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鄭莊公死後的遺憾 (魯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春秋第二十二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5524
  時光荏苒,鄭國在鄭莊公寤生的帶領下,成為小霸,登上了諸侯爭霸的高峰。

  鄭國的一切,似乎都在康莊大道上順利前進著。

  公元前701年(春秋桓公十一年),五月的夏天,一代雄主鄭莊公寤生,終於抵擋不住自然的規律,死亡了。

  我們不妨在鄭莊公的追悼會上,給他一個人生的總結:

  偉大的鄭國國君寤生,是鄭國人民的好領導,在他革命的生涯中,先後擔任了偉大的周王朝中各重要職位。

  他繼承了爺爺鄭桓公、爸爸鄭武公的革命遺誌,發揚光大鄭國疆土,尤其在殘酷的諸侯國國際鬥爭形勢中,處驚不變,運籌帷幄,采用軍事手段和政治策略,抵抗了以宋國為首的敵對勢力集團的反攻倒算,並取得偉大的勝利,沉重的打擊了敵人,先後與魯國、齊國、陳國、蔡國等各大諸侯國,建立了友好外交關係。使我們鄭國昂然矗立在各國之首,成為了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的一流強國。

  不僅如此,寤生同誌,還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反對世界上邪惡勢力和恐怖主義,派兵多次支援友好國家的安危,並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在此,我們決定,為紀念寤生同誌的革命曆程和精神,紀念他穩如泰山的政治定力,授予寤生同誌為“莊公”的諡號,從此以後,我們尊稱其為——鄭莊公。

  鄭莊公,永垂不朽,永遠活在曆史中。

  二千多年後,後人對鄭莊公同樣給予很高的評價。

  (1)兄弟爭位

  寤生死了,追悼會也開完了,但是鄭國內亂了。

  因為鄭莊公有八個公子(史記),留下名字的四個兒子中,公子忽、公子突、公子亹、公子儀,老大和老二兩個都很能幹,不相上下——

  一個是,莊公通過大臣祭足介紹並操辦的鄧曼(鄧國之女)夫人,所生的兒子太子忽;另一個是宋國大臣的美女雍姞所生的公子突。

  這兩個人都很能幹。

  一個是當年跟著爸爸並出謀劃策的小兒子,一個是打敗北戎軍隊的大兒子。兩個有才能的兒子湊到一起,未必就一定的好事,一山不容二虎。

  論地位,太子忽是嫡出的老大,正當的君位繼承者,又有顧命大臣祭足的支持,應該沒有問題。但是論實力,老大就不如老二了,老二的媽媽雍姞是宋國雍氏家族的女兒,《左傳》十一年記載:宋雍氏女於鄭莊公,曰雍姞,生厲公。雍氏宗有寵於宋莊公。所以雍姞背後有宋國的支持,這是實力靠山,在政治角逐場上,往往靠的就是勢力,而不一定是地位。

  新君繼位,即要有顧命大臣照顧,也要有當朝實力派的青睞的支持,才能坐穩江山。比如:當年清朝鹹豐皇帝就為繼位者同治,安排了八個顧命大臣,不是也沒有鬥過實力派慈禧嗎?這一點,英雄一世的鄭莊公可能沒有想到,又沒安排和處理好身後的王位繼位問題,這就是鄭國的悲劇,也是曆史的教訓。

  受托孤重命的祭足,也是太子媽媽婚姻的介紹人,又是太子的支持者,首先輔佐立了公子忽繼位,史稱:鄭昭公。

  可是,雍姞也是鄭莊公非常寵愛的美人,當然想立自己的兒子當君王,所以就對太子忽的上位,心裏非常不平衡。

  看到祭足立了公子忽,雍姞就開始秘密的展開了活動,經過一番的鋪墊後,雍姞便忽悠祭足到宋國去通報鄭國喪事及新君繼位的事情,因為按照當時的規矩,這都是很正常的諸侯國家之間的交往。

  此時的宋國和鄭國,已經因為鄭國擁立了當年流亡到鄭國的宋國公子馮繼位,從而與宋國處於關係良好的階段。

  宋國的公子馮,就是現在的宋莊公。

  宋莊公是在鄭國的強力支持下上位的,已經與鄭國有了一層的親密關係,現在鄭國又要麵臨新君上位的情況,當然希望是宋國女人生的二公子公子忽繼位,從政治上來說,鄭國擁立具有宋國血統的公子突繼位,必然會對宋國更為有利,這樣兩家豈不親上加親了,憑什麽非要立公子忽。

  所以,陰謀就在這個時候產生了。

  雍姞安排祭足到宋國報喪,其實也是雍姞的策略,其實雍姞早早就將信息和打算傳到了宋國。

  既然來軟的不行,就動粗的,反正祭足隻是個大臣而已。

  祭足當然不知道這是已經設好的陷阱,非常快樂的承擔了這次的外交使命,來到了宋國。

  於是,就在祭足到宋國的時候,便被扣留起來了,宋國威脅祭足:如果你不擁立公子突,就殺死你,殺你,跟殺個臭蟲一樣,然後再殺太子,最後還是讓公子突上位,你同不同意?

  祭足一看,完了,人家公子突的背後是宋國支持,勢力大,而太子忽背後是陳國,一個三流的小國,當年我勸阻太子要娶齊國的公主,找個勢力大的靠山,他不聽,導致出現現在這個局麵。你說,這樣一來,鄭國豈不陷入戰亂了。

  罷,罷,罷!

  保命要緊,保鄭國的安定團結要緊,委曲求全吧,大王輪流轉,我是吃糧當兵的,跟著誰都行。

  老奸巨猾的祭足,在宋國的威逼下,還沒有來得及坐老虎凳,就叛變了,私下與宋國結了盟。

  在宋國的二公子突非常的興奮,看來還是媽媽痛愛自己,鄭國的江山就要到自己的手裏了,眼淚都激動的差點掉了下來。公子突正準備給宋莊公表決心的時候,卻得到另外一番的答複。

  宋國一看計謀達到了,就反頭對在宋國的公子突說:

  “我們已經安排好擁立你擔任鄭國的國君,不過你回國後怎麽感謝我們宋國?是不是要出點費用?與人消災,拿人錢財,也是符合情理的事情。”

  公子突也不是個傻瓜,一聽就明白了,心裏暗罵:

  “我靠!這都是套路,你們宋國也太狠了,本來擁立我,是個好事,可是一談錢,肯定傷感情,雖然我媽不是公主,但也是你們宋國的人啊!我上位自然會感謝你們宋國的,現在味道變了。”

  不過俗話說;在人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什麽也別說了,先搞到這個王位再說,此時不是講理的時候,公子突也就口是心非的答應了:

  “隻要你們宋國能擁立我上位,金票,肯定大大的有。”

  宋國放心了,於是派人護送公子突和祭足回國,擁立了公子突回國繼位了。

  公子忽失去了重要大臣的幫助,還有小媽對弟弟的內應,大勢已去,跑吧,要不連命都要搭進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於是,公子忽就跑到了衛國,所以說:三十六計中“跑”為上,不是無緣無故造出來的,是由曆史淵源的。

  公子突上位後,史稱:鄭厲公。

  (2)宋國“索賄”動菜刀

  弟弟趕跑了哥哥,鄭厲公趕跑了鄭昭公。

  宋國當然要派人前來祝賀,這可是宋國女人血脈的君王。不過,宋國前來祝賀的背後,還有一層意思,這就是:要金票、要報酬。

  剛登上基的鄭厲公心想:你們宋國也太著急了,我的屁股還沒有坐熱王位,就是要報酬,也要等等,何必這樣的逼迫我。

  以前我沒當國君的時候,為了上位,任何要求都是會答應的,現在我已經升為國君了,鄭國也是一大家子人馬,都要吃飯,要生產,搞軍備、抓經濟,哪裏不需要錢?給錢,也不能這樣著急,這豈不成為“買賣”了嗎,所以就很委婉的回絕了。

  宋國可能是因為讓鄭國痛扁了十幾年,連年征戰,遭遇饑荒,國庫裏麵缺銀子,窮的叮當響,也就很把要錢這個事,當成一次巨大的政治投機買賣了。

  好小子!

  宋莊公心裏也想,當年你爸爸扶持我當了宋國國君,也收了我們宋國很多的銀子(見桓公二年,華督迎公子馮繼位時,給鄭國送了很多的錢記載),現在我又扶持你上位了,給點補償,要點銀子,也算是你來我往正常的交易。怎麽?你想反悔,你公子突可不是你爸爸寤生,我們怕他,可是不怕你。

  翻臉吧——

  所以,鄭國和宋國又翻臉了,都是錢惹的事。

  本來擁立是好事,可是要錢,就變成壞事了。宋國和鄭國真是一對兒歡喜冤家。

  這也真是:人在江湖飄,誰知那天不挨刀!所以說,朋友之間幹什麽都行,你支持我,我支持你,但是千萬別攙和錢的事,一攙和,非翻臉不可。

  鄭、宋兩國,原來良好的和平的局麵,因為錢的事發生爭執了,關係破裂了。這讓魯國很著急,魯桓公和鄭莊公很好,看著自己老朋友的兒子,因繼位問題與宋國發生爭執,也感到自己負有說合的責任,於是在鄭厲公繼位的第二年,魯國頻繁的來往於兩國之間,企圖說合兩家,魯國對宋國說:

  “宋君老弟,你就別急著要敲錢了,人家鄭厲公也是剛上位,等鄭國安定下來,再讓他給點報酬,也算是放人家一馬,勝造三級浮屠啊!看在我魯國的麵子上,緩一下,行不行。”

  誰知道宋莊公是個死腦筋,掉錢缸裏麵了,認為自己擁立了鄭厲公,什麽好處也沒有得到,憑什麽,他爸爸擁立我就能要錢,而我擁立他兒子,就不能要錢?怎麽要點錢,也成了我不對,當時公子突也是明確答應了的,你魯國也要主持公平啊!別在這裏充老大,論輩分,鄭國國君也得叫我宋莊公為舅舅吧,外甥欺負舅舅,就是不行,堅決不答應。

  魯國好心,碰了一鼻子的灰。

  魯君也火了,你當舅舅的向人家剛上位的國君外甥要錢,而且這個錢,是不幹淨的政治交易的“黑心錢”。我們魯國好心說合,你不聽,我就和鄭國一起征伐你這個老流氓。魯桓公和鄭厲公馬上在“五父”結盟,一起征伐宋國。

  魯國可能此時也忘了,當年他支持宋莊公上位時,也收了人家宋國華父督送的郜國大鼎的事了。

  魯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十二月,鄭國和魯國出兵伐宋,兩國平息了十幾年的戰爭硝煙又開始了。

  這段來源如果不說明白了,光看《春秋》記載:十有二月,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是不會明白,為什麽鄭國原本和宋國和平了,怎麽突然又要伐宋了。也不會明白魯國為什麽也摻和進來了,所以要通過《左傳》來分析和了解這段恩怨的來曆。

  宋國也不是省油的燈,一看,你們魯國和鄭國聯合揍我,二打一,好,你們等著。

  宋國立刻派人,前往自己傳統盟國衛國和齊國聯絡。

  衛國自然沒得說,隻要是宋國出事,衛國必然支持,傳統盟邦,一脈相承,多少有點美國和英國的意思昂。

  齊國,估計還是記掛著太子忽的幫助,當年是鄭國太子忽幫助齊國渡過了北戎的入侵災難,現在鄭太子跑到了衛國,手裏有了一張潛在的王牌。衛國既然提出幫助鄭國太子的要求,再加上宋國這個大哥的要求,自然要幫忙了,搞不好,將原鄭太子擁立上位,齊國和鄭國再連個姻什麽的,也說不定。

  好嘛——,這樣一來,戰爭擴大了,這一邊的宋國、衛國、齊國、加上小弟南燕,一起組成了聯合國軍,準備與鄭國和魯國開戰。

  魯國一看,這是要打群架的態勢,要玩真的了!你們有小弟,我魯國就沒有小弟了,那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吧。

  魯國馬上帶著小弟紀國一起,與鄭國會見,對陣敵國聯軍。

  硝煙再起——

  亂了,真是亂了。

  想當年——

  魯隱公開始年代,是鄭國與宋國、衛國、蔡國、陳國開戰,一對四;這是衛國挑事,忽悠宋國一起參戰,帶著小弟們與鄭國開戰。

  之後,鄭莊公利用政治局麵,改變成:鄭國、齊國、魯國、陳國對抗宋國、衛國,變成了四對二;這是鄭莊公利用政治手段,整合國際上強國資源,一起痛扁宋、衛。

  好歹雙方最後和平了,可是鄭莊公死了。

  現在又因為了鄭國繼位的事件,又演變成了:鄭國、魯國、紀國對宋國、衛國、齊國、南燕,三對四;

  一團亂麻,春秋亂象開始了。

  這就是:計劃跟不上變化快啊!但是以上的變化中,我們拋開現象看本質,在這團亂麻中,其實主要的還是:鄭國和宋國對抗的鬥爭主線。

  所以這兩個國家的爭鬥,從“隱公時代”一直打到“桓公時代了”。

  (3)宋莊公“搶杠”

  魯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鄭國、魯國、紀國聯合國軍戰勝了宋國、齊國、衛國、南燕聯合國軍。

  到底是怎麽戰勝的,采取了怎樣的戰術?曆史沒有記載,隻是告訴了我們這個結果,主要原因是魯國的魯桓公遲到了,後來才到的戰場,魯國的《春秋》曆史也就沒有這段記載了。

  這也可以看出,鄭國雖然內亂,但是鄭小霸的軍事強國實力還沒有完全衰退。

  這一仗。

  鄭國和魯國,成了鐵哥們。

  這裏我們也可見到,當時齊國戰鬥力並不十分強大,宋國是被鄭莊公打的實力大損,還沒有恢複的國家。衛國已經下降到二流水準,當年跟著周王都沒有討到鄭國的便宜。南燕是小弟,當年被鄭國打得聞風喪膽,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宋國、衛國、齊國、南燕雖然是四國聯軍,但是實力還是大打折扣的。

  仗,還沒有打完,宋國咽不下這口氣。

  第二年

  魯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宋國不顧齊僖公於這一年十二月初二去世的情況,再次糾集齊國、蔡國、衛國、陳國伐鄭。

  這個陣營中的陳國,是鄭國太子忽陳國美女老婆的娘家,本來就應該自己女婿繼位,現在給搗鼓下來了,自然也要加入伐鄭的行列。郕國和蔡國是苦難小兄弟,蔡國還是宋國和衛國的小弟,從革命開始,就跟著這兩個大哥走。因此蔡國也就繼續跟著弟兄們走吧。

  這次又是偷襲。

  宋國知道,鄭國的重裝甲車戰,太厲害了,不能進行陣戰,還是采取當年偷襲的戰術。

  宋國帶領著聯合國軍,一路突襲,直奔鄭國首都。還真打了鄭國一個措手不及,鄭國的首都竟然被攻破了。聯軍的突擊部隊直接攻破城門,並攻到了鄭國首都中心十字大街,要不是鄭國派出“敢死隊”拚命抵抗,真就麻大煩了。

  宋國聯軍一鼓作氣,從鄭國首都撤出後,繼續轉兵攻打鄭國首都的東郊,占領了叫“牛首”的地方,這裏有鄭國太廟,打人家的太廟,在那個年代裏這可不是小事兒,這就好像挖人家的祖墳一樣可惡。

  宋國部隊將鄭國太廟的大門上的椽子,就是大門關閉後的橫門梁給搶走了,然後拿回去做了宋國首都“盧門”的椽子。

  侮辱,這絕對是侮辱。

  哈哈,過去的戰爭也是很文明的,忙活了半天,你不去搶人家財物,牲口,人員,毀滅敵人的城牆等,你去搶一根大木頭杠子回來,可見當時的戰爭和生產力的水平是緊密相關的,估計這個大木頭杠子是稀有木料做的吧!

  其實,搶人家祖廟裏麵的杠子,也是一種象征意義,並不單純是為了一根木頭。這會不會是中國麻將裏麵“搶杠”的來源,還需要麻將界的專家進行考證。

  不過,這一次,宋國終於“搶杠”成功,“胡了”鄭國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