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敢“玩刀子”的柯之盟( 魯莊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秋的四十二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413
  魯莊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冬天。

  緊跟著當年夏天的第一屆北杏國際會議之後,齊國和魯國在齊國的“柯”地,現在的山東陽穀阿城,再次召開齊、魯兩國高峰會談。

  雙方都是重量級人物參加,齊國是齊桓公和管仲為代表的高級國事代表團,魯國是魯莊公和曹沫為代表的高級代表團,規格很高。

  在“長勺之戰”中,我們已經說過:曹劌和曹沫(魯莊十三年在柯第會盟的曹沫),到底曹劌和曹沫是不是一個人,在《春秋左傳》中沒有介紹,但是關於曹劌,在《管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典籍中出現過,《管子》中叫曹劌,《呂氏春秋》中叫曹翽,《戰國策》中叫曹沫。因為按照當時魯國的發音,“劌”和“沫”很相近,所以就是一個人,這是可信的。

  現在就以曹沫為名字的主人公講述這個故事吧。

  曹沫是憋了一肚子氣的,自從“長勺之戰”以後。曹沫連續帶兵與齊國交戰。但是確是敗多勝少,完全失去了軍事天才的思路。而且還失去了魯國的幾座城池,這讓他很沒有麵子。

  要知道,在“長勺之戰”後的曹劌,已經快被魯莊公奉為神人了,威信極度的升高,沒想到,後麵的失敗,真是讓大家大跌眼鏡,甚至於出現了很多的流言蜚語。

  曹沫非要在這次會盟的時候,從齊桓公身上找回點什麽,挽回自己的臉麵,可是,他的這種想法,其他人並不知道,如果要是魯君知道曹沫揣著這樣的想法,說死也不會讓他保護著自己去會盟的。

  過去,雙方會盟,是要建築一個特殊會盟地址的,比如:建一個亭子,建一座別墅,或者建築一個高台,作為雙方高級人物談話及歃血為盟的場所。

  這次會盟在齊國,當然就是齊國花錢了,台子很快就建好了,會議如期召開,雙方人員轟轟烈烈的到了會盟台下,齊桓公遠遠的看見魯莊公,就高興的打招呼:

  “好外甥,別來無恙啊,快上來,我們敘敘舊。”

  魯莊公一看氣氛可以,也就放下的忐忑不安的心情,畢竟這是國君親自到人家齊國出差,上次自己爸爸出差,就被搞死在齊國,這次千萬別出什麽花樣,安全第一啊。

  魯莊公身後的曹沫懷揣著匕首,跟著魯莊公身後,一步步的登上台階,那時候沒有現在的安檢措施,在大王會盟身邊總是要帶幾個貼身的大臣,幫著應酬一些事情,所以雙方都沒有發現異常。

  當兩國國君在壇上見麵後,談的非常愉快,雙方擺事實,講道理,消除誤會,暢談友誼,魯莊公甚至於把自己的媽媽文薑都抬出來,怎麽說,文薑也是齊桓公的姐姐,這樣一來,國事成了一家人的和睦會見,很快成果就出來了,雙方決定:

  永久和平,絕不再戰。

  事情談好了,就要開始歃血為盟了,也就是殺個雞,把血裝在器皿裏,雙方用指頭沾著血摸在自己的嘴上,表示說過的話,一定要遵守,否則就要見血的意思,可不是現在理解的用刀子割自己的指頭,那得多痛啊。當大王的整天搞會盟,十個指頭也不夠來回割的。

  隻要是歃血為盟後,雙方的協議就算是簽訂了,這就等於是現在的簽字蓋章一樣,不能隨便的反悔,這是最後的程序,剩下的大吃大喝就是禮儀性質的問題了。

  就在這時:說時遲,那時快。

  曹沫看準時機,一步竄到齊桓公身後,從懷裏掏出匕首高高的舉了起來。

  這讓雙方在場的人員都大吃一驚,由於前麵的祥和氣氛,使在場的人員都放鬆了警惕,齊桓公的貼身警衛的注意力都在高台的周圍,看看有沒有狙擊手之類的危險,誰也沒有注意到台上會發生什麽情況,更何況雙方都是高級人員在場。

  曹沫這一下子,讓齊桓公的臉色都嚇白了,話都說不出來了,心裏想:完了,這個外甥看來,還是沒有放下當年他要扶持公子糾的想法,明著打是不行,就玩陰的,幹死我,以達到魯國最終不讓自己順利繼承的目的。

  齊桓公身旁的管仲也嚇了一跳,這是要幹什麽?

  好在管仲經曆過生死,心理素質遠比齊桓公好,今天又是自己輔佐大王,出了事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就對著曹沫厲聲喝道:

  “老曹,你瘋了,想幹什麽?”

  曹沫哈哈大笑:“現在齊國強盛,魯國弱小,而且你們齊國欺負我們魯國已經很久了,你們齊國占領了我們魯國很多的地方,已經逼近了我們的國都,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我們魯國的首都城牆倒了,就會掉在你們齊國的境內,你們讓我們怎麽活?我也活夠了,大不了拚死為了國家。”

  管仲說:“別著急,老曹,有話慢慢說,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有什麽要求?”

  曹沫說:

  “我們魯莊公是一個誠實的君王,被你們逼的要搞這次會盟,既然是雙方和平,總要把你們齊國以前侵占我們魯國的城邑還給我們,這才是真和平,而你們並沒有提及這些,隻是單講和平,並且馬上就要歃血為盟,這樣我們的魯國被侵之地豈不是就白白的送給你們齊國了。

  我的要求很簡單,把以前你們侵占我們的城邑還給我們,雙方再歃血。”

  管仲一聽,人家曹沫講的有些道理,就問齊桓公:“大王,你認為怎麽樣?”

  齊桓公麵前是曹沫高舉的匕首,剛從驚恐中回過神來,才知道曹沫的行為,原來和剛才自己想的不一樣,魯國不是想要自己的性命,而是要被侵占的城邑,頓時心裏平靜下來了,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人家這個樣子,要什麽,就給什麽吧,於是很痛快的答應:“諾——”

  曹沫一聽,齊桓公當眾答應了自己的要求,心裏很激動,本身這就是一步險招,自己算是賭了一次,其實曹沫的這個行動很危險,不算是智勇雙全,就是一股賭徒的心裏,而且是拿著自己國王的性命來賭注。

  也就是齊桓公和管仲都是比較開明的君王的大臣,如果是齊桓公的爸爸齊襄公,恐怕在壇上就會發生一場拚命的武鬥,先不說齊國的國君性命怎樣,反正是所有前來參加國際會議的魯國全班人馬,應該是基本全部犧牲了,這不是拿著所有人的性命在賭注嗎。

  後人有很多讚歎曹沫的這種冒險行為,畢竟會後換回來了因為曹沫戰敗而丟失的魯城,但是如果從大局上來說,曹沫不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賭注,也在拿著國君的生命在賭注。

  我估計,就是黑社會老大談判,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恐怕回來後,老大也要狠狠的懲罰他的,曹沫,太不懂規矩了。

  以後這樣的人,誰還敢再帶著他,再參加這樣的高級談判。

  曹沫見齊桓公答應的自己的要求,就當場扔下匕首,一個人大咧咧的走下高壇,回到魯國其他臣子的行列裏麵,等候上麵大王歃血儀式了。

  齊桓公和魯莊公當場舉行儀式結束了會盟,此時的齊桓公心裏麵還是有些驚魂未定,潦草的辦理了手續。

  但是齊桓公回到了自己的王宮後,就開始回想這個事情,而且越想越氣,就想違背這次與魯國的會盟條約,主要是想殺死曹沫這個亡命徒。

  管仲聽了,哈哈大笑,對齊桓公說:

  “大王,別生氣了,你是國君,他是臣子,這幾年曹沫帶兵攻打我們都是敗仗,而且還丟了城邑,他也想尋求建樹,以挽回自己的麵子,所以才搞了這次的威脅行動。據我觀察,當時魯莊公也是驚恐萬分,肯定不是他支持的,否則他也不敢親自過來進入險地會盟的。”

  齊桓公也覺得是這麽個道理,但是就是心裏不平衡。

  管仲說:

  “大王,你有沒有想到,這個意外事件反而對我們是個契機,當年我就說了,我們侵占的魯地,前伸太突出了,不如就還給魯國,一來我們可以結好魯國,二來也可以讓我們兵力收縮,三來也說明你大王重視信諾,四來由此傳到各國,也知道你大王的寬厚度量,五來算是結束了與魯國的戰爭狀態,騰出精力轉向他方。”

  齊桓公終於明白了管仲的意思,也就消了氣,馬上安排人員前往魯國去辦理歸還城邑的手續,因為曹沫三戰失敗而丟失的城邑,終於收回了。雙方都是皆大歡喜,可是齊國不但從肚量上,也從信譽上,壓倒了魯國。

  幾座小城,對於齊國來說,還不是手到擒來的東西。

  魯莊公看著得而複失的城邑,心中是喜憂參半,看著似乎很得意的曹沫,魯莊公安撫了他幾句,就讓他回去了,一點留他吃飯的意思表示都沒有,曹沫還有些納悶。

  其實,魯莊公心裏想,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會帶著曹沫出去搞外交活動了,這簡直就是玩命啊,對於大王來說,一兩座城邑和性命相比,孰重孰輕,可想而知。

  曹沫不明白,大王沒有留他吃飯,已經是很客氣了。

  所以在《春秋》和《左傳》中都沒有記載這段故事,而是在《史記》和《國語》中有所體現,這也是不鼓勵或者說譴責這種不顧大王安慰的魯莽行為的。因此,在《史記》中,曹沫也隻能是個刺客的身份,而不是重要謀臣的地位。

  可是,我們後人卻很願意大肆讚揚,曹沫這種個人英雄主義精神。難道你喜歡身邊有這樣不顧領導安慰的魯莽人嗎?

  深思一下吧,曆史的真麵目往往都有很多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