著一連串的疑問,私下裏麵詢問自己的大臣孔叔。

  孔叔,很有國際上的政治眼光,他知道目前這個社會是要看實力的,而不是論正統的,因此就勸阻說:

  “大王,國君不能輕舉妄動,國君輕舉妄動就會失去援助和支持,失去援助和支持,就會帶來禍患,這次你要是逃跑而參加盟會,所丟失的東西會很多的,大王,你一定會後悔的”。

  人家鄭君其實早已經打定了主意,無論怎樣還是要逃會的,因此就不聽孔叔的建議,偷偷的一個人帶著隨從,連自己鄭國的軍隊都不顧了,悄悄的跑回了鄭國,本身這次會議的地址就離著鄭國很近嘛,回家吧,可以享受美人,何必在這裏整天看著齊桓公耀武揚威、咄咄逼人。

  這真是個類似“無賴”的行動,政治家怎樣這樣。

  等到,齊桓公在最後一天的會議上,正式舉行會盟簽字儀式的時候,才發現鄭君跑了,可把齊桓公氣得七竅生煙,這算是個什麽事兒,國君跑了,本來聯盟會議開的非常的成功,全部的中原重要諸侯國都參加了,誰知道跑了一個鄭國,鄭國雖然軍事不行了,但是人家畢竟是政治上的一個大國。這就好像現在的聯合國會議上,突然跑了一個常任理事國國家,重要的決議算不算數了,這可不是小事兒,再說,這種行為不製止,以後大家都學鄭國的樣子,還開什麽會議,要知道,大哥之所以要當大哥,就是要“常請客吃飯開會議”的,否則叫這個不來,來了那個,又跑了這個,還怎麽開席。

  魯僖公六年,春秋第六十九年,公元前654年。

  齊桓公在聯盟大會上,就鄭國國君無故逃會的問題,進行嚴厲的批評。

  直接將鄭國的行為上升到了破壞和平,蔑視周太子權威,叛變投敵的政治高度,時間發生在會議期間,就省掉了再次召開會議進行通報的時間,馬上新的決議形成,繼續攻打鄭國。

  你說,這次齊國南下出征辦了多少事。

  先是借口自己的小媳婦蔡姬,被丈人無理改嫁,征伐蔡國;

  然後就是,以周王室的名義征伐楚國,並簽訂了停戰和平條約;

  回來的路上又討伐了忽悠自己的陳國,教訓小弟;

  然後勝利的召開扶持周太子鄭的“國際會盟”會議;

  誰知道,鄭國卻搞了個笑話,逃會了,繼續征伐鄭國。

  齊桓公真是一幅大國領袖的風範,春秋第一霸主啊。

  當然,這次征伐鄭國的理由,不能以鄭君出逃會議為借口,因為如果以這個為借口,人家鄭君可以有很多的理由答複,比如:生病了,拉肚子了,家裏老婆生孩子了,兒子想爸爸了等等。你隻能批評人家不懂禮貌,而不能因為這個理由去征伐人家,所以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借口”才行。

  正好,理由就和前麵的息侯“虎牢關”事情聯係起來了。

  前麵說的申侯,在轅濤塗的忽悠下,正在“虎牢關”大興土木修建城池,按照當時周禮的要求,修築城池要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比如:不能在農忙的時候修築,農民要種地啊,不能隨便占用民力等等,如果不是在正常的時間內修建城池,就是不符合規矩的。

  因此,齊桓公找到了借口,帶領諸侯包圍了鄭國的新密城市,實際是為了鄭君的逃會而產生的討伐,但對外就是聲稱鄭國在不合適的實際修造城池,關鍵這個城池是靠近周王室的重要關隘,給周王室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威脅。

  申侯要倒黴了。

  楚國在周王室的撮合下,剛得到鄭國這個新的聯盟,還沒來得及辦理手續,就發生了這個事件,當然要進行救助了,什麽“風馬牛交配”的問題都不重要了,趕快出兵吧,為了避開齊國聯盟的風頭,楚國很巧妙的選擇了一個攻擊點——許國。

  許國的國君許穆公,在去年魯僖公四年的聯合征伐陳國的時候,因病死於軍中,為此周王室還重重的加封和表彰了許穆公獻身的高尚行為,批準用侯爵的禮節安葬他,根據周禮:諸侯死於朝見周王的途中,喪禮禮節加一等,如果是死於征戰中,喪禮禮節加二等,許穆公死於軍中,加二等按照侯爵的喪禮是符合禮製的。

  許國是齊國軍事聯盟中的盟國,而且剛死了國君,有剛受到了表彰,楚國此時打擊許國,就是選點很準,也是最好的選擇。

  齊桓公的聯合國軍一看,沒有辦法,隻能撤兵援救許國了,楚國見齊國大軍前來營救,也就見好就收,楚國撤兵了。

  楚國、齊國暫時收兵,仗算是沒有打起來。

  許國震驚了。

  目前的國際局勢一下子由明朗走向了灰暗,本來開局很好,在齊國的帶領下,中原的諸侯都抱成一個團,共同對抗楚國,這是大好的國際形式啊。沒想到由於鄭國的瞎攪和,馬上局勢發生的新的變化,鄭國投向了楚國,許國身邊的蔡國,本身就是這次第一個被打得國家,這樣一來,鄭國和蔡國已經成為了楚國的陣營盟友,許國自己一個三流的小國,夾在兩大集團之中,成了矛盾的焦點。下一步,失去了鄭國這個進攻目標的楚國,必定會對準許國開火。

  齊國再強大,最終也是要回到北方的,自己怎麽辦?

  蔡國一看機會來了,前年被齊國一頓的痛扁,沒有機會複仇,正好看到了許國的尷尬地位,就連忙跑到了許國,麵見許國的國君許僖公。

  “小哥,怎樣,還能受得了嗎?

  我看你現在還是抱著齊國的大腿,不是長久之計啊,等到齊國回國後,我們都是要麵對楚國的,齊桓公這個老東西,身邊有多少美女,他把女兒給我休了回來,還不讓我重新嫁給別人,這不是太霸道了嗎,幹脆,我給你引見一下楚國國君,投靠楚國吧”

  許僖公一聽很有道理,現在隻能是臨時抱佛腳了,隻要不讓楚國攻打我們許國,就可以了,等到齊國來了再說吧,我們小國就是“牆頭草、兩邊倒”嗎,於是就同意了蔡君的意見。

  但是,自己的小國麵見大國楚國總是要有個說法吧,寶貝是沒有了,都獻給齊桓公了,還能怎辦辦呢。

  看著許僖公的樣子,蔡君給出了個主意。

  於是,在蔡君的引薦下,許僖公自己把自己的雙手從前麵綁了起來,口裏喊著玉,讓跟隨的大臣們穿著孝服,讓身邊的侍從扛著棺材,一起和蔡君到楚國的武城麵見楚成王。

  為什麽要從前麵綁著手,因為過去陪葬的人都是綁著手的,隻不過低等人是把雙手反綁在背後,許僖公畢竟是國君,就采用了綁女人的辦法,從前麵綁著手。為什麽要口裏含著玉,就是因為古人下葬的時候,死人口裏口含著玉,直到現在喪葬中還有這個風俗,隻不過老百姓就不含玉了,太貴了,就含銅錢吧。

  許僖公這個樣子,就是表示出抱著赴死的決心,來向楚國請罪的意思,誰想到許僖公的這個行為,竟然成為了一種“行為”藝術流傳下來,後來的:負荊請罪,自縛請罪,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楚成王沒有見到過這個場麵,而且楚國也沒有中原那麽多的文化和講究,這是要幹什麽,來出殯?還是來投降?把楚成王給搞愣了,不知道應該怎麽辦,就詢問楚國最有文化的大臣逢伯。

  逢伯哈哈大笑,恭喜楚成王:

  “我的大王,這是中原的國家在和我們玩文化,這是許僖公在學習殷商的微子啟,當年周武王攻克的殷商的國都後,商紂王跳樓自殺了,他的叔叔微子啟就是這樣綁著自己,抬著棺材,出城麵見的周武王,周武王當場親自揭開了微子啟的捆綁,拔掉了他口中含的玉,讓人燒了他的棺材,用禮節招待了微子啟,並讓他回到了自己的領地,繼續幹領導。”

  楚成王呀哈哈大笑,隨口說了句:

  “他媽的,中原人就是有文化,不像我們這些大老粗”。

  然後,楚成王親自學著周武王的樣子,揭開許僖公的捆綁,拔出口中的玉,隨手給了逢伯,燒了棺材,從此,許國算是加入了楚國的陣營裏麵。

  中原地區的鄭國、蔡國、許國都成了楚國的盟邦。一下子齊國就損失了三個盟國,根源還是得怪罪鄭國。

  齊大哥當然不會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