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甚合朕意
作者:有點混蛋      更新:2021-03-06 17:09      字數:2092
  除了領土與臣民的喪失外,郭榮更不能接受的,是威望和聲譽的損失。

  自登基以來,郭榮無論幹什麽都是順風順水,威望和聲譽自然而然水漲船高。

  朝堂上下無不膺服,舉國內外無不順從。

  本來,淮南之戰將成為郭榮徹底掌控朝堂與軍隊的一次良機。

  若是一舉拿下淮南,郭榮便可攜威勢一舉將李重進與張永德等人掃出禁軍,將先帝郭威時代遺留的武將一掃而空。

  可現在呢,剛攻占的淮南七州已經丟掉了淮西兩州,餘下五州也是岌岌可危,若不果斷撤軍,駐守淮東的四萬大軍就有被斷後包圍的風險。

  現在的周朝,承擔不了四萬精銳的損失,就壽州城下損傷的那四五千禁軍,都令郭榮心疼了整整一個月。

  而且攻占淮南,還擁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郭榮需要這一場大勝,來震懾收攏天下節度使,特別是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以及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

  李彝殷乃是西北黨項族的頭領,其勢力範圍是以夏州(陝西榆林附近)為中心的定難五州,橫亙西北。

  李家本姓拓跋,唐末時助唐僖宗剿滅黃巢起義,受封定難五州並獲姓李氏,如今已占據定難軍長達七十餘年,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五代第二朝後唐時,朝廷曾出兵想平滅定難軍,卻在夏州城下全軍覆沒。

  自那以後,中原王朝便與定難軍維持著一種微妙的默契:定難軍名義上歸屬朝廷,朝廷給李家封賞官爵,李家在定難五州享有一切權力,朝廷對定難軍內部不做任何幹涉。

  可這一默契隨著先帝郭威起兵造反而終結。

  郭威入主開封,建立周朝,後漢留守河東的宗室不服周朝,自立北漢,自詡是後漢正統,中原出現了兩個對立政權。

  李彝殷本是後漢的隴西郡王,周朝建立後又從周朝受封西平王。

  但李彝殷眼見北漢在契丹的扶持下能夠抵擋住周朝的攻勢,因此並未放棄北漢的封賞,與兩個政權都保持著“友好”關係,同時拿著兩個朝廷的封賞,可謂是將牆頭草做到到了極致。

  郭榮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展現周朝的強硬手腕,來迫使李彝殷放棄北漢的封賞。

  至於山南東道的安審琦,他在山南東道隻耕耘了七年,根基並不如定難李家那般身。

  隻要周朝表現出強大的戰力,山南東道自然會徹底回歸周朝的懷抱。

  但如今,這兩個目標看起來都有些遙不可及。

  望著麵色陰沉、情緒低落的郭榮,王樸有些無以言表。

  說到底,先征南唐本就是王樸的意見。

  王樸錯誤估算了戰爭雙方的實力,自認為淮南可以速下。

  如今淮南已成泥淖,王樸難辭其咎。

  沉默片刻,王樸低聲道:“陛下,這都是臣之過,還請陛下重振精神,淮南戰局仍大有可為。”

  “不,這並非你的過錯。”郭榮揉了揉眼眶,眼珠中布滿血絲:“淮南戰局也並未糜爛,隻是,要用回李重進的法子。”

  一開始,郭榮中意李重進的圍城打援之法,也確實用大軍圍困了壽州城,靜待南唐援軍上鉤。

  但唐軍在戰爭初期的不堪一擊,給了郭榮可以快速攻占淮南的錯覺。

  加之郭榮被唐主李璟的傲慢所激怒,所以才有了趙匡胤、韓令坤等人的南下。

  事到如今,要郭榮主動撤軍,再用回李重進的圍城打援之法,他身為皇帝的臉麵該往何處放?

  “陛下...”王樸現在也不好意思再給郭榮出主意。

  “你不必多言,事到如今,也隻能再用回李重進的法子了。”郭榮語氣中帶著一絲痛苦:

  “鐵騎軍與侍衛馬軍征戰半載,當返回開封修整,淮南其餘部隊則悉數撤到壽州城下,交由李重進指揮。”

  王樸低著頭:“鐵騎軍與侍衛馬軍可以牽製李重進,全部調撤回開封是否有所不妥?”

  “無妨,李重進這時候不敢反。”郭榮斬釘截鐵,他與李重進自小相識,很清楚李重進那穩妥的性子,沒有九成把握的事李重進從來不敢。

  商定完淮南軍情,已是黃昏,斜陽染紅了琉璃瓦,皇宮分外威嚴。

  王樸離開偏殿,剛出門,就瞧見了外頭候著的首相範質。

  “範相公。”王樸微微低頭,打了聲招呼,心裏暗自嘀咕:早已放衙,範質卻這時候來見聖上,恐怕是要緊事,莫非事關禦史台?

  範質正出神眺望著夕陽,聞聲愣了愣,這才回過神來,輕輕頷首:“王樞相。”

  打過招呼,王樸頭也不回地離去:“範相公可以進去了。”

  範質與王樸擦肩而過,懷帶一遝公文步入殿內。

  “陛下,這是兩都禦史台監察禦史人事調動的文書,還請陛下過目。”

  內侍接過文書,呈上禦座。

  操勞一日,郭榮雖然很是疲倦,但還是強打精神接過文書。

  通常來說,八品及以下文官的調動郭榮是不會過問的。

  這等小事每天都會發生不下十次,郭榮即便想管,也是有心無力,通常都是全權委托給政事堂。

  可偏偏監察禦史是從八品級別的文官。

  事關兩都台諫,特別是郭榮心心牽掛的洛陽,他特意吩咐過範質,決定好洛陽禦史留台的人選後,要拿來讓他過目。

  文書較厚,兩京禦史台統共九名監察禦史,此番有七人職位發生變動。

  範質很貼心地將七名新任監察禦史的履曆都備注在旁,方便郭榮查閱審核。

  一連看了三名,郭榮都很是滿意。

  這三名新晉監察禦史都是正經進士科出身,在地方經過兩年以上磨礪,考核都極為優異,正該入禦史台曆練鍍金,以更好為朝廷效命。

  翻到第四名時,郭榮劍眉微微皺起。

  “李延慶?”

  郭榮盯著文書,輕輕念出聲來。

  範質的嗓音輕柔中透著堅毅:“陛下,正是李延慶,他乃是擔任禦史留台監察禦史的最佳人選。”

  郭榮滿意地稱讚道:“李延慶這個人選不錯,當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