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坐地戶”遇上“外來者” (魯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春秋第二年)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3303
  “坐地戶”當然是中原的宋國和衛國;而“外來者”就是鄭國了。

  俗話說:說書人的嘴、唱戲人的腿!都是一瞬間的事兒。“鄭伯克段於鄢”這段故事雖然不長,看《春秋》記載文字,似乎在很短的時間發生的事情,但卻其實不然。

  自鄭莊公繼位於公元前743年(《春秋》之前)開始,到攻打弟弟段的公元前722年(《春秋》首篇隱公元年)時,這段曆史過程,經曆了二十一年。也就是說,鄭莊公忍耐了弟弟二十多年後,才發動了打擊,一蹴而就。

  這段曆史雖然都是鄭國的內政,但是後麵因此而延續發酵的變化,就神使鬼差的演變成了國際糾紛和爭端。最後,竟然稀裏糊塗的,讓鄭國和宋國對抗起來,這也是鄭莊公所沒有想到的意外走向。

  演變的根源在哪裏?

  問題就出在了逃亡的“恐怖分裂組織頭目”太叔共叔段身上。

  鄭莊公這個逃跑的弟弟,在被趕出鄭國的流亡期間,竟然神不知鬼不覺的和同樣在流亡的衛國公子州籲,成為了好朋友。

  這真是神奇的偶遇。

  衛公子州籲,就是衛國國君衛莊公小妾生的庶出小兒子。

  衛莊公在世的時候,就非常喜歡他媽媽,州籲自然也就得到了君王的疼愛,根據州籲對軍事的興趣愛好,衛莊公就讓他長大後管理了國家的軍事工作。等到衛莊公死後,太子衛桓公登基,就剝奪了州籲的軍權,流放了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

  一個鄭國的王子,共叔段;

  一個衛國的王子,州籲。

  而且都在流亡,同是天涯淪落人,成為了好朋友,這可能是基於這樣幾種原因吧:1,兩人都是王室的公子,具有相同的貴族血統,而且都是姬姓,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尤其是在那個看重同姓的春秋時代;2,兩人有著同樣的命運,用今天的話說,存在“共同的命運體”。而且,都是國君的小兒子,都是不能繼承大統江山的王室貴胄,都是有著雄心壯誌的公子哥,都是被國君驅逐出國家流浪的流亡者,都有複國複辟思想的“革命者”。

  因此,兩人一拍即合,俗話說:“落難哥們、相互幫”,於是曆史就開始悄然的發生轉變了。

  自從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逃跑以後,共叔段的兒子公孫“滑”,也在國內呆不住了。誰知道這個寤生大伯,會不會找他這個侄兒的麻煩。“春秋時期”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所以共叔段的兒子滑,也叫做公孫滑。“公孫”是他的地位稱謂,“滑”是他的名字。

  當時公孫滑和爸爸共叔段不住在一起,要不父子兩人就一塊跑到共國了,公孫滑當時住在鄭國的國都新鄭,跟著奶奶生活。伯父出征征伐爸爸還沒回來,公孫滑和奶奶武薑都感到不好了,共叔段的兒子這條根,不能斷在奶奶的手裏。於是,武薑奶奶幫助這個小孫子逃跑了。

  公孫滑也和爸爸一樣的逃跑了,可往哪裏跑?共國是不能去了,太危險了,大伯的軍隊還在那裏進行“拉網式”的搜查,這會兒逃過去,就是自投羅網。

  不過,共國靠近衛國,估計爸爸下一步也是逃往衛國,兩人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對!就往衛國跑,以圖後續能和爸爸匯合。

  其實此時,公孫滑也未必知道,自己的爸爸已經和衛國的流亡公子州籲成了鐵哥們,而且是感情很深的鐵哥們。

  衛國,也是當時強國之一,當年他們白胡子老爺爺衛武公,所創下的基業和餘威還在,再加上衛國是新升任的一等公爵國家的爵位,而且衛國和鄭國也都是一個祖宗的姬姓國家,是同宗的親戚,也中原地區絕對的小強國家之一。

  當年,衛國國君衛武公和公孫滑的爺爺鄭武公,一起勤王救周,從年齡上來說,衛武公算是和鄭武公的爸爸鄭桓公一輩的老人,按照輩分和年齡,現在的鄭莊公應該叫衛武公一聲“爺爺”,叫目前在衛國當政的衛桓公為“叔叔或者大爺”。因此,作為孫子輩的公孫滑跑到最近的衛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當時的通信情況下,信息並不發達。既沒有電話,也沒有電報,甚至連信鴿恐怕也沒有。公孫滑跑到衛國的叔伯爺爺那裏避難,趴在衛桓公的麵前,失聲痛哭,差點就背過氣去了。

  公孫滑哭訴了事情經過,添油加醋的說了大伯鄭莊公的狠毒,甚至於連自己的親弟弟就不顧,進行征伐和殘殺,這可是令人憤慨的劣跡啊!一定要讓長輩們給做主,管管這個事情。

  按照常理,衛國國君應該馬上安撫下公孫滑,調查事情的經過和來龍去脈。然後在決定如何處理這件事情。這都需要時間和耐心。

  因為,衛國沒有現代通訊手段,來落實事情的真相,但是鄭國國君寤生出兵追殺弟弟太叔的事情,早已在江湖傳開。哥哥揍弟弟,在不明白原因的情況下,恐怕任何人都會管上一管的。

  這就是當時衛桓公的想法。

  可對於鎮壓弟弟造反的事件,鄭莊公原本隻想控製在國內範圍內解決,這屬於鄭國自己的事情,也就沒有及時的派出通訊員,向周圍的諸侯國通告本國的事情,缺少溝通。一切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就給辦了。誰想到,在公孫滑這個小孩身上竟然出了問題。

  這倒好,鄭莊公討伐親弟弟的事情,現在變成“國際事件”了,政治高度一下子就拔了上來。

  衛國國君聽了公孫滑的哭訴後,激發了同祖同宗的憤慨:怎麽說衛國也是當地的老大之一,鄭國這樣辦事也太不地道了,有什麽話,不能好好說,搞的自己親弟弟家破人亡,這是要幹什麽?還講不講周禮了?作為我這個叔伯大爺的,肯定要管!

  衛國竟然在未進一步核實真相的前提下出兵了,要替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一家,討個說法。

  於是,衛國“討伐軍”部隊在公孫滑的帶領下,一下子就占領了鄭國的“廩延”地區,這讓鄭莊公感到很氣憤!這哪是在“討說法”,這就是衛國趁我處理家務事時,趁我鄭國兵力空虛時,無理的侵略我國。

  打吧!抵抗侵略,鄭國和衛國的戰爭,就這樣稀裏糊塗的爆發了,鄭國和衛國從此也走上了“春秋時期”的對抗之路。

  說實話,衛桓公的這樣做法,實在太唐突了,缺少成熟的政治頭腦,隻憑感情用事來處理兩國關係。曆史往往就是這樣,一個誤會,一次衝動,可能導致世界格局的變化。

  鄭國鄭莊公,當時是周王室的左卿士,即管理周王的軍隊,又掌握王庭朝政的重要大臣。鄭莊公隱忍了自己弟弟二十多年,就是為了獲得這次征伐的道德製高點。

  現在,你衛國不分青紅皂白,僅憑一個毛孩子公孫滑的一麵之詞,就擅自出兵伐鄭,而且還占領了鄭國的一個城市,鄭莊公將事情的經過向周王匯報後,不但取得了周王的認可,也取得了當時與鄭莊公同朝為臣的虢國同情。於是鄭莊公在得到王室支持後,就帶著周王室和虢國的軍隊一起,當然還有鄭國的軍隊,準備征伐衛國。

  鄭國和衛國率先翻臉,拉開爭霸序幕。

  春秋初期,周王室的軍隊出征討伐諸侯,代表著征伐的合法性和權威性,是:上伐下。鄭莊公之所以帶領周王的軍隊出征,就是取得了帶替周天子聲討及征伐的出師名分,是符合周禮的。

  周天子征伐,是可以調配各諸侯國的軍隊,這就是權利。

  這也是,後來鄭莊公屢試不爽的手段。誰說難產的孩子,就一定是個傻瓜?你看他玩的多聰明。

  鄭莊公取得了周天子和虢國的支持後,就以王命,要求夾在鄭國和魯國之間的邾國,也派軍隊一起出兵。邾國不敢不從,國小勢微,但邾國是魯國的小弟,又和魯國的大夫公子豫關係很好,就想通過公子豫以取得魯國的同意,趁機忽悠魯國一起出兵。這樣,小弟邾國就可以做到兩下都不得罪的局麵。

  當小弟的也很不容易啊。

  魯國魯隱公當然不願意攙和這件事情了,本身也和自己魯國沒有太大的關係,就不同意出兵,但是公子豫愛於麵子,還是私下帶兵和邾國一起與鄭國悄悄的結盟了。

  “衛國入侵事件”的第二年,魯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在鄭莊公的帶領下,鄭、虢、邾三國聯軍加上魯國誌願軍和周王室的軍隊,一起出兵伐衛,就是為了報複去年衛國替公孫滑出兵的事情。

  這次是五打一,鄭國率先帶頭群毆衛國。

  從此,鄭國和衛國就結下了梁子。好在,此期間兩國也算是相互征伐了一次,也不好說誰勝誰負,算是打了個平手。

  以上都是發生在隱公元年和二年的事情,但是到了隱公三年,就在鄭、衛尚在處於對抗狀態的時候,宋國和衛國先後出了兩件事情,一下子讓中原諸侯國的局麵混亂起啦了,也讓鄭國和宋國原本友鄰關係,由良好走向破裂。後來演變成春秋初期,中原諸侯國集團之間,相互征伐的一場場大戰。

  當然,這兩個對抗的諸侯國集團的領隊小哥,分別就是鄭國和宋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