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鄭莊公運籌帷幄的和平攻勢( 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年,春秋第六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703
  政治鬥爭,曆來是國家之間的主要鬥爭形式。

  鄭莊公知道光靠軍事是不行的,還要靠政治,通過去年的軍事鬥爭活動,鄭莊公敏銳的發現了,宋國聯盟集團之間存在的問題,爭取敵對陣營中不堅定的分子,曆來是革命中的重要內容,鄭莊公理解了這個道理

  魯隱公六年,轉年一開始,鄭國就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而且為以後鄭國分化瓦解宋國聯盟取得了良好基礎。

  在去年(魯隱公五年)發生在宋國陣營裏的事情,有兩十分的有意思:一個是陳國幫助衛國鏟除了州籲,陳、衛兩國關係出現不確定性;另一個是在鄭國攻宋軍事行動中,魯國拒絕了宋國的救援請求,魯、宋關係開始鬆動。

  這就是敵人陣營中不牢固的信號。

  於是,魯隱公六年,春天,鄭國主動派人前往魯國要求拋棄舊怨,建立友好同盟關係,鄭國的這個行為再那時叫做“更成”,就是修改舊怨建立友好關係的意思。

  魯國並不是鄭國和宋國的敵對國家,而且始終沒有參與兩個集團的爭鬥,這就是可以利用和爭取的對象,鄭莊公敏銳的抓住了這個機會,轉年開春就主動到魯國訪問,尋求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這才是大國外交的思路。

  魯國暫時並沒有明確表態,他向繼續在鄭國和宋國之間遊離,不參與任何一方的陣營,以靜製動。鄭國並不期望和魯國關係一蹴而就,凡事都有個過程,再次先表明態度就完全可以了。

  《春秋》未記載當時魯國的態度,但是總歸兩國有了一個友好互訪的基礎存在了。

  然後——

  鄭莊公又派人前往陳國,即對陳國的抓捕衛國州籲的行為表示讚賞,又主動的提出建立友好關係的意思,看看陳國的態度和答複。

  陳國國君有些猶豫,感到畢竟陳國和衛國是友好盟邦,即便是抓捕衛國州籲,也是應了衛國人民的要求,而辦的好事,並不意味著兩國關係就徹底破裂了。但是陳國的大臣五父,非常清楚當時的國際形勢,認為既然鄭國有這個表示,不如順水推舟。

  陳桓公考慮的很久,認為一旦答應鄭國的要求,盟主大哥宋國和衛國,肯定會對陳國做出不利的行動,而此時鄭國是否真的能為陳國出麵,還很難說。於是,陳君說:

  “現在我們是宋國和衛國陣營中的一員,本來就是一起對抗鄭國,如果擅自的和鄭國私下結盟,宋國和衛國肯定不會袖手旁觀的,這才是真正的禍害,現在鄭國對我們又能做些什麽呢。”

  目前鄭國要求和陳國建交,主要還是為了瓦解宋、陳、衛、蔡的四國聯盟,在此時矛盾激烈尖銳的時刻,還不到和鄭國建交的時機。

  陳國判斷很準確。

  雖然,陳國拒絕了鄭國的友好要求,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陳國的陳桓公的擔心不無道理,因此鄭國和陳國雙方而言,隻要是有過了這次“友好”的表示,就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基礎,時機不到,時機若到,才能順其自然,這才是國君所考慮的問題。

  鄭莊公也不是傻瓜,知道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與兩個原來敵對國家的建交,需要時間和過程,有時甚至是再發生點碰撞,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鄭國有的是時間,慢慢來。

  魯隱公六年,五月一日,鄭國象征性的入侵陳國,大獲全勝。這個軍事行動實際上也是保護了陳國,遮蓋了鄭國主動要求於陳國求和的行為,給了陳國縣宋國和衛國合理解釋的理由。

  君子為此讚揚了陳國的國君,說他是合理的利用了善良的道德,製止了惡性的滋長,如果惡性的滋長不得到控製,就會蔓延而自取其禍的。《商書》中說:惡之易不悛(quan),如星火燎原,不可鄉邇,其猶可撲滅?意思就是說:惡的蔓延,就像是火在原野上蔓延,人不可以靠攏,難道還能撲滅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和出處。

  宋國恢複了一年的時間,當時被鄭國聯軍打敗的軍事勢力有所恢複。去年,宋國為了麵子,在鄭國聯軍打擊下,曾包圍過鄭國的長葛城,裝了一下樣子,就撤兵了,這也是當時的戰爭急迫的無奈之舉,今年宋國恢複了元氣,還是要完成取長葛的任務,也算是完成自己的麵子工程吧。

  於是,秋天,宋國再次派兵攻占了鄭國的長葛城。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這年冬天發生的大饑荒。還是由於去年宋國、衛國、鄭國戰爭,不能一心的搞農業,加上天氣的原因,甚至連北方齊國在內,一起都遭受了饑荒,農民歉收,大家都吃不上飯了。幸虧魯國出於責任心和良好的道德心態,向這幾個國家賑災,渡過了災難。

  這次農災,讓鄭國和宋國知道,戰爭不能再打下去了,兩個國家這樣互掐,最後早晚弄的國破家亡,實力大損。

  你看,出現災荒後,人家魯國就沒有事,這就是立足於發展。而且鄭國和周王室的關係,最近也越來越僵,需要時間進行修複,光打仗可不行。宋國經過戰爭發現,自己最得力的小弟衛國已經不行了,陳國和蔡國本身就是跟著玩的,到後來都是憑宋國一國之力和鄭國對抗,不能再打了,需要和平休整一下。

  大家彼此的需求一拍即合。

  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7月17日,鄭國和宋國在“宿地”講和結盟了。從此鄭、宋兩國互掐爭鬥暫時告一段落。

  兩個你死我活的主力對手,突然講和平了。

  這是個事情發生的太突然了,消息傳到各國,讓魯國吃了一驚,魯國隱公考慮在兩國的戰爭中,雖然說自己沒有參與,但是鄭國主動的向魯國表示了友好,已經建立了基礎。

  可宋國在最困難的時候,曾求救於魯國,被魯國拒絕了,這個事情肯定會記在宋國的心中,既然不得罪兩個國家,就都不得罪,為了表示對宋國的友好態度,魯國趁此就象征性的替宋國懲罰一下,當年與鄭國聯盟並帶路伐宋的邾國,算是給宋國一個麵子。一則邾國本來就是自己的小弟,責罰一下,彼此大家心中有數,麵子上給宋國出氣;二則這個責罰行動,也等於替邾國免去了,宋國可能騰出手來對付邾國的借口,也是保護住自己這個小弟;三則讓大家都知道,魯國也是重要國家之一,是積極參與國際維和行動的,也讓邾國知道魯國這個大哥的存在。

  又是一個一箭三雕的行動,於是魯國就征伐了邾國,象征性的出征,其實就是到邾國“武裝大遊行”一趟,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罷了。

  你想想,當年冷戰時期國際上中國、美國、蘇聯格局的時候,不也是打了一個自衛反擊戰嗎,打的是越南,可打越南,並不是真正的目的,大國博弈,道道很多,自古有之。

  借著這個良好的國際形勢,鄭莊公一鼓作氣,繼續完成自己的政治部局,再次派人到陳國要求建立外交關係。這次,形式不同了,鄭國和宋國都和平了,陳國必須服從國際大局勢,因此陳國自然順水推舟、非常痛快的和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十二月,陳國的五父到鄭國參與結盟活動,初二,五父代表陳君與鄭莊公結盟,結盟的時候五父有些心不在焉,鄭國的大臣洩伯說:五父一定不會免於禍患,因為他不知道這次結盟是符合陳國的國家利益的。

  十二月十一日,鄭國的大臣良佐到陳國代表鄭莊公參加與陳君的結盟,在和陳侯結盟的時候,他也發現了陳國國內的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估計陳國可能要發生禍亂了。

  接著,為了表示鄭國和陳國兩國永遠友好,為了表示陳國的誠意,陳國就通過周王做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鄭國的太子忽。這一連串的外交行動,使陳國完全轉化成為了鄭國的小弟,瓦解了原來宋國與陳國聯盟的基礎。

  鄭莊公太優秀了,誰說寤生僅是個苦命的難產的孩子,他還是一個很難纏的國王。

  鄭國、宋國、陳國正式建交了,可是衛國仍沒有和鄭國建交。

  這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也是雙方陣營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衛國和鄭國矛盾太深,這些年鄭國的戰爭,均和衛國有直接的關係,恐怕僅憑兩國國君之間很難溝通,需要中間人出麵,這個中間人是誰?

  首先,中間人應該是與鄭國和衛國,都存有良好關係的國家,再就是從沒有參加兩個集團爭鬥的國家,當時能夠滿足這個條件的隻有一個國家——齊國。

  鄭國和齊國,曾於隱公三年在“石門”(現濟南南部)進行過會盟,重溫以前的建立了外交友好關係,兩國也是傳統型的盟國。(見隱公三年的記載)。

  衛國和齊國,是姻親國家,衛桓公娶的美女莊薑就是齊國的公主。兩國是傳統的姻親關係。

  因此,齊國才是和好鄭國與衛國的最好人選。

  現在宋國已經和鄭國講和了,宋國也不願意自己的鐵哥們處在和平大門之外,萬一鄭國和衛國再搞個戰爭,你說宋國參加那一幫?於是在宋國的斡旋下,與衛宣公一起非正式的出訪了齊國國君,其實就是探討這個問題。

  齊國齊禧公何樂而不為,和平畢竟是大家的一件好事,而且大家都求助於齊國,這對齊國介入中原的國際事務,以及樹立齊國的大國地位有很大的幫助。

  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7月3日,在齊國的主持下:鄭國、衛國、宋國重新會盟,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結盟於“瓦屋”這個地方(現溫縣),雙方歃血為盟,拋棄了三方因“東門之役”而造成的仇怨,誓言永不再戰。

  魯國雖然對沒有能夠主持這次結盟,而感到酸溜溜的,但是也對齊國表示了讚揚,此時世界一片和平局麵。這期間,由於蔡國國君死亡,沒能參與這次會盟,很是可惜,但是蔡國畢竟是微不足道,也就失去了和大國會盟的機會。

  以宋國為首的聯盟集團,和與鄭國為首的聯盟集團之間的,長達五年之久的戰爭暫時結束了,世界似乎就要進入和平時代了,但是曆史遠遠不是你想想的那樣簡單,這也太小瞧鄭莊公的智力了,下麵我們就看看鄭莊公怎樣利用並通過政治途徑,獲得的良好局麵,繼續對宋打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