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周天子伐鄭“長葛之戰”(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春秋第十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8941
  鄭國的形勢一片大好。

  鄭國和齊國的同盟關係牢固,鄭莊公純熟的利用自己身在周王室任職的身份,四下征伐,似乎鄭國救代表著正義,代表著周王室。

  魯桓公五年的《春秋》記載:夏,齊侯、鄭伯如紀。《左傳》記載:夏,齊侯、鄭伯朝於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

  在《春秋》中,冷不丁的來上這樣的一句,會讓人稀裏糊塗的,這是什麽意思。怎麽兩個超級大國要上人家小微的紀國去朝見?紀國和齊國之間有什麽恩怨?

  紀國和齊國是世仇。

  紀國一直是魯國的小弟弟,地處在現在山東壽光地區,也是薑姓的國家,在“春秋時期”之前周懿王時期,齊國的第五代國君齊哀公,非常的“哀”,他被魯國和紀國一起向周天子告黑狀,直接給扔在大鼎裏麵給“烹煮”了,也就是現在清水燉熟了。

  從此,齊國和紀國記下了世仇。

  現在了,鄭國是齊國的盟邦,又是風頭正勁的時刻,手中還握著周天子的征伐大權。因此,齊國就想借助鄭國的力量,搞個突然襲擊,消滅紀國。但是被紀國提前偵查知道了,所以鄭國和齊國提出到紀國朝見的請求,直接被拒絕了,這個陰謀就沒有得逞。

  《春秋》的七個字的記載背後,就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鄭莊公為了保持與齊國的關係,很是願意幫助齊國,但是這個事情傳到了周天子那裏,周天子是什麽感覺?

  我的諸侯國,你鄭莊公說征伐就征伐,這是幹什麽?

  所以,鄭國的國際地位直線上升,鄭莊公很高興,也很快樂。但是坐鎮中央的天子周桓王很不高興,很不快樂。按照這個局麵發展下去,周王已經壓不住鄭莊公了,這還了得?

  (1)周、鄭反目

  宋國發生的“華督弑君”的事件剛剛平息,鄭國和周王室終於出事了:

  前麵已經講了,鄭國的國君,自東周開始就一直把持著周王室的軍政大權,鄭國也是利用了這個有利地位,東征西殺,四海縱橫,成就了一代春秋小霸的局麵。

  俗話說:人的地位一高,就會牛皮哄哄,驕傲起來,鄭莊公雖然是一代明君,可也逃不出這個魔咒。

  鄭莊公實在是太忙了,又是帶領軍隊與宋國廝殺,又是和魯國齊國搞好外交,還要收服一個個小弟國家。剛倒出點時間,又碰上了宋國的“華督弑君”的事件,還有幫助齊國準備滅紀國的暗殺行動,太忙了。

  因此,在此時的國際政壇上,到處都留下了鄭莊公的身影,他哪有時間按時到周王朝廷去上班。於是,鄭莊公在周王室“曠工”現象十分的突出。

  現在的周王,是周平王的孫子,當年在鄭國抵押為質王子狐的兒子。如果真的是王子狐能順利的繼承周王位子,也許鄭國和周王的矛盾會緩和一下,必經在一起生活了那麽長的時間,麵子總是要給一些的。

  可是,事情並沒有按照預想的那樣發展,鄭國的努力,付之東流了,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王子狐太愛他的爸爸了,他爸爸周平王的死,對他打擊很大,當年就因為傷心過度,死翹翹了。鄭國一番照顧努力打了水漂,王子狐的兒子“姬林”繼位,史稱:周桓王。

  姬林,本來也沒有想到自己會這麽快繼位。

  幸福來得太突然,這也導致自己的政治儲備和頭腦思路不足,魯隱公六年,鄭莊公第一次在他登基後去朝見周桓王,就被周桓王很不禮貌的對待了,當時的宰相周公黑肩說:我們周王室東遷,就是依靠晉國和鄭國,我們友好的對待人家,還唯恐人家不來,如果現在不以禮接待鄭國,估計鄭國再也不會來了。

  果然,從此鄭莊公基本上就不再到周王室上班了。

  這也是自魯隱公六年,前717年開始,周王室和鄭國交惡的開始。

  周桓王非常生氣鄭莊公。你想:他的爸爸被鄭國押為質子,這是很丟周王室麵子的事兒。自己上位後,鄭莊公“曠工”現象更嚴重,這是瞧不起自己的意思;鄭莊公還打著周天子的名義到處征伐,甚至於準備在紀國搞暗殺活動,這個鄭國是不是再不批評一下,就翻天了。

  沒想到,周桓王剛批評鄭國一下,鄭國還帶兵搶奪自己王畿的糧食,這不是反了天了,直抽周桓王的大耳呱子,地方對抗中央,哪有這個道理。

  你寤生(鄭莊公)再牛,也是臣子,也是諸侯。

  幹脆!

  你不是不願意上班嗎?

  正好為了收回朝政,就直接罷免你鄭莊公左卿士的地位,讓虢國大哥全盤接手,你寤生這個難產(難纏)的孩子,就不用來了,我安排新人。

  這一下子觸碰了鄭莊公的底線,不上班就不上班,你周王已經是掉了毛的鳳凰,我還怕什麽!鄭莊公就直接撂挑子了,不再朝見周王。

  周桓王大怒——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我是病貓!

  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組織征調了陳國、蔡國、衛國三國部隊,組成聯合國軍征伐鄭國。

  說實話,作為周天子征調諸侯國部隊征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缺少了必要的環節和步驟,這也說明了當時周桓王年輕氣盛,沒有政治經驗。

  作為周桓王,是天下的共主,針對不聽王命的諸侯,完全可以先采取政治攻勢,獲得道義上的支持。比如:向當時的大諸侯國魯國、齊國、宋國、晉國通告等。進行必要的政治上的批判活動,經過一定的鋪墊後,獲得這些大國的支持,做好必要的準備後,再進行軍事行動,局麵就不一樣了。

  更何況,

  陳國、蔡國軍隊勢力堪憂,他們本身都是鄭國的手下敗將,現在也屬於鄭國的小弟級別附庸諸侯,這兩年他們也都成為了鄭國跟班,為鄭莊公馬首是瞻。

  衛國,雖然說衛國與鄭國也是世仇,但是經過十幾年的戰爭和國內的政變,衛國的軍事實力已經下降為二流水平了。帶著這三個二流水平的聯合軍隊,攻打第一強國,我看:板凳上放雞蛋——危險啊。

  可能,周桓王自己認為是天子,征伐也是象征性的活動,自己一到鄭國,鄭國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反抗聯軍的,所以周桓王不聽叔叔周公黑肩的勸告,一意孤行,非要幹上一仗。這就太小看鄭莊公這個亡命徒了。他都敢帶著軍隊,搶天子的糧食,他還怕和天子幹上一仗?

  果然,周桓王帶著三國聯軍一到繻葛(長葛),鄭莊公的部隊也迎上來了。

  過去大戰,是需要排兵布陣的,很是講規矩。

  我們就先放下談論政治的腦子,玩玩軍事遊戲吧——

  (2)戰前會議

  周天子的“中央討逆聯軍右翼軍團”:由蔡國和衛國的部隊,加上一些王室的部隊,一起組成。右翼聯合軍司令員由新繼任的虢國的虢林父擔任;

  “中央討逆聯軍左翼軍團”:由陳國加上部分王室軍隊組成,司令員由周王室的周公黑肩擔任,

  “中央討逆聯軍中心軍團”:由周王室主力部隊擔任,周桓王擔任三軍總司令員兼任中心軍團司令員。

  陣勢很震撼,也很宏大。

  對此,鄭莊公十分慎重,認真的召開了戰前軍事會議,研究作戰方案。

  戰前軍事會議的主角是:公子突(後來和哥哥爭位的鄭厲公),鄭莊公的小兒子,也是個狠角色。

  鄭莊公的小兒子公子突,體現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常年跟隨爸爸征戰、出謀劃策,在隱公九年(公元前714年)距今七年前,公子突在北戎入侵鄭國的戰爭中,已經表現出高超的指揮藝術了。

  七年前,公子突就針對鄭莊公擔心入侵鄭國的北戎軍隊,存在從背後偷襲鄭軍的情況指出:

  “根據北戎軍隊的貪婪、不團結、勝則爭利,敗則不救的特點,派一些不怕死的戰士,組成誘敵部隊,與敵軍接觸後就馬上假裝敗退,沿路丟下財物、兵器等,引誘敵軍進入我們設下的三批伏兵的包圍圈,我們再一舉發動進攻,集中力量猛攻敵軍的前麵部隊,隻要是敵軍前軍敗了,後麵的部隊自然就潰散了。”

  鄭莊公斷然采取這個作戰方針,設立包圍圈,設伏誘敵、前後夾擊,將狄人的前鋒部隊全部殲滅了,狄人後軍大敗而逃。

  可見這個公子突,比起他的哥哥公子忽,一點也不遜色。

  公子突的媽媽很受鄭莊公的寵愛,自然也很愛這個小兒子了,所以公子突在這次戰前會議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好好的在爸爸麵前表現了一番,公子突很大膽的對爸爸說:

  “親愛的爸爸,總司令閣下:

  我認為:周王將聯軍分成三隊,是自以為擁有兵力上的優勢,而我們以一國之力抵抗四國聯軍,兵力上不占優勢,因此按照周王的布陣方式,分三軍對抗是錯誤的,是分散了我們的力量。

  而我們的優勢是重裝甲部隊,我們應該把重裝馬車部隊攥成一個拳頭,運用馬車在前,步兵在後的“魚麗之陣”,集中力量,形成突擊軍團的拳頭,先弱後難,各個擊破。

  (魚麗之陣:前麵由重裝戰車按一定距離間隔,橫向列隊,在戰車間隔之間略後方,由步兵組成方隊。跟隨戰車前。戰車負責衝擊,步兵負責殺戮。古代陣法之一。)”

  看著爸爸讚賞的點頭,公子突繼續說道:

  “我建議:把我們的部隊分為兩個陣營,左軍對陣敵軍右軍中的蔡國和衛國聯軍,右軍對陣敵軍左軍中的陳國的部隊,分別分隊迎戰周王的兩翼。

  率先向敵軍發動攻擊。

  當然,對於實力較強的蔡國和衛國軍隊,而應該采取牽扯的打法,拖住敵軍,讓其不能分身——”

  公子突頓了頓又接著說:

  “由於今年正月裏,陳國的國君剛死,就發生了爭位的內亂,國內動亂還沒有平息,就被周王征調參加這次戰爭,這既是軍心不穩,所以在周王組織的三軍中,應該是陳國軍隊最弱,那我們就把力量放在陳國軍隊身上,用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從我們的右軍全力突擊陳國軍隊。

  這樣一來,中軍的周王部隊無法兼顧支援兩邊,隻要是陳國部隊被擊潰,那蔡國和衛國的聯軍也必定會跟著崩潰,然後我們兩邊攻擊的部隊,再從兩翼向中間合圍,一舉殲滅周王的中軍!”

  說完,公子突的本來展開指著地圖的手指,突然向掌心緊握起來,形成一個拳頭,猛的砸向地圖的中心所標注的周王中軍。

  鄭莊公聽的哈哈大笑,用手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說:

  “很好,很好,這個想法很好——”

  公子突得到的爸爸的表揚,一連三個很好,神情開始得意起來了。

  “不過——”鄭莊公摸著胡子沉吟道。

  將軍們看著鄭莊公的樣子,等著下文,公子忽也皺起了眉頭,心裏暗想,怎麽,我的軍事計劃中,那裏還有問題?

  鄭莊公看著大家的樣子,慢慢的說:

  “這樣吧,這次戰鬥的主要方案就按照公子突的意見辦,不過,我要補充兩點:

  第一,周王擺開三軍與我對陣,我們卻擺開左右兩軍,這似乎意圖太明顯了。要不這樣,我帶著一些人,擺開一個中軍的虛架勢,與周王中軍對陣,這樣也能拖住周王中軍,不讓他輕舉妄動。”

  說道這裏,鄭莊公看了一眼公子忽,接著說:

  “記住,最後我們合圍周王中軍的目的,不是要殲滅周王,而是擊潰周王即可,要點到為止——,這就是我強調的第二點!

  各位將軍,明白嗎?”

  公子突聽了鄭莊公這樣安排,心中不禁暗暗佩服,但是他擔心爸爸的安全,有些顧慮的說:

  “隻是,我擔心父王帶領的中軍太薄弱,如果周王發動突擊,你就太危險了。

  “哈哈,周王沒有這樣的軍事才能,隻要你們的兩翼打的越猛,我就越安全,放心吧,爸爸也不是豆腐做的”鄭莊公勸慰著自己可愛的兒子一眼,然後從帥案上拿起令箭:

  “曼伯,聽令——”

  大將軍曼伯插手站在大王麵前。

  “命你帶領我們重裝裝甲部隊為右軍,看我令旗,突擊敵方左翼陳國部隊,此仗,隻許勝,不許敗,這次戰役的勝負就決定在你這支突擊隊上了,擊敗陳國軍隊後,你們的重裝裝甲部隊不得戀戰追擊,直接轉向敵軍中軍,進行突擊合圍,聽明白沒有?否則,軍法從事!”

  曼伯挺起胸膛,高聲答道:“請大王安心,我軍必勝。”

  鄭莊公又拿起了另一隻令箭,看了看周圍的眾將官,眼睛落在一個人的身上。

  “祭仲足,聽令——”

  祭仲足精神一振,邁出行列,一聲大吼:“在——”

  “命你帶領重裝步兵部隊,組成我軍的左翼攻擊部隊,看到我的令旗,開始攻擊敵軍右軍的蔡國和衛國聯軍。

  記住,你們要拖住敵軍,進攻時,放慢節奏,給曼伯的右軍殲滅陳國軍隊創造時間,一旦我們右軍勝利,你就一鼓作氣加快節奏,擊敗敵軍後,向敵軍中軍合圍進攻,明白嗎?

  節奏!要充分利用你們重裝步兵的優勢,節奏慢,攻擊狠。”

  鄭莊公安排祭仲足指揮左軍,就是看重了他的穩重和智謀,其實這場仗,最難打的就是祭足的左軍。

  鄭國右軍隻要在對陣中,瞬間發揮出迅猛的戰鬥力即可,可是對於左軍來說,要拖住敵人的相對實力較強的部隊,既不能太快的進攻,造成混戰,也不能太慢,讓敵人看出我們的計劃。這就需要體現出步兵的特點,形成方陣,從聲勢上拖住敵軍,等候曼伯迅速勝利後,再發動最後的一擊。

  這可是個很考驗帶隊司令員水平的活,要的就是:節奏。

  祭仲足,是鄭莊公看好的老城穩重的年輕大臣,文武雙全。此人之後連續輔佐三個鄭國國君,成為鄭國政壇上的老狐狸,也隻有鄭莊公這樣的人,才能駕馭他。

  看著分派完兩軍後,鄭莊公看看旁邊的原繁,高渠彌兩人,說:

  “你們兩人跟著我一起帶領中軍,聲張虛勢,多準備大旗,擺開一副主力的樣子,對陣周王中軍,不過,我們可不是要和他們打仗,而是要造成一種壓力,讓周王中軍不敢分兵支援兩翼。”

  “諾——”

  眾人一起的吼聲,讓鄭莊公十分的高興。

  (3)長葛之戰

  第二天,兩軍對壘。

  排兵布陣完畢後,周王正想驅車出陣與這個寤生交流一下,做出聲討幾句的樣子,這也是常理。沒想到,鄭國中軍中突然大旗一揮,鄭軍兩翼頓時發出震天的吼聲,發動了向周王兩翼的突擊。

  鄭莊公要的就是這個先機,要的就是戰場的主動權,這樣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打,否則計劃就落湯了。

  戰鬥的發展,就象事先安排的一樣精確。

  鄭軍的重裝裝甲馬隊,排著“魚麗陣型“,前麵是馬車,後麵是步兵,黃煙滾滾的殺向周王左翼,此時陳國的司令員周公黑肩傻眼了。沒想到,一開始,鄭國的所有重量全部砸向自己一方,陳國軍隊本身就是弱旅,這次出兵真是打心裏不願意,今年年初,魯隱公五年,春,正月,陳國國君陳桓公鮑剛剛去世,夏天剛安葬完國君,就收到了周天子的出征命令,沒辦法,天子命令不能不來,陳國就臨時湊了點老弱病殘戰士參加,許多人身上的國孝白布都沒有摘除,所以根本就沒有鬥誌。

  陳國軍隊從沒有見到這個陣勢,周公黑肩司令拚命讓我們頂著,死的不是他周王的軍隊,是我們陳國的部隊,還說什麽,跑吧!

  於是陳國軍隊瞬間就崩潰了!此時,鄭國的左翼祭仲足的重裝步兵,才剛和敵軍的蔡國和衛國聯軍接仗。

  鄭國左翼的祭仲足,努力控製著部隊的行進速度。

  要求一個個的步兵方隊,必須吼出最大聲音的戰鬥口號:

  殺——,殺——,殺——,並整齊的列隊行進。

  這給衛國和蔡國軍隊,造成的巨大的心理壓力。

  步兵方隊慢行,即控製了前進的速度,也節省的士兵的體力,關鍵是造成了一種巨大的聲勢。這樣一來,衛國和蔡國無論如何也不會分兵,支持其他的部隊了,這就達到了這次戰鬥的目的了。

  鄭國的重裝步兵方隊,剛和周王的右翼蔡、衛聯軍接仗,就聽到戰場左翼發出了巨大的喊殺聲,而且聲音開始向著周王中軍的後方延伸,祭仲足知道自己的左翼部隊已經勝利了,於是發布命令,全體衝鋒,開始玩命。

  蔡國和衛國聯軍剛開始接觸鄭軍步兵方隊時候,還能頂住,但是突然間,鄭軍就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瘋狂了,全體步兵拚命的向前砍殺,聯軍的壓力突然加大,而且鄭軍陣中發出新的吼聲:

  陳軍敗了——,殺——!

  這一下子,讓衛國和蔡國的聯軍精神崩潰了,部隊開始奔逃,奔潰了,周王的右軍崩潰了!

  戰鬥剛開始,周王就感到不對頭,不是因為鄭國率先發動進攻。而是,發動進攻的鄭軍左翼有些不對頭,滾滾洪流,好像是全部鄭國的重裝馬隊出擊,轉頭看看右翼,鄭軍的重裝步兵,步步為營,似乎實力也很強。

  周王開始動了一下增援左翼的意思,但是自己麵對著鄭莊公的中軍,打著鄭莊公的大旗,始終不動如山,這是一股巨大的威脅,一旦自己分兵,恐怕最厲害的一擊就發生在這裏了,一個左翼部隊就是這樣的聲勢,更何況鄭國國君帶領的中軍呢!

  周桓王沒想到的是,鄭國的左翼攻擊部隊就是鄭國全部實力,而恰恰是應該對抗周王中軍麵前部隊,卻虛弱的很。估計周王中軍一個衝鋒,鄭莊公就敗的稀裏嘩啦了,但是鄭國中軍的旗幟最多,幾輛戰車陣在原繁,高渠彌兩員名將的帶領下,來回巡奔,戰馬嘶鳴,躍武揚威,鄭莊公在自己中軍核心的戰車上,按劍站立,身後一排百米橫列的戰旗讓周桓王看不到後麵的部隊,鄭國中軍的樣子真的很威風。

  不動,不能動,不動如山!兵法上是這樣說的。

  於是,周王中軍也未動,這個場麵,誰又能說周王的決定就一定錯了。

  可是周王真的錯了,當鄭國的兩翼取勝後,開始向中心合攏的時候,周王才知道自己錯了,才知道自己數學很不好,鄭國的軍事實力再大,兵力狀況也是可以大致算出的。那時代的戰爭可不是現在這樣,動就十幾萬,幾十萬的幹,諸侯國的兵車和部隊都是有規定的,就是偷著擴充一下,人口也在那裏擺著,周王征調了三個國家,再加上自己的周軍,才有能力擺出三個方麵軍,鄭國憑什麽一個國家,就能擺出三個方麵軍,而且各個都那麽厲害。

  所以,數學很重要。

  等周桓王明白過來,已經敗了,麵子沒了,也不想活了,呆呆的立在那裏,發愣。

  此時,鄭國大將祝聃因為沒有被派上任務,本身就憋了一肚子的氣,上了戰場更是奮勇當先,要立新功。當鄭莊公發出全軍合圍的命令後,祝聃率先衝出中軍,直奔周桓王而去,並隨手就是一箭。

  有些事,很有意思,有時候想幹一件事情,卻總是幹不成;不想幹了,隨便試試,卻往往能幹成。射箭也許也是這樣,你越是想射準,越是手不穩,越是隨便射一下,反而能射中。祝聃就這樣在馬車奔跑狀態下,隨便的一箭,半是威脅,半是瞄準,

  噗——,

  一箭射在了周桓王的肩膀上,長距離動態狙擊,“高手中的高手”啊。

  此時周公黑肩也剛突破重圍,拚命跑到周王麵前救駕,正趕上了這一箭。周公黑肩一看,好嘛,我是黑肩,周王是紅肩,黑、紅兩肩,快跑吧,大王——

  周王此時也是血灌瞳仁,想麵對麵的和寤生拚命,在那樣一個混亂的戰場,已經沒有什麽仁義道德,禮義廉恥,高低尊卑了。

  祝聃一看,射中了周天子,還得意洋洋,想要求帶兵追趕,非要把周王俘虜不行,鄭莊公一看,感歎到: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春秋載)

  “祝聃,趕快收兵,周桓王這是個爺爺,你要是俘虜了他,我們鄭國怎麽處理他,這不就事兒大了嗎,打跑了,就行了”這個祝聃,怎麽就是不理解我的戰前布置。

  這才讓周桓王得以逃脫。

  (4)慰問周天子

  周王敗了,鄭國完勝。

  鄭國三軍回營大慶,酒肉伺候,眾將興高采烈,準備明天再大幹一場,可是——

  此時,鄭莊公已經派了祭仲足悄悄的帶著美酒、烤肉串、海參、鮑魚,當然還有美麗的護士,前往周王大營進行慰問。治療、犒勞周王軍隊,請求周王的原諒,治療他受傷的肉體和心靈。

  你說這個鄭莊公厲不厲害,殺人誅心。

  周桓王,看看左右,垂頭喪氣的樣子,那些陳國、蔡國、衛國的軍隊,早已經跑的沒影了,這會兒好,原來是大王帶著三國聯軍,現在成了光杆司令,什麽也別說了,回去吧,你看看這個寤生,打贏了,還派人來慰問,請罪,這是羞辱我啊!真是氣死個人啊!

  周桓王隻能乖乖的返回洛陽療傷,在洛陽城裏麵繼續當自己的天子了。

  從此,周王朝的威信又一次的跌落千丈,這個事在國際上影響很大,很大。從此,諸侯才知道,原來遊戲也可以這樣玩,尤其是楚國更是張目結舌,原來這才是文明人玩的遊戲,好,俺這個野蠻人也可以跟著學。

  群雄都開始蠢蠢欲動了。

  第二年,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69年,夏四月,《春秋》記載:夏四月,公會紀侯於成。《左傳》記載:夏,會於成,紀來諮謀齊難也。

  也即是說,紀國在去年發現了齊國和鄭國,準備通過朝見刺殺紀侯的陰謀後,拒絕了鄭國和齊國的“朝見”建議,化解了暫時的危難。但是這個潛在的禍難,總是在紀國心頭無法忘記的傷痛。今年,紀侯就找到了大哥魯國商量怎麽對付齊國,誰想到,就在這個期間,又發生了鄭國和周天子之間的“長葛之戰”,據說仗打的很凶,紀國和魯國在沒商量出一個結果的情況下,紀侯暫時回國以觀察發展局勢。

  等到鄭國在鄭莊公的帶領下,一舉戰勝了周天子後,紀國一下子想明白了。

  答案其實很簡單。紀侯終於發現,齊國之所以很難對付,就是因為有鄭國這個強大的盟國背後支持。因此,紀國也必須和鄭國搞好關係,以抵消這股巨大的力量。

  既然紀君想明白了嗎,就要開始行動。

  冬天,紀國國君再次來到魯國,請求魯國到周天子那裏幫助求情,以取的周天子的王命,命令紀國和鄭國建立同盟關係。魯桓公聽後哈哈大笑,心裏說:這個紀侯太天真了,難道沒有看到周天子已經被鄭伯戰敗,灰溜溜的樣子,怎麽還能命令鄭國。於是就很直接的回絕了紀侯,明確的表示魯國真的辦不了這件事情兒。

  紀侯一看,魯國既然辦不了這件事情,我們就自己想辦法。好在周桓王年紀不大,又在這次的“長葛之戰”中負傷,正好紀侯有個女兒也是年輕貌美,與周天子年齡相當,幹脆主動向周天子提出送女兒到周王室,算是給周桓公受傷的心一個藉慰。

  其實,紀侯這就是在找一個大樹的靠山。要不,紀國真的沒有辦法對抗齊國,如果能和周天子接親,那麽紀國再小,也是周王的親家,齊國還不至於出手滅掉紀國的。

  周桓王當然很高興,送美女自古都很少被拒絕。

  魯桓公八年,周桓王派公卿祭公到魯國辦理這個事情,指派魯國負責迎接紀國女兒嫁娶的整個過程。那時候,周天子的婚事不能自己辦,需要由同姓的諸侯大國幫助辦理,最合適的就是魯國,所以魯國幫助周王室迎接新的周天子王後,是符合當時的禮製的。

  魯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紀國的季薑出嫁到了周王室首都,紀國算是攀上了周天子的親戚了。《春秋》是這樣的記載的:九年春,紀季薑歸於京師。因為隻要是諸侯的女兒出嫁,隻有嫁做了王後才能加以記載的。

  紀國暫時的不用再向鄭國低頭了。

  但是這不等於其他的小諸侯就都有女兒可嫁,尤其是夾在鄭國和周王室中間的那些城邑,日子更是難過了。

  魯隱公七年,前705年,周王室周圍的盟邑、向邑迫於形勢所逼,都很不情願的向鄭國求和,但是很快就反悔了。秋天,鄭人、齊人、衛人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剛剛被鄭國打敗的傷還沒有養好,根本沒有實力來解救這兩個城邑。無奈,一咬牙,隻好將這兩城邑的人遷往了郟地(河南洛陽王城),把原來盟邑、向邑的地盤送給了鄭國。

  鄭國就是這樣的強勢了,周天子基本上成了綿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