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英雄本色鑄春秋( 魯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春秋第十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4804
  魯隱公十年,鄭國運作征伐宋國的軍事計劃展開了。

  夏,五月份,魯國先派重臣公子羽父帶兵出發,與鄭莊公帶領的鄭國軍隊和齊禧公帶領的齊國的軍隊匯合後,形成巨大的重型攻擊集團。

  六月,魯隱公親自前往三軍集結地“老桃”匯合(現山東濟寧地區)。

  魯軍,見大王親臨前線,士氣大振,六月七日魯隱公帶領魯國部隊在宋國的菅地,一舉打敗了宋國軍隊的主力。

  六月十五日,另一路分進合擊的鄭國軍隊,在鄭莊公的帶領下迅速攻占宋國的郜城。

  六月二十五日,鄭莊公發揮了窮追猛打的戰術,日夜兼程,又占領了宋國的防城。

  十天,鄭國就連續攻占宋國的兩個城池。

  六月二十六日,鄭莊公把鄭軍攻占的“郜城和防城”,交給了魯國。這簡直太出乎魯國的意外了,按照正常的習慣,一般聯軍行動所得到的戰利品,大致都是到戰鬥結束後再進行分配。可是,現在還在攻擊宋國的戰鬥中,鄭國就把自己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送給了魯國,這是意外的驚喜。

  其實,鄭莊公這樣處理是很有深意的。

  一則:鄭莊公此時是代表周王室出征的“三國聯軍總司令”,是正義的化身,也是周王室權利的代表,而不僅僅代表鄭國。對於周王室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次出兵是懲罰宋國,而不是收回或占有宋國的領土,因此鄭莊公要有高的格局,不能考慮為鄭國謀取領土;

  二則:鄭莊公一直想謀取與魯國建立穩固的同盟關係,但是魯國的態度不溫不火,遊離於鄭國和宋國之間。這次,借著三國一起出兵的機會,鄭國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將戰利品順手送給魯國,加固了鄭國和魯國的關係。

  果然,魯國接受了這樣的重禮後,連寫《春秋》魯史的官員都不好意思了,連連對鄭莊公進行讚美性的表揚和歌頌,稱讚鄭國這樣的符合禮治的。也就等於說魯國獲得這兩個城市,也是正當了,哈哈,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你說,鄭莊公厲害吧!

  要不主席就很佩服他。讀《春秋》,在“隱公時代”就是一部鄭莊公揮斥方遒的時代,是鄭國在他的帶領下,一步步,從一個小國變成強國的時代,這裏麵有軍事鬥爭,也有政治鬥爭。如果不把《春秋》片段式的記載,聯係起來閱讀,我們怎能得到鄭國雄起的完整化印象。隻看“鄭伯克段於鄢”這一個片段的故事,無法印證鄭國的發展曆程。

  別急,戰鬥還再繼續,這一年是如火如荼的戰爭年。

  宋國,在三國聯軍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下,崩潰了。

  征伐的目的達到了,現在還不是滅宋國的時候。下一步就是整合宋國小弟們的工作了,目前蔡國、衛國、郕國在接到鄭國以天子名義的討伐詔書以後,果然不出所料,他們並沒有相應周天子的命令,前來會師討伐宋國。而且根據鄭國放出去的斥候偵查:衛國、蔡國已經開始集結部隊蠢蠢欲動了,很顯然他們也要動手了,不過對象可不是宋國,而是鄭莊公領導的鄭國。

  鄭莊公明確的知道,獲得戰爭的正義高地,是要取得合理理由的。此時,第一回合的伐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若緊接著再進攻蔡國和衛國,似乎僅以他們“不聽王命”的理由還不夠充分,鄭國需要以一個被動的姿態,等候他們動手後再反擊,就比較容易獲得充分的理由。

  抵抗外來侵略,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永恒不變的最佳借口,至於這個“侵略”造成的原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個工作完全可以留給外交部長去處理,現在鄭莊公是三軍總司令,必須從政治和軍事角度考慮問題了。再說鄭國的軍隊也需要修整,在那個玩體力,拚刀子的年代裏,以逸待勞,才是下一步的勝利之本。

  所以,鄭莊公伐宋,迅速突擊,取得戰果,交好魯國,達到以周王命來懲罰宋國的目的後,見好就收。迅速帶領鄭國軍隊從防城地區撤出宋國,返回鄭國與宋國交界的本國郊區休整待命,安靜的等待衛國和蔡國的出兵,以獲得反擊衛國的充足理由。

  這不但是軍事需要,也是做給魯國和齊國看的政治需要。

  鄭莊公真是個老狐狸。

  宋國,被三國聯軍暴揍一頓,心裏很是鬱悶,宋君知道不能對著魯國和齊國下手報複,那樣就徹底的把魯國和齊國推向鄭國的陣營。到那時,鄭國必然會出兵支持魯國,這樣一來,宋國是沒有能力,直接對抗三國的軍事力量的。再說,人家魯國和齊國也是奉周王室的命令出兵,算是出師有名。

  萬惡之首是——鄭國。

  這個寤生,真是個“社會柚子”,玩弄宋國於掌股之中,所謂那些和平,都是謊話,都是削弱宋國的手段。反擊吧!好在我們的宋國的傳統友幫衛國和蔡國,此時體現出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自願出兵幫助宋國攻擊鄭國,這就是患難見真情啊。

  宋國等不及了,鄭國砍我一刀,宋國必須還他一劍,七月初五,宋國和衛國迅速做出反應,馬上聯軍出兵報複鄭國。

  蔡國太遠了,隻能告訴他們部隊出兵路線,因為根據當時的地理位置,在鄭國的東邊,自北而南,環行相鄰鄭國的是衛國、宋國、蔡國,呈半月形包圍狀態。其中衛國、宋國疆土大,蔡國弱小。這三國與鄭國東部中心交界處,有一個小國叫:戴國,算是鄭國不太忠誠的小弟國家,在前期鄭國和宋國的相互爭鬥中,戴國成了雙方拉鋸戰的戰鬥區域,戴國不堪負重。

  衛國和宋國先行出兵報複鄭國,命令蔡國部隊進軍戴國,占據這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以保障衛國和宋國聯軍的後方安全。

  這個計劃十分周密,也符合邏輯,但是要知道在戰爭中,你認為要爭取的軍事要地,當然也是對方要爭取的焦點地區,這就是為何,在之前鄭國和宋國戰爭中,要在此地,進行雙方拉鋸戰道理。

  鄭莊公既是政治家也是軍事家,當然知道這個軍事要點。

  說實話,戴國之所以是鄭國不太靠譜的小弟,還是因為鄭國的實力要強於宋國,如果有一天宋國的實力超過鄭國,戴國就是宋國的小弟。因此,這個戴國是鄭莊公最不放心的地方。

  但是,現在戴國沒有過錯,沒有參與任何一方的爭鬥,雙方在沒有獲得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鄭國就斷然的滅掉戴國,當然是很容的,可是這必然給鄭國造成欺淩霸弱的形象,不利於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而且鄭莊王也是周王室的大臣,應該維護周王室的正統,滅掉戴國似乎於自己的地位也不符合,所以戴國一直是鄭莊公的心頭之患。

  宋國和衛國聯軍開進了鄭國的國土,準備找鄭國血戰一場,出口惡氣,但是鄭國的主力軍消失了,失去了蹤跡,隻剩下一些鄭國雜牌軍和遊擊隊,三天兩頭的對宋衛聯軍進行“襲擾戰”和“麻雀戰”。一直沒有找到鄭軍的主力部隊,反而跟著鄭國遊擊隊跑了很久,這才發現問題有些不對。

  但是,已經晚了。

  此時,鄭莊公帶領部隊,已經避開了衛國和宋國的聯軍,穿插直奔戴國而去,這是準備截斷宋國和衛國軍隊後路的節奏,無論是否有蔡國軍隊的增援,都是非常致命的一招。而恰恰蔡國的軍隊正按照宋國和衛國的指示,“傻乎乎”的剛進軍到戴國地盤,戴國自然誰也不敢得罪。如果是開城迎接先到的蔡國部隊,就意味著戴國站在了鄭國敵對方麵,之後無論雙方誰輸誰贏,鄭國用腳指頭也能把戴國滅了,鄭國正愁著沒有消滅戴國的理由呢。

  但是,如果拒絕蔡國的軍隊,戴國也沒有這個實力。

  戴國國君思來想去,便派人帶著酒肉出城,找蔡國軍隊司令說:

  “我們戴國,就是個屁,很小,你們都是大哥級別的人物,相互之間鬧意見,我不發表任何意見,也不站在任何一方,我們是小城市,接待不了這麽多軍隊,隻好準備一點酒肉,來犒勞一下你們,請你們諒解。”

  按理說,蔡軍司令員,借坡下驢,達到駐軍要地的目的就行了。或者說,你搞不明白國際關係複雜性,就派個人回去請示一下國君,或者派個通訊員和宋、衛聯軍,溝通一下行動方案,都可以的。

  可是,蔡軍總司令是個愣頭青,一點政治頭腦都沒有,全憑拳頭講話,認為這個世界,誰拳頭大,誰就牛逼。二話不說就包圍了戴國的首都。

  “借道或駐軍”與“包圍人家的首都”是兩個概念。

  用“春秋筆法”來說:借道或駐軍,可以用“入”、“過”、“進”、“次”、“駐”等字眼表述,有回旋餘地;但是如果包圍人家的首都,就是“伐”“侵”字,這就是正式宣戰的戰爭行為。

  戴國並沒有過錯和罪責,你憑什麽入侵和征伐人家,這場原本是為報複鄭國的戰鬥,突然因為蔡國的這個愚蠢的行為,變成了局部的蔡國征伐戴國的戰爭。性質發生變化了,蔡國的錯誤行動,導致蔡國成了侵略軍,是非正義的軍事行動了。這個鍋,本來應該宋國、衛國、蔡國三家背,可是成了蔡國一家背,背鍋,尤其是背黑鍋,可不是個好事情,何況是:被動的背黑鍋。

  鄭莊公等的就是這個機會。

  於是,避開衛國和宋國鋒芒鄭軍大兵團,一舉穿插到了戴國,並打著“正義”的旗號,以及喊著聲討蔡國“無端侵略弱國”的口號,一副正義的形象,全力對付蔡國,一箭雙雕。

  鄭國的實力,對抗宋國和衛國聯軍,也是能夠打個平手的,現在主力軍全部集中對抗二流的跟著打鐺鐺的戴國,就是“鐵錘砸雞蛋”,沒有任何的懸念。

  此時,蔡國的“侵略軍”發現不好,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連忙不停的派人向衛國和宋國求救。此時衛國和宋國正跟著鄭國的“遊擊隊”轉的頭暈腦脹,突然反應過來,也發現不好,趕快甩開鄭國遊擊隊,長途再次返回戴國,長途跋涉,遠征疲軍,終於氣喘籲籲的在戴國城下,與蔡軍匯合了。

  估計宋、衛軍隊的士兵體力再好,經過長達一個月的來回奔波,也基本損失一半的戰鬥力了,當年那個時代,戰鬥勝負是要靠雙方將士們的拚殺,是要玩刀子和長矛的,完全靠體力決定戰鬥結果。

  鄭軍休息了一個多月時間,是以逸待勞,精力充沛。

  宋國和衛國的部隊,長途跋涉,體力損耗,士兵厭戰。

  宋、衛、蔡三軍總司令,見麵就是一通相互大罵,蔡國司令員也知道闖禍了,但是心裏對這個事情的演變,非常的生氣。他心裏暗罵:這不是你們在忽悠我們蔡國嗎,三軍開始鬧意見了,形成一盤散沙的局麵。

  鄭莊公早就帶兵穿插到了戴國周圍,但並沒有急於開戰,因為單純鄭軍對付蔡軍,還是綽綽有餘的。在鄭莊公眼裏盯著的是衛國和宋國軍隊,通過“運動戰”的調動,讓衛國和宋國軍隊疲於奔命,然後聚而殲之,這才是鄭莊公的本意,怎麽樣,是不是看到了中國解放戰爭中三大戰役的影子了。

  等到衛國、宋國兩國遠征勞師到位後——

  魯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七月八日,鄭國那些休息的手都癢癢的猛士們,在鄭莊公的指揮下一舉將蔡國、衛國、宋國軍隊包圍起來;

  七月九日,鄭軍對三國被圍重兵集團發動總攻,吃柿子從軟的吃,鄭軍主力就從蔡國開始,三下五除二,蔡國已經沒有鬥誌了,很快崩潰,然後吃掉蔡軍的鄭軍與其他隊伍匯合,一鼓作氣,喊聲震天,一仗下來,竟然全部俘虜了三國的部隊,因為宋、衛部隊連跑的力氣都沒有了,好歹到了俘虜營裏麵能睡上一覺,吃頓飽飯。

  鄭國,又一次的取得了一個“正義戰爭”的勝利。

  之後,鄭莊公名義上為了保護弱小的國家,不再受其他國家的壓迫,應戴國人民的“強烈要求”,決定長期駐兵戴國,並成立“春秋維和部隊”,實際上已經將戴國這個心頭的隱患解決掉了,這就是鄭莊公再次展現其超強的能力表現。

  這麽多的部隊被俘虜,是一件巨大的勝利。

  鄭軍士兵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戰鬥結束,安排休整,處理俘虜,建立維和部隊司令部等等工作,一番忙活,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天氣開始涼爽,此時宋國國內的軍力,已經成為空架子了,一時半刻恢複不了。

  鄭莊公就發布命令:搞個軍事演習吧,名義上就是報複一下,借口就是對上個月宋國和衛國侵入鄭國的反報複,讓諸侯各國都知道,我們鄭國是有仇必報的主。衛國太遠,現在已經徹底被打垮了,就不去了。正好戴國在鄭、宋交界,就鍛煉一下新組建的鄭國東部邊防軍的部隊吧,演習地域為:突入宋國境內五十公裏,名字叫“眼鏡蛇行動”。

  魯隱公十年,九月,鄭軍開始軍事演習,鄭莊公興趣勃發,親自帶領禦林軍進入宋國境地,進行武裝遊行,可能回來的時候,還打了幾隻宋國的野雞,此時宋國連個屁都沒放。

  魯國《春秋》無法詳細記載宋國的態度,隻好敷衍了事的寫了一句:“九月戊寅,鄭伯入宋”便沒有下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