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隱公時代簡敘
作者:逸蝶宿深枝      更新:2021-01-06 09:12      字數:9416
  《春秋》是魯國的國史,所以我們的紀年都是以魯國國君的交替承繼而展開。《春秋》的淵源很難用幾句話說明白,以至於現在爭論都很大。辛虧我們不是搞學術研究的,所以我們隻要明白一個大概,就足以滿足我們閱讀本書的知識儲備,因此就簡單的再嘮叨幾句。

  我們知道《史記》是西漢司馬遷所著,距離“春秋時期”已有幾百年時間,關於《史記》所依據的“春秋時期”的材料是否完整,現在已經不可確定。但是根據《史記》十二年表中提到:孔子先後與七十多個諸侯國的國君進行過交流,並親自到了周王室的國家圖書館,閱讀了大量的各國的政治、人文、軍事等情況的圖書後,回到了魯國,在魯國的國史“春秋”的基礎上進行編纂,形成現在的《春秋》一書。

  根據目前的《春秋》經書記載:春秋開始於魯隱公(公元前722)元年,一直記載到魯哀公十四年抓到一隻麒麟為止(公元前481年),前後共241年的時間。但是《左氏春秋》卻延續記載到魯哀公十六年,孔丘死為止。甚至《左傳》還繼續延伸記載到了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當然,這些都是孔子死後的事情了,因此,對後麵這一段記載,學術界還是有所爭論。不過無論怎樣,這部《春秋》已經把東周初期,這段幾百年曆史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寫了進去了,形成了現在的《春秋》曆史麵貌。

  《春秋》這本書,主要是講當時各國國君及上代國君的事情,有些內容是十分敏感的,記錄者不能直白的寫出來的,因此記錄的較簡明和隱晦,這也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不要光看書上寫了什麽,也要看書上沒寫什麽?之說。

  基於上述原因,《春秋》經書更多是的采取的“口傳心授”的方式,如果單純看《春秋》的文字記載,簡直就象看天書一樣,你若沒有一定的“古文”功力,簡直無法與曆史進行良好的銜接。所以,孔子死後,各種注釋和流派都出現了,辛虧魯國的左丘明(公元前502—422年),這位大俠出現了,他害怕各種的不正確的理解和學說,於是就對孔子當時的正宗的說法,進行了記錄和書寫。因此就出現了《春秋左氏傳》、《春秋內傳》、《左氏春秋》等名字的新春秋曆史史料書籍。我們現在能完整的看到的“東周春秋”史料,主要的就是以《春秋》經書為主,春秋三傳為輔記載。待趙、魏、韓三家分晉後,曆史進入到“戰國時期”,於是各種文史資料就逐漸的豐富起來了。

  好了,還是回到我們本書的正題上——

  魯隱公,名字叫做:息姑。是魯國第十四代國君,孔子所編撰的《春秋》就是起始於“魯隱公代位攝政”的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所以本書第一個章節就是:隱公時代。

  魯隱公的身份,多少有些尷尬。

  他不是嫡生子,而是庶出的兒子,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爸爸魯惠公和小老婆生的兒子,你也許認為:管他大老婆還是小老婆,反正都是上一代君王的孩子,血統沒有問題,還忌諱些什麽。

  其實,這在古代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身份不正,地位就不牢固,我們後麵按照順序會在結束這個時代的時候,再就“嫡出”和“庶出”的問題慢慢的了解一下。為了不破壞故事的完整性,嚴格按照曆史的發展順序,我們還是先從鄭國的故事開始說起——

  鄭伯克段於鄢

  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秋第一年

  一上來就說鄭國,似乎有些唐突,可這就是曆史發展的順序。另外,這段故事也確實很精彩,是以前我們學生時代必學的古文篇章之一。讀春秋的首篇,就是這個著名的曆史故事“鄭伯克段於鄢”,我們常用的成語“其樂融融、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到黃泉不見麵”等,也均是出自於這段曆史中。

  同時,這段故事也為我們解釋了最終導致鄭、宋反目後,鄭國如何走上中原爭霸路程的根源。

  (1)鄭國的來路很輝煌

  鄭國,是進入春秋時期的第一個小霸國家。

  也是後來在晉國和楚國的中原爭霸賽時,輪番爭奪拉鋸的戰鬥中總也打不死的小強國家。

  其實進入春秋時期時,鄭國的建國曆史很短,也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他比秦國在周王室東遷後被封為諸侯的建國時間,僅僅早了三十五年。也就是說,秦國是東周才開始分封為諸侯國的,而鄭國是在東周開始前三十五年被分封為諸侯國的。

  為何這兩個國家同樣年輕,鄭國卻參與了中原爭霸賽,而秦國卻默默無聞?

  這主要還是因為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的原因。

  秦國,被封到陝西歧地,麵對的隻是關中地區周圍犬戎,遠離周王室東遷後的政治中心,所以基本上沒有周圍的諸侯國與其爭雄,秦國完全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前提下,展開手腳發展自己的國家疆土和儲備實力。

  但是,鄭國就不一樣了,當年鄭國最初被封為諸侯國的地區,是在陝西與河南交界的一片地域,也就是現在京兆地區的華縣一帶。因為此地靠近戎狄活動地區,鄭國的第一代國君鄭桓公,十分擔心新建的鄭國在日後麵對戎狄無休止的戰爭,所以在通過谘詢周王室的高級知識分子巫師後,就利用職權將鄭國遷至現在的新鄭,即河南的中部地區。

  鄭國的東遷,導致其直接進入到了中原地區的核心地帶。之後,隨著周王室的東遷,立有護駕大功鄭國,更是以強勢的麵貌,來麵對原來就在這裏生存的中原“老牌地頭蛇”的諸侯國們,鄭國必然會因為這種地理和政治地位的變化,而給這個地區帶來腥風血雨。

  鄭國,(姬姓,現在河南新鄭市南新鄭縣北)爵位伯爵,三等諸侯國。第一任國君鄭桓公,是周幽王的叔叔,在西周末年,擔任周王朝的司徒官職,開始建國於陝西華縣。公元前744年,鄭國第一任國王鄭桓公,派太子掘突(後鄭武公)遷國至現在的河南新鄭地區,開始參與了中原地帶的爭霸戰。

  東周起始,鄭國是個典型的新國家,國君因擔負周王室管理工作的卿士而受封為諸侯國,之後因周王室東遷立功,受到重用,得以攜天子以令諸侯。

  東周初時,鄭國完全是一幅新崛起的,準備繼承原來諸侯老大哥衛國地位的新銳形象。當然其軍事實力也很牛,而且鄭國的國君曆代都是周王的卿士,管理者周王朝的軍隊和朝政,這簡直是中央也插手,地方也獨霸,一副居高臨下,俯視其他諸侯的神氣樣子。

  鄭國之所以能夠占據這樣的地位和態勢,主要還是因為當年在西周周幽王時期,這個周幽王即愛美人,又愛玩“烽火戲諸侯”的遊戲,麵對西周遭受大災情況下,仍然荒淫無度,廢黜王後,驅逐太子,最終被西戎攻破鎬京(西安)死亡時,鄭國的國君鄭桓公正好也在鎬京任職,便跟著周幽王一起戰鬥而亡了,這就是鄭國的第一代國君為王室“捐過軀”。

  之後、鄭國世子掘突(後來的鄭武公)出兵勤王,協助秦人、晉國、衛國一起光複西周首都鎬京,趕跑了西戎,在當時周幽王已經“光榮”犧牲的情況下,鄭世子掘突親自前往申國,將周太子宜臼(周平王)迎接回鎬京即位,這就是鄭國的第二代國君為王室“立過功”。

  你想想——

  鄭國國君本身就是周王朝姬姓的正朔,血統純正。

  又是周王朝中的重要卿士,況且在周王朝遇到困難的時候,國君們前仆後繼,又是捐軀、又是拚命、又是迎立,而且辦這幾件大事的都是鄭莊公的爺爺和爸爸,這就必然的決定了周平王在東遷之後,雖然鄭國隻是一個建國才三十五年的三等小國,也想破裂給提升到第一等級的公爵諸侯國,辛虧鄭武公很清醒,頭腦很冷靜,拒絕了這個封賞,不但沒有為後人影響到鄭國(莊公寤生)在王室的重要位置,反而讓鄭國新君受到了王室的重用,這就是鄭國為何在周王朝中擔任重要卿士,並管理周王軍隊的原因了。

  所以,鄭國在春秋初期,絕對是周王室賴以維護權威的重要諸侯國,這就決定了鄭國在當時,無論是政治地位,還是軍事實力,都表現出:鄭國在逐漸上升成為中原諸侯國頭牌的基本趨勢。

  第一代鄭國國君姬友(鄭桓公),憑的是血統和捐軀,為新建鄭國奠定了基礎;

  第二代鄭國國君掘突(鄭武公),憑的是軍事才能和忠誠,為新建的鄭國,贏得了疆土和榮譽;

  第三代鄭國國君,就是春秋開始,一個大腦子的國王。鄭國在他的經營和謀慮下,在後來的春秋五霸大佬們正式出台之前,讓鄭國成為春秋初期第一輪爭霸決鬥勝利的小霸王,鄭莊公就是當時的春秋小霸主。

  春秋初期,唱的就是鄭莊公的精彩大戲。

  (2)難產的孩子很“難纏”

  鄭莊公叫:寤生。

  對此,後人根據這個名字判斷為,鄭莊公係難產所生,而得此名的。

  其實“寤”字,在那時有多種意思,可以理解為:與睡覺有關係,比如睡醒了、睡覺做噩夢、或輾轉反側睡不著等等,比如《詩經,關關雎鳩》中有“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說法;

  同時“寤”還有反轉的意思。

  用在生孩子上,反轉就是反著生、倒著生。倒著生孩子就是:先出腳後出頭;同時“寤”還有睜著眼的意思,一生出來兒,就睜著眼,真是挺嚇人的昂。

  所以,寤生在此總的理解為“生產不順利”是大致可以的。

  另外,在春秋時代給孩子起名字有以下的規矩:

  見《春秋》桓公六年記載:桓公太子“同”出生時,魯桓公向魯國大夫申繻詢問給孩子起名的對答:起名字的方法有五種,以出生時的各種現象命名,叫做信;以瑞祥的字眼命名,叫做義;以相類似的事物來命名,叫做象;以借用某種物類名稱,叫做假;借用與父親有關的情況命名,叫做類。

  因此,桓公說:他的孩子出生和他同一天,因此叫做“同”。

  以上可以看出,按照春秋時期起名的原則和方法,鄭武公是以鄭莊公出生的現象起名,采用的是“以信的方式”,而並非特意的用惡名來或賤名,來換取好養活的意思。王室貴族血統高貴無敵,應該不存在這個說法,因此故意起一個“賤名”的這個觀點,還是有些牽強的。

  根據當時的客觀情況分析,鄭武公從申國娶的公主武薑,肯定是個嬌小姐,頭一次生孩子,在那個醫學狀態下,既沒有鎮痛劑、也沒有剖腹產,如果遇上生產不順利,肯定是很遭罪的一件苦事,好不容易生了下來,誰知道老公又給孩子起了個,時時讓她回憶起生產遭罪的名字,所以這個薑媽媽就不太喜歡鄭莊公。

  武薑媽媽在生了寤生三年後,又生了個兒子叫段,肯定是順產,又是第二胎,長得又漂亮,又白又胖,又是小兒子,自然就喜歡老小了,好像天下老小都能沾上媽媽喜愛的光,在古代也不例外。

  於是,武薑媽媽想讓小兒子繼位,但是爸爸鄭武公不同意。

  按照現在的說法,是鄭武公出於不能廢棄“長幼無序”的規矩,而且老大寤生並無任何過錯,才堅持立寤生的,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完全。

  這裏麵還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1,在當年春秋時期,很多國家都是兄終弟及,比如宋國,這個現象就非常嚴重,其實這很好理解,在那個戰爭年代裏麵,國家如果是小孩繼位,很可能會帶來動蕩,不安定。2,鄭武公死亡的時候,是公元前743年,此時寤生才十三、四歲,小兒子段比哥哥小三歲,也就是十歲左右,一個國家給一個更小的孩子繼位,不但有廢長立幼之嫌疑,也讓大臣不好管理,而且媽媽也更容易參政,曆史上很多的朝代滅亡,都是幼君繼位造成的。3,鄭武公掘突本身就是非常勇武的人,並且憑自己的勢力幫助周王朝複生,年輕時就參與了這場多國之間的政治角逐,後來又參與管理周王室朝政,應該是個高水平的政治家,對後代的繼位肯定有自己的判斷,而非單純出於對孩子的溺愛出發。

  鄭武公選擇寤生繼位,真是選對了人。

  鄭國就是在這個“難產”的孩子帶領下,變得讓諸侯各國和周王室都感覺到很“難纏”。

  後麵的故事就簡單了——

  鄭莊公繼位後,媽媽想給小兒子爭取一個好的生活環境(根據古代的規矩,一般國君的親兄弟,是不能在首都一起居住的,萬一搞個政變什麽的,就太方便了,不如直接分封到的重要城市駐守,反而更有利於穩固江山),所以媽媽就向大兒子提出要求了,希望把“虎牢關要塞”給他弟弟。

  “虎牢關”(春秋時叫“製”邑)

  莊公知道,這是個重要的位置,很多讀春秋的人,不研究當時的地理位置關係,就搞不明白它為什麽重要了。

  虎牢關,是鄭國國都新鄭通往東周王室國都洛邑之間關隘,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你想一下,在三國時期的呂布當關,都阻擋了各路諸侯聯軍進軍洛陽的通道,所以這是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寤生的爸爸鄭武公在拓展疆土的時期,虎牢關是虢國的地盤,鄭武公攻打並吞並虢國(西虢)的戰鬥中,就讓西虢的虢叔戰死在這裏。

  如果親愛的弟弟一旦占據了這個要塞,作為經常來往於新鄭和洛邑上班的哥哥,隨時都有“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堅決不能給弟弟。

  因此,寤生腦子一轉說:

  “親愛的媽媽,虎牢關這個地方是個兵家之爭的要塞,當年的西虢的虢叔,就是為了守衛要塞而被爸爸消滅了,直到現在周王室都虎視眈眈這個要塞,謀劃收回這個地方。

  媽媽你說,讓我最愛的弟弟,這麽小,就去守衛要塞,這不是愛弟弟,而是害弟弟,出於這個原因,我堅決不能答應你的要求,這樣吧,除了這個十分危險的地方之外,媽媽你說給弟弟那裏都可以的,我決不會推辭你慈母般的要求。”

  可能,薑媽媽開始沒有敢為小兒子要更好的城市,怕萬一大兒子不答應,就不好再開口了,所以先要一個重要的要塞試試,一旦成功,也讓小兒子有成為國家重要力量的基礎;不成功,再要別的地方,大兒子就不好再推辭了。

  沒想到,大兒子真的這樣說了。正好,既然你這樣,媽媽就給小兒子再次的開口了:

  “我親愛的大兒子,既然你這樣疼愛你的弟弟,又這樣說,做媽媽的很感動,眼淚嘩嘩的!

  既然這樣,要不就把我們國家第二大城市“京邑”(現在的河南滎陽東南)給弟弟駐守吧!你真是一個好哥哥,媽媽的好兒子。”

  莊公雖然一愣,知道自己的話,說的有些大,沒有回旋餘地了,隻能很痛快的答應了,所以弟弟快樂的和媽媽告別,到了鄭國第二大城市京邑做太叔了(“太”的就大的意思,是莊公身下最大的弟弟,“叔”就是排行的意思,老大那時稱作“伯或孟”,老二稱作“仲”,老三與老小之間的所有弟弟都稱作“叔”,老小稱作“季”。太叔,就是最大的弟弟,這裏的太叔名字叫“段”,之後逃跑到共國,稱為:共叔段)。

  所以說,政治鬥爭自古就有,而且很激烈,也很講策略。為此,還流傳下來一首《詩經》專門描寫這個事情:

  《國風?鄭風?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翻譯過來大白話的意思就是——

  老二啊,你聽我勸,別逾越我的疆土,別折了我種的杞樹。我哪是不愛惜這些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老二實在讓我牽掛,但父母的話也讓我害怕。

  老二啊,你聽我勸,別翻越我家圍牆,別折了我種的綠桑。我哪是不愛惜這些啊,我是顧忌象兄長般輔佐俺的人。二哥哥實在讓我牽掛,但兄長的話也讓我害怕。

  老二啊,你聽我勸,別越過我家菜園,別折了我種的青檀。我哪是舍不得這些啊,我是害怕鄰人毀讒。老二實在讓我牽掛,但鄰人毀讒也讓我害怕。

  這首詩經,是鄭莊公在弟弟前往封地時的勸誡之詞,但是經過上千年的流傳,被後人認為是單純描寫男女奔淫的詩歌。曆史滄桑,萬千巨變,總是有所朔源的。欣賞一下,也算是換換腦子,我們接著說正題:

  (3)鄭伯克段於鄢

  共叔段得到了京邑,並不符合規矩。

  鄭國大臣們不幹了,那時還很年輕的祭仲說:

  “善良的大王啊!京邑的城牆超過三百丈了,封給太叔就是國家的隱患,按照先王的規定,大的城市城牆,不得超過首都城牆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市城牆,不得超過五分之一;小的城市城牆不得超過九分之一;太叔的京邑不符合規定,這是個很大的隱患啊。”

  莊公一副很無奈的樣子說:

  “這是俺薑媽媽的意思,俺爸爸剛死,媽媽的要求,我又怎能拒絕,哪怕是我知道有禍害,也無法規避啊!要怨就怨媽媽吧,我也沒辦法”。責任一下推到媽媽身上了。

  祭仲說:

  “薑媽媽不是個很容易就能滿足的人,你要是愛你的弟弟,不如早給他安排一個合適的地方,不要讓他再發展蔓延下去,你想想,野草蔓延了,都很難除掉,更何況這是你的弟弟啊!”

  莊公嘿嘿一笑:

  “一個人多行不義的事情,必然會失敗的,我相信弟弟不會這樣的,要不我們等著瞧瞧。”(《左傳》記載,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這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出典)

  後人將莊公的這個意思,理解為其人陰險,陷害弟弟,搞陰謀詭計!我倒是認為:一個剛當上國君的十三四歲的小孩,穩定接班的局麵是更重要的,不至於那樣的陰險。

  你想想,如果莊公再次的拒絕媽媽要求,肯定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更何況薑媽媽也不是一般的農家婦女,薑媽媽的背後有申國的支持,申國的國君曾經是周幽王的嶽父,也是恢複周王朝的功臣國家,同樣在周王朝任職,雙方翻了臉,大家在同一個朝堂共事,是很麻煩的。在那個砍人很隨便的年代裏麵,誰給誰個小鞋穿,都不好受,有時甚至是玩命,太可怕了。

  不過後麵發生的過程,就發生了變化,逐漸的體現出了莊公的智慧。

  太叔段擔任京邑的首長後,就讓鄭國西部邊境和北部邊境的邊防軍,不但聽鄭君的命令,而且也要聽從自己的命令。鄭國西部邊防軍是遏製鄭國和周王室要道的部隊;鄭國北部邊防軍是與衛國相毗鄰的邊防軍部隊。這樣一來,鄭國國家有一半的軍權,開始要控製在太叔段的手裏了。

  鄭國的大夫公子呂向莊王說:

  “國家的部隊不能兩麵聽命,大王你想幹什麽?如果你想把國君位置讓給太叔,那我就去服侍他了,如果不想把王位讓給太叔,就請你除掉他吧!不要讓老百姓產生其他不好的想法。”

  鄭莊王很沉著的說:

  “不要緊,別激動,沒有民心,他會自食其果的!相信我,沒錯。”

  過了一陣子,太叔看看莊公沒有什麽反應,就更大膽了,又占領了一個原來管理不明確的兩屬地方,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大到廩延的地方(河南省延津縣)。

  公子呂知道後,再次對莊王說:

  “我的元首,這回可以動手幹太叔了吧?否則他實力大了,就會爭取到上次你說的民心。”

  莊公還是哈哈一笑:

  “小呂同誌,除了民心還有正義啊!沒有正義,就不能號召人,出師無名,即便是實力大了,也未必就是好事,反而會崩潰的更快。”

  此時的太叔已經八麵威風,軍事割據於京邑,讓我們通過《詩經》再看看太叔的雄姿狀態:

  《國風?鄭風?大叔於田》

  叔於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襢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叔於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禦忌。抑磬控忌,抑縱送忌。

  叔於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冰忌,抑鬯弓忌。

  大致的意思就是——

  尊貴的大叔出門圍獵來呦,乘著四匹馬拉的大車奔跑,他抖動著絲韁如縱橫編織,車轅兩旁的馬兒像在舞蹈。駐馬於大澤那裏草木豐茂,四周驅獸的大火熊熊燃燒。大叔赤膊上陣徒手搏猛虎,獵物獻鄭伯送至他的公朝。我的大叔啊不要習以為常,防備猛獸傷害你把性命拋。

  尊貴的大叔乘車來到獵場,拉車的四匹大馬毛色金黃,駕轅的馬兒努力向前奔跑,外側兩馬緊跟隨如雁排行。深入到大澤但見林深草長,四麵驅獸的大火烈焰升揚。多才多藝的大叔擅長射箭,駕馭馬車的本領也很高強。他時而放馬馳騁時而勒韁,他時而射箭時而縱禽逃亡。

  尊貴的大叔圍獵到野外來,拉車的四匹馬兒斑駁色彩,駕轅的倆馬兒齊頭並肩走,外側的倆馬兒好像把手擺。英武的大叔駐馬在大澤中,四麵驅獸的大火餘燼未敗。那縱橫奔突的馬兒慢下來,大叔的射箭頻率也稀下來。他已經從容地打開箭筒蓋,把寶雕弓放進囊裏收起來。

  從上麵《詩經》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叔的驕狂,所以我們說《詩經》就是曆史,也是文學;但沒有曆史基礎,就很難看懂《詩經》的背景。

  弟弟太叔一看,自己已經這樣的躍武揚威了,哥哥無動於衷,感覺時機差不多了,就開始做戰爭的準備了,儲備糧草,補充武器,修補戰車,準備襲擊鄭國首都,而且秘密派人和薑媽媽聯係,作為內應,準備到約定的攻擊日期,由薑媽媽派人打開城門,一舉奪取政權。

  其實,莊公早就注意弟弟了,高級間諜布置在弟弟的周圍,哥哥幹弟弟,畢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就因為弟弟想擴大點自己的勢力,就幹死他,似乎會給別人很多口實,批判哥哥不能容人,歹毒,總會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痛的。因此、鄭莊公不動手,其實就是在等民心、等正義和輿論,一旦掌握這些條件,莊公的任何行為,都是正義的,符合禮治的,尤其是在周王那裏,也有話說。

  這才是鄭莊王厲害的地方,這也告訴我們,任何事情,要做好必要的鋪墊,這很重要的,隻有表麵文章做的充實了,後麵下手才能更狠一些。

  公元前722年,也就是春秋的隱公元年。

  鄭莊公完全掌握了弟弟的這些謀反的軍事情報後,就發布了作戰命令,派出以公子呂帶領的二千人重型裝甲(戰車二百乘)特戰突擊隊,率先出手,突襲弟弟的京邑。直接就打亂了弟弟的作戰計劃部署,京邑大亂,弟弟慌忙逃跑,跑到了鄢地避難了(現河南鄢陵縣)。

  莊公親自帶領部隊,采取“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精神,窮追猛打到鄢地,太叔段繼續逃跑,在這年的五月二十三日逃到了共國,以後隻能稱他為共叔段了,一下子身份轉變了,從鄭國的皇室成員變成了流亡的“恐怖分裂組織”的首領。

  鄭莊公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但鄭莊公勝利後,還不解氣,一坐下來,就對薑媽媽暗中幫助弟弟的做法很生氣,總是解不開這個思想疙瘩了,鑽了牛角尖,一氣之下,就說了狠話,並辦了件狠事:寤生將自己的媽媽流放到城潁,並說媽媽偏心,既然這樣,我和媽媽,就不到黃泉不見麵了(《左傳》記載:遂置薑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這就是“不到黃泉不見麵”的出處)。

  這件事情,被鄭國位於穎穀(現在的河南登封縣)守將穎考叔知道了,這是位猛人,也很有智慧,屬於文武雙全的類型,就借著給大王送禮物為由,忽悠鄭莊公請他吃飯的時候,穎考叔將飯桌上給他準備的肉放到了一邊,保存起來。

  當時那個年代裏麵吃肉,可是大餐,高級營養品。

  莊王很奇怪,問為什麽?穎考叔說“他的媽媽從來沒有吃過國君賞賜的肉,留著回去給媽媽吃。”

  鄭莊公一聽十分感動,眼淚差點掉下來,隨口說:“你有媽媽孝敬,真好,我卻沒有人孝敬,很感歎啊。”

  穎考叔裝作不知道的樣子,傻傻的問:為什麽?你不是也有媽媽嘛?

  鄭莊公,感覺碰到了知音,就說了前麵發生的事情,也表示自己很後悔,不應該對媽媽那個樣子,但是事情已經做了,狠話也說了,沒有麵子反悔,關鍵是下不了台了!

  穎考叔哈哈大笑:“這有什麽難的?你說:不到黃泉不見麵,其實很簡單,找個地方,派幾個民工挖地,什麽時候挖出泉水,不就是黃泉嗎?然後你和媽媽在黃泉見麵就可以了,你也不失去麵子,說到做到,這不很好。”

  鄭莊公也哈哈大笑拍了拍穎考叔的肩膀:“你真是個滑頭,不過你很聰明,以後就到中央跟著我幹吧!”一個主意,讓穎考叔提幹了。

  於是,莊公派人挖泉,然後和媽媽在挖的隧道裏麵見麵了,母子兩人抱頭痛哭,和好如初,莊公一高興詩興大發,隨口說道: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薑媽媽也是受過教育的貴族,一聽,感受很深,隨口對到: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然後兩人拉著手,一起回家吃餃子了!(這就是“其樂融融”的來源)。這件事情,讓全國人民都很感動,甚至在國際上也有影響,被魯國《春秋》記錄下來了,所以就有了“其樂融融”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