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蔓延的迷霧
作者:有點混蛋      更新:2021-03-06 17:09      字數:2181
  “嗯?”郭榮望向王樸,雙目中滿是威嚴。

  王樸怡然不懼,昂首挺胸:“陛下,袁彥資曆淺薄,恐難以服眾,還請陛下三思。”

  雖然與會的四位大臣皆出自郭榮的幕府,但這四人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郭榮欲圖提拔幾位親信武將,以掌控禁軍,穩固皇位,這也是五代亂世最常用的手段。

  先帝郭威是這般做的,前朝後漢也是如此這般,前前朝、前前前朝...無一例外都是如此。

  但這有用嗎?

  王樸對此向來嗤之以鼻。

  若是此法當真有效,這中原,怎會在短短五十年間裏,五度改朝換代?

  本朝太祖郭威,不正是前朝開國皇帝劉知遠的親信愛將?

  在王樸看來,要想讓大周的國祚長久,最重要的,是維持禁軍中武將派係的均衡,而不是依靠所謂的忠誠。

  均衡遠比忠誠更重要,這是王樸一貫堅守的觀點。

  趙匡胤也好,袁彥也罷,這倆個人現在看起來確實忠心耿耿,但誰能保證他們身居高位之後不變心?誰又能保證他們永遠忠誠?

  照郭榮目前的身體狀況來看,他的壽命恐難以持久,待他百年之後,幼子郭宗訓即位,誰敢保證趙匡胤與袁彥不是下一個郭威?

  若是禁軍中有兩個勢均力敵的派係,那就算郭榮英年早逝,幼子還是能有機會坐穩江山的。

  為長久計,王樸從來都是勸郭榮注意分寸,別太過倚重趙匡胤、袁彥、李繼勳等新晉武將。

  但郭榮並不聽勸,如今的禁軍,以趙匡胤為首的新興勢力,早已占據大半要職。

  殿前司,除開都指揮使張永德,其餘的中高層幾乎都與趙匡胤交好。

  而在侍衛親軍司,韓令坤與李繼勳兩名都指揮使,又是趙匡胤的鐵杆。

  照這般局勢下去,這批自高平之戰後崛起的新晉武將,遲早能夠取代李重進、張永德等先帝遺留的武將,徹底把持禁軍。

  李繼勳被調離禁軍,正是王樸樂於見到的。

  王樸本想建議郭榮,將步兵司交還給李重進為首的老武將派係,盡量維持兩派的均衡。

  可誰曾想,郭榮卻一意孤行,讓袁彥去接替李繼勳。

  若是袁彥走馬上任,那禁軍中派係的均衡依舊無從談起。

  王樸打定主意,無論如何都要製止這份調令。

  當王樸話音剛落,袁彥便霍然起身:“王樞相,你這話實在言之過甚,我從軍三十餘載,如何稱得上資曆淺薄?!”

  袁彥語氣有些衝,但也實屬正常。

  他今年年滿五十,前四十載卻是一事無成。

  參軍二十多年,袁彥一直都在底層打轉,直到跟了郭威起兵造反,才終於有了些起色。

  六年前,周朝初立,先帝郭威替養子郭榮挑選幕府臣僚,其中最要緊的便是澶州掌書記,以及步兵、馬兵兩個都指揮使。

  掌書記郭威選了大器晚成的狀元郎王樸,馬兵都指揮使由於趙弘殷的求情,選了趙家次子趙匡胤。

  趙匡胤當年二十出頭,年輕氣盛,缺乏經驗。

  郭威為求穩妥,便從追隨自己起兵的低級武官中,選了較為老到的袁彥,擔任澶州步兵都指揮使,一老一少,共同輔佐郭榮。

  袁彥當時的低官階,反而成為了他的優勢。

  畢竟州步兵都指揮使,不過是個從八品的小官,郭威總不能讓高級武將屈尊紆貴。

  靠著這份來之不易的運氣,袁彥一轉前半生的頹勢。

  郭榮成功繼位後,袁彥隨他入京,僅用三年,便從籍籍無名的八品小官,升到了淩駕絕大部分武將之上的防禦使。

  離武將巔峰的節度使,袁彥僅有一步之遙。

  若是袁彥能夠成功頂替李繼勳,擔任侍衛步兵都指揮使,那升任節度使便是板上釘釘。

  因為隻有節度使,才配得上侍衛步兵都指揮使一職,李繼勳如今的本官,正是昭武軍節度使。

  反駁完王樸,兩鬢微蒼的袁彥抬頭望向上首的郭榮,氣若洪鍾道:“請陛下放心,臣定能替陛下分憂解難。”

  “好。”郭榮滿意地點了點頭:“此事就這麽定了。”

  王樸心急如焚,還欲勸諫:“陛下...”

  “文伯。”郭榮抬起右手:“朕知道你要說什麽,隻是如今步兵司軍心動亂,讓別人去,朕不大放心。

  朕也清楚,袁彥雖然持重,但確實沒有統領大軍的經驗,所以朕隻是讓他暫代李繼勳,若是辦得不妥當,朕便依你,撤職換人都由你來定。”

  郭榮身為皇帝,好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王樸哪還有反駁的餘地?

  王樸嘴唇不斷抖動,幾欲開口,最終還是沉默著坐歸原位。

  接著,便是郭榮對袁彥的各種交代,囑咐他趕赴淮南之後,一定要穩住軍心,監管好步兵司內各級武官的動向...

  趙匡胤正襟危坐,看似很認真地聽著,餘光卻瞥過王樸有些發青的麵容,心中驀地升出一股莫名的異樣。

  撇過頭,望著袁彥愈發峻挺的脊背,趙匡胤滿腦子都是袁彥方才那句:“我若是他,也會這麽做”。

  突然之間,趙匡胤覺得自己有些看不懂這位忘年之交了。

  兩人差了二十餘歲,在澶州三年,趙匡胤一直虛心向袁彥求教各種兵家要訣,袁彥也樂於指點這位晚輩。

  那段日子裏,兩人時常相聚痛飲、切磋武藝,醉了累了就暢談家國大事、天下時局。

  趙匡胤自認為,自己與袁彥稱得上是往年之交,並自忖對袁彥的為人相當了解。

  但自打隨郭榮入了開封,兩人的官階不斷擢升,公務愈發繁忙,彼此間的來往自然也就稀鬆了。

  在開封三年,除開公務上的必要往來,趙匡胤與袁彥的見麵次數屈指可數,關係漸漸就淡了。

  在澶州時,袁彥隻要動動眉毛,趙匡胤就能看穿袁彥的心事。

  但如今,趙匡胤再望向袁彥,卻隻能看到一團不斷蔓延的迷霧。

  趙匡胤心中暗自感慨:這才三年,袁彥的變化怎會如此之大?

  就在趙匡胤思緒紛飛之際,郭榮已完成對袁彥的訓示。

  郭榮臉上露出難以掩飾的疲態,按了按常服下微微發痛的胸腔,環視四位信臣:“時候不早,有勞諸位了,都回去歇息罷。”

  話音剛落,郭榮突然想起樁事,接著說道:“趙匡胤,你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