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自傲
作者:有點混蛋      更新:2021-03-06 17:09      字數:2333
  範質走出議事的偏殿,還沒走幾步,就很“偶然”地撞見從拐角處走出的次相李穀。

  見到突然冒出的李穀,範質站定,不慌不忙地招呼道:“惟珍。”

  李穀則是裝作一愣,旋即回道:“我道是誰,原來是文素,我方才去三司商討公務,正要回政事堂,同去?”

  兩人私交極好,互相之間以表字相稱。

  範質輕輕點頭,很自然地與李穀並肩同行。

  行了一陣,李穀看著道旁水池中盛開的蓮花,漫不經心地輕聲道:“聖上已同意張湜任知雜禦史,西京留台此番應該會有不少空位。”

  按照慣例,西京留台的主官升任開封禦史台主官,勢必要提攜一批親信共同赴任。

  為了讓新任禦史台主官能夠迅速開展工作,朝廷通常默許這一慣例。

  西京留台共設侍禦史一名、殿中侍禦史一名,以及監察禦史三名,規格上相當於半個開封禦史台。

  得不到開封禦史台的位置,李穀就瞄上了西京留台即將空出來的位置。

  “屆時西京留台會有四個空位,一個侍禦史,三個監察禦史。”範質頓了頓,接著說道:“兩個監察禦史的空缺歸你。”

  寫起奏折文章來,兩位宰執要多玄奧有多玄奧;私下瓜分利益時,是能有多直快就有多直快。

  都是自己人,說話當然是越簡練越好。

  李穀稍稍算了算,暗暗心驚:西京留台統共也就五名官員,張湜一口氣將三名監察禦史全提拔至開封,此番怕是要大幹一場了......

  不過在表麵上,李穀還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那便好,不過這個監察禦史的空缺你打算安排給何人?”

  禦史台由於地位崇高,加之公務繁忙,極易立功,在此時是鍍金的上等去處,鍍金功效僅次於三館。

  能在禦史台裏立下功績的官員,事後大多都能得到越級擢升。

  此時,兩人正好走到一堵拱橋的正中,範質停下腳步,雙手搭在白玉欄杆上,望著水麵上飄蕩的朵朵粉蓮:“我打算讓李延慶去禦史留台。”

  “李延慶?”李穀跟著停下腳步,想了一陣,這才想起來,壓低聲調:“李重進家的三子?為何是他?”

  李穀想破頭也想不明白,範質何時與李重進攪和到一塊去了?

  範質轉過頭看向李穀,反問道:“我且問你,洛陽現下最嚴峻之危機,是何事?”

  “最嚴峻之危機?”李穀撫著白須思忖一番,低聲驚呼:“你調李延慶去洛陽,莫非是為了...”

  洛陽作為當朝權貴的置業地、告老官員的集中地,麵臨的最大問題,便是權貴擾民。

  以當今天子郭榮之父柴守禮為首,十幾名當朝權貴之父在洛陽相互勾結、橫行無忌,一言不合甚至當街殺人,完全無視官府與律令,被洛陽百姓鄙稱為“十阿父”。

  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之父、許州節度使王彥超之父,前西京留守王晏之父...十阿父的成員大多都是高級武官的父親。

  這幫老不修本就沒什麽素質,卻因為兒子的騰飛而雞犬升天,地位驟然提升後愈發目中無人,仗著兒子的權勢,在洛陽地界無惡不作。

  前任西京留守王晏因為他爹的緣故,對這幫老痞子很是偏袒,對十阿父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節度使王晏袒護十阿父,他底下的官員大多也是不敢吭聲。

  當然也不乏勇敢的官吏暗中向朝廷彈劾王晏與十阿父,但因為這些彈劾多多少少有牽涉到柴守禮,都被郭榮留中不發。

  這便是郭榮的無奈之處,一邊是生父柴守禮,一邊是洛陽幾十萬百姓。

  偏袒生父有失王道,偏袒百姓則有失孝道。

  兩頭都不可偏廢,也就兩頭都不敢偏袒。

  不過郭榮並未因此而放棄,此番將武官王晏調離洛陽,換上文官竇儀,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打壓這幫權貴的囂張氣焰。

  竇儀出身河北邊郡,與軍中權貴牽涉不深,且向來中正厚直,當能適當壓製這幫老不修。

  範質抬手打斷李穀,徐徐說道:“李延慶此人身份特殊,出身武家,卻投身文官,觀其在滁州所為,似乎兼具武將之勇猛與文官之細膩,加之其父地位尊崇,或能配合竇儀稍解洛陽之危。”

  洛陽光有竇儀一人肯定是不夠的,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範質調李延慶去洛陽,就是為了給竇儀找個幫手。

  李延慶在滁州的作為皆被範質看在眼裏。

  在範質看來,李延慶明法科出身,又能洞察叛黨陰謀,還親自領兵出擊,可謂智勇兼備。

  且滁州在周朝占領的七州中最為安定,想必這李延慶心懷仁德,雖是武家出身,應當不會與洛陽十阿父之流沆瀣一氣。

  竟然是要拿李延慶去救急,範質這算盤倒是打得很精,可李家父子何等精明的人物,怎可能上他的當?而且範質當真奸詐,自己的親信張湜就拔擢入京身居要職,與他關係不密切的竇儀、李延慶就派去洛陽啃十阿父這塊硬骨頭...李穀心中思緒如雷,問道:“若是李延慶拒絕此差遣,又該如何?”

  範質淡然道:“那也無妨,聖上執意調竇儀去西京,勢必會引發李重進、張永德等武將的不滿,我提拔李延慶為監察禦史,能向李重進表明善意,即便李延慶不接受這個差遣,心意總歸是能送到的。”

  郭榮冒著風險,將竇儀調去洛陽,極有可能引發文武之爭,範質卻不想摻和其中。

  包括遼太祖耶律德光在內,範質一共為九位皇帝效力過,身處亂世的他,壓根就不相信皇權永恒的鬼扯。

  在範質看來,皇室、皇位可以隨便更替,周朝變成後周也無所謂,但天下絕對不能亂,中原百姓絕對不能再度陷入顛沛流離。

  維持百姓的基本安定,是範質的理念與追求,郭榮挑起文武之爭,極有可能引發動亂。

  朝廷精銳這會都在李重進與張永德手裏,什麽事都有可能發生。

  範質不能坐視不管,穩住李重進與張永德方為上策。

  就算李重進或者張永德真反了,乃至推翻了周朝,範質的心意總歸能到位,憑借他在文官中的地位與影響力,新王朝的首相十有八九還是他範質的。

  範質心中自懷傲氣:天下可以沒有郭榮,也可以沒有周朝,但不能缺他範質。

  就像後晉、後漢,以及周朝不能缺少馮道一般。

  李穀與範質相交多年,老友的心思一點便明,點了點頭:“原來如此,可區區一介監察禦史,是否太過微不足道?”

  “禮輕情意重,我會立刻給李重進手書一封。”範質雙手離開護欄,繼續朝前走:“李重進是聰明人。”